浅谈中国园林与中国画

2017-10-20 09:41许淑玲
丝路视野 2017年14期
关键词:区别中国画关系

许淑玲

【摘要】中国园林与中国画同根同源,二者密不可分,又有一些区别,本文将浅谈中国园林和中国画,以及它们与西方园林、绘画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中国园林;中国画;关系;区别

一、中国画

(一)形意之辨

中国人的绘画偏向平面,只使用单一的颜色涂抹出形状;而西方人的作品竟然已经体现出了明暗的区别,一头牛的牛背颜色更明亮,腹部则更暗沉一些。这足以体现出中西方在观察事物和表达上的本质区別。中国画重意而不重形,着重表现事物的精气神,对于外在的相似则没有放在第一位;西方绘画则不同,追求对事物尽可能准确的描摹,画得越“像”越好,但这在中国人眼里是“匠气”的表现,这一点,可以从清朝时候诸多文人对于海西画派的抨击看出来。

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是西方的工业文明还是绘画艺术都存在一个尽头。工业文明的尽头在于人工智能,绘画艺术的尽头在于摄影。一个人画得再“像”,那也不会比照相机的作品更加贴近原物了吧。所以在照相机被发明以后,西方绘画便走向了抽象。而中国画,我认为,从一开始就走在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上,通过纸、笔来寄寓自己的情感,通过线条、块面、颜色来传达心绪,我觉得这就是画作的能力所在。中国画虽然看起来与实物差别很大,但是当你置身其中参悟其意,却发现它与实物的精气神是如此贴近。

(二)匠心独运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工具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画使用的毛笔,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了。它圆润,有尖,在画家们的手中可以千变万化出无数种姿态,得到无数种不同的笔迹,比较典型的就是“皴法”。画家们用不同的皴法来表现不同的材质,可干可湿,可软可硬。再搭配上不同的水、墨比例,更是将这寥寥几样原料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虽然有的中国画只有黑白二色,但实际上他们包罗万象,将所有颜色调和得到的是黑色,将所有色光糅合在一起得到的便是白光。看起来只有两种颜色,但是在观者的心中可以幻化出大千世界的颜色缤纷,留白的意义也在于此,观者可以通过想象,让画作的空间得到无限延伸,这与完全填满的画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

我曾经学过国画,在我听过高念华老师的中国画史课程以后才知道我以前对于中国画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当时的我只知道有写意画和工笔画。当时只觉得这工笔画画出来的东西逼真写实,十分符合我当时的审美,所以画了不少;对于写意画,我就不是那么感冒了,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东西,歪歪扭扭,也不很像。在当时的我看来,王希孟、范宽等人的画作与苏轼、郑燮之流的作品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写意山水之类的东西,但是上完课以后才发现我错得离谱,他们在一副山水画作品中下的功夫远远胜于我完成一幅“工笔画”的时间,他们运用各种各样的笔法来描摹山水,有的作品里面还包含了亭台楼阁、行旅客商,无一不是细致入微。整幅画放在PPT中几乎是看不见其中的人的,只有放大到局部,才能看得清楚,可想而知其作品尺度之巨大,描绘之细致。而这些画家把心中的山水搬到纸面上来,可想而知其胸襟之博大,真个是容天地于方寸之间。

世人常常说画些山水可以陶冶情操,对老年人的身心很有好处,然而若是老年人都像王希孟那么画,恐怕不到一年就得驾鹤西去,更遑论延年益寿了。因此,我觉得可以这样说,中国画家在作画时全神贯注废寝忘食的态度,恐怕是很多西方画家也很难比拟的。那个年代的人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没有……因此他们要做的也就只有这一件事,正所谓专精,他们专干这一件事,因而非常之精通,我們今天也得以看到如此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山水佳作。

二、园林浅谈

(一)定义

园林是由地形地貌和水体、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和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考虑经济技术、历史、地理等条件所构成的供人们游憩和观赏的空间境域。

(二)设计师的人文关怀

我的专业是园林。园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专业,它的综合性很强,包罗万象,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不光要把一块地皮利用起来,还要有人文关怀。怎么体现它呢?一方面是要让设计符合人们的需求,比如垃圾桶,既要美观大方,又要便于清理。有些公园里使用很复杂的动物垃圾桶,清理起来很麻烦,风吹雨淋,会变得斑斑驳驳非常难看。再比如说游客的座椅,不能孤零零的,也不能用很坑人的材质,比如冬冷夏热的水泥。园林设计师的设计中还要体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比如各种各样的无障碍通道。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东教学楼看到的一些新建的无障碍通道,让我感觉很暖心。

(三)东西之辨

如果说西方园林可以用“造景”来概括,那么中国园林就可以用“借景”来概括。这也与东西方一贯的思维有关系。西方工业文明一开始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为核心,所造出的园林也多半是大气磅礴,人造景观颇多,比如喷上数十米高度的大喷泉,修剪成极其规整的几何形状的花草树木……中国园林就不一样,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充分利用各种建材的特性,构筑成契合自然的景观,让人深处室内也能与自然自由交流沟通。比如杭州的西湖,它一年四季都是有景可观的,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四时各有美景可赏,我想,这是很多西方园林做不到的一点。

(四)中国园林的三种思想

1.“天人合一”思想

“将山光水色的自然情趣和雕刻绘画的人工将以融为一体,使中国的园林具有可行、可塑、可游、可居的功用。”而西方园林则缺乏这种精神,他们会构造更多人工的,看起来很宏伟很厉害的东西,但实际上要说与自然环境的呼应,并没有多少。当然了,西方的现代园林有了长足的进步,更加重视与自然的和谐。纽约之所以为纽约,正是因为有中央公园的存在。“它除了作为曼哈顿的绿肺,为人们提供游憩和公共生活场所外”同时也起着天然调节器和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功能,成为城市孤岛中各种野生动物最后的栖息地,这块巨大的城市绿心所发挥出的环境生态效能和社会价值也是难以度量的。”

2.“君子比德”思想

儒家起源于春秋时期,在汉代被确立为正统,影响着此后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人们将大自然的某些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比如我们常说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實写照。再比如说竹子,国画大师李苦禅赞扬竹子“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苏轼也说:“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竹子在中国园林中应用广泛,比较著名的有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杨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以竹子为题材的中国画那更是数不胜数,以画竹著称的画家也是一抓一大把,比如高克恭、赵孟頫、李衎、倪瓒、吴镇、柯九思、王绂、夏昶,当然不要忘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郑板桥。正是因为竹子能够让画家、园主寄托清高傲岸的品格,它才能如此受到欢迎。用具体的某一样植物来象征一种品格恐怕也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3.神仙思想

“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是原始的神灵、山岳崇拜与道家和老庄学说的混合产物。”

三、相互关系

中国园林和中国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很多的中国画中都包含有园林的景观,而很多园林里面都会有中国画作为装饰,由此可见两者关系之密切。无论是中国画还是中国园林,其内含的思想都与中国人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密不可分。早在最初的原始社会,人们在山洞中创作壁画,中国人的作品就与西方人的有一些本质上的差别。

如果说中国画是用笔墨纸砚来勾勒胸中丘壑,那么园林就是利用山、水、建筑、植物来构筑自己心中的乌托邦。

我们时常可以看见中国画有落款和题跋,可以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园林中也有类似的手法,称作“题词点景”,有异曲同工之妙,令观者对眼前的美景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有时也寄寓了作者的情感。中國画中几乎没有表现“火”这一题材的作品,园林中也同样极少。更多的是与之相对的水。山水画中的名山大川、高山流水、小溪潺潺,园林中来无影去无踪的水体,抑或是旱景水意,无一不透露出中国人对水的喜爱以及它在构景中的重要地位。

其实,中国的艺术,都是处在中国哲学思想这一大框架下的产物,同根同源,现如今分得如此细致,只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古代,许多艺术家都是通才,既能写诗,又擅书画,还能自己造园。因此,中国画与园林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 张招旺,李强华,赖尚海.中国画与中国园林的关系[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8,2(04):49~53.

[2] 左辅强.纽约中央公园适时更新与复兴的启示[J].中国园林,2005(07):68~71.

[3] 金沙,蓝晓光.竹子与中国园林[J].竹子研究汇刊,1993,12(01):72~81.

[4] 李保印,张启翔.“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01):16~19.

[5] 游泳.园林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区别中国画关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位置的区别
看与观察的区别
区别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AM2+和AM3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