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新路径

2017-10-20 03:05史艳柳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党内政治生活困境

史艳柳

〔摘要〕 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生态子系统。党内政治生活的生态建构目标特征主要表现为动态平衡、开放包容、互动协调、系统整体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党内政治生活尚面临着生态建构失衡、价值观念扭曲、结构功能失调、制度落实失效等困境。为此,必须对党内政治生活进行相应的调整,即由失序到平衡,构建良好的党内生活协调机制;由封闭到开放,构建良好的党内生活动力机制;由单向到互动,构建良好的党内生活沟通机制;由局部到整体,构建良好的党内生活保障机制。

〔关键词〕 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系统;目标特征;困境;系统调适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7)02-0043-05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这一主题,完成了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六中全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明确提出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起点,强调“全党要坚持不懈努力,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1 〕。实践证明,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党内政治生活得以开展的前提,而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则能进一步推动党内政治生态的重构和优化。目前,将政治生态理论引入到党建理论研究中,已经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新视角,笔者从分析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生态建构目标特征着手,分析了当前党内政治生活面临的困境,试图从政治生态的视角探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路径。

一、党内政治生活的生态建构目标特征分析

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指出:“从政治系统内部组织来看,它与其他所有社会系统都具有一个关键性特征,即它对于自身在其中起作用的条件作出反应的特殊适应能力。确实,我们将发现,政治系统积累形成了借以对付其环境的大量机制,运用这些机制,它就可以调节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内部结构,甚至重新确立自己的基本目标。” 〔2 〕从政治生态视角来看,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不是在一个独立的封闭静止的空间中,而是在一个开放的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这样政党自身活动便在这一环境中不断适应、调节、改变,直至重新确立目标。由此可见,从生态建构目标特征着手,不失为分析党内政治生活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一)动态平衡

动态平衡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规律,主要是指生态系统所保持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是基于动态的调适已达到各要素之间平衡的状态。一般来看,相对稳定是党内政治生活运作的必要条件。这一条件实现的外在制约,主要是制度上的设置,制度对人们的政治行为产生约束进而规范行为;而内生制约主要与文化观念相关,也基于组织内成员价值上的认同和支持,这种文化观念以其自身的惯性力量作用于人心,从而形成组织内成员对政治体系的政治认同,这种心理归属感会约束人们的政治行为,使其按照既定的轨迹运行。一定时期内,党内政治生活趋于稳定,除非外力介入使稳定性被破坏。不断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一方面党内政治生活也存在着与时俱进以不断符合外在生态改变的动态特质;另一方面党内政治生活自身运行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呈现出系统内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开放包容

从政治生态的角度来看,“任一系统的可持续运行,既要依赖于自组织的能动力,又离不开来自环境的、自觉与不自觉的他组织动力” 〔3 〕。也就是说,如果将整个政治系统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那么开放与包容则是这一系统赖以生存的前提,因为脱离外界联系的封闭的有机整体是难以存在的,而在与外在生态环境协调互动的过程中,需要以包容的精神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内容。在政治生态视域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也必须将其置于党的建设的背景之下,甚至可以置于当代中国大的政治环境之中,来探究党内政治生活如何根据已经变化的内外环境作出适应性调整,以开放包容的思维来分析當前党内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不断开拓创新,推动党内政治生活的不断优化。党内存在差异是绝对的,存在共识只是相对的,因此,党内政治生活的开放与包容能有效地将这种差异引导到共识,这是一种建立在政治底线基础上的良好状态,能有效地化解党内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

(三)互动协调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竞争与多元是生态系统富于活力的源泉,回应和调适是实现生态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有机联动的基本属性,良好的生态系统应该而且必须具备自我适应和自我调适的生态功能” 〔4 〕。由于每個政治主体都具有不同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利益取向,他们在参与党内政治生活时本身带有思想的多元性,从而使得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作为政党而言,面对当前存在的多元政治主体、多元价值观念、多元利益取向,本身应该持肯定的态度,客观看待、理性分析这种政治主体间复杂的关系格局存在的现实意义,运用生态学的多元思维,努力寻求党内生活实现互动协调、良性运行的宽容机制的建构。

(四)系统整体

系统整体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又一目标特征。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了“场域”这一概念,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 〔5 〕。这里体现的就是系统整体的原理。整个党内政治生活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系统。对于整个政治生态系统而言,党内政治生态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与其他局部的政治生态子系统共同构成大的政治生态系统。因此,党内政治生活是构成党内政治生态的要件,每个要素都对党内政治生态产生不同的影响力。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就是试图在保持党内政治生活系统整体有效运作的同时,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整个党内政治生活呈现出一种有效的制度结构和积极的文化状态,始终保有持久发展的蓬勃动力。

二、政治生态视域下党内政治生活面临的困境

基于党内政治生活的生态建构目标特征,从政治生态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党内政治生活运转正常,与外在环境互动明显,党内关系基本和谐。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改革的系统性明显增强,而党内政治生活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明显和突出,仍然面临着困境,急需对党内政治生活进行一系列调整。

(一)生态建构失衡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党内政治生态的局部恶化和生态建构失衡。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公共权力异化。公共权力异化打破了政治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交换的自然法则,“于是,政治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公共目标而是为了攫取个人利益” 〔6 〕,由此形成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的官场政治生态,破坏了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二是人身依附关系固化。在党内,权力依附状态的客观存在势必导致下级对上级的依附关系,下级一味地依附上级,容易导致组织与个人关系、上下级关系、人际关系扭曲变形,在一些单位和部门,平等参与党内生活的规则形同虚设,成员相互之间的讨论、批评难以实现。三是生活作风腐化。部分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精神空虚、贪图享乐,以至骄奢淫逸、腐化堕落,经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被糖衣炮弹所击中,“沉浸于灯红酒绿之中,流连于软玉温香之间”的生活方式成了社会公众对腐败分子的总体印象。

(二)价值观念扭曲

党内政治生活总是处于一定政治文化环境之中的。对于党内政治生活的主体即广大党员而言,由于长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加之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其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出多元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传统观念束缚。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往往注重集中统一的权力,而忽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这种顺从型的政治文化产生的影响在党内至今依然存在,浓厚的权力崇拜意识和官本位意识,渗透到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二是受历史经验的局限。回顾党的历史,党内政治斗争有时候是非常残酷的,一些人至今仍对党内政治生活心存忌惮,使得“好人主义”大行其道。甚至有部分党员在面对大是大非问题时,不讲党性、不讲原则,只讲随和,一味退让,丧失了一名共产党员最基本的底线。三是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一元文化逐渐被多元文化所取代,在多种文化相互交织的浸润下,党内政治活动主体的行为日趋复杂化。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快速转型的新形势下,部分党员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崇尚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世俗化的价值观,市场利益交换原则被带入党内,政治生态环境逐渐被污染。

(三)结构功能失调

“政治生态理论认为,政治体系的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互关联、相互协调,同时也相互矛盾、相互制约” 〔7 〕。结构功能失调是影响党内生活有效有序开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运行机制不规范。一些基层党组织不是按照既定的規则和程序有效地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而是随机安排、敷衍了事。有的活动政治性不强,徒具形式、空洞无物,甚至走上了娱乐化、庸俗化的歪路;有些党员参与活动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甚至出现了游离组织之外的“特殊党员”。二是开展方式不科学。当前党内政治生活呈现静态单一的趋势,党内政治生活缺乏交互性,往往是自上而下的传达与灌输,有的党组织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奉行一团和气的好人主义,过多追求一致的认同,缺乏足够的反思和检省。三是权力配置不合理。在一些单位和部门中,领导干部过多地强调权力集中,“一把手”说了算往往成为坚持集体领导原则的主要障碍,普通党员的权利常常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和有效的行使。

(四)制度落实失效

党内政治生活的健康开展离不开与其相配套的制度作保障。近年来,尽管黨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在落实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影响了党内政治生活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制度执行意识不强。有的制度出台后没有及时地进行宣传和解读,导致制度的知晓率、普及率较低。二是制度执行力度不平衡。有的制度虽然制定并颁布,却主要停留在文件层面,没有得到认真的落实和执行,甚至出现了搞变通执行、打折扣执行、选择性执行甚至拒不执行等诸多问题。三是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有的规章制度出台时间较早,已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客观上存在着某些重要制度缺乏、制度与制度之间衔接不够紧密、某些制度之间甚至还存在相互冲突等问题。有些制度虽然制定颁布得较为及时,但比较原则和抽象,可操作性不强,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四是制度执行缺乏保障。由于不少制度的执行缺乏客观的评估标准,公开、反馈等机制也不健全,监督检查也停留在表面,加之考核、问责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使得制度的执行更多地依赖于自觉性,影响了制度的效用。

三、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路径

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政治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不断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构良好的政治生态,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也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准则》,充分说明了当前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意义重大,在推进党内民主的实践中,应切实把握好党内政治生活的平衡性、开放性、互动性、系统性特征,着力探索当前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新路径。

(一)由失序到平衡,构建良好的党内生活协调机制

要建构良好的党内生活协调机制,必须发挥政党自身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净化的功能,努力开辟文明、优美、和睦、清净的政治空间,营造出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首先,发挥自我调节的功能。政治生态所强调的动态平衡,要求政党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应该遵循政治环境变化的规律,充分发挥自我调节功能,对已经变化的政治生态环境作出适应性调整。当前,应把党内政治生活置于整个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党的建设相互影响的大系统中去认识,不断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利用各种手段对党内政治生态进行能动的治理和改造,努力营造政党长期执政所需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这就需要在党内形成透明、开放、包容的观念,并内化为政治主体的行为准则,积极建立开放平等的体系间的信息流动机制,克服体制内的“封闭运行”,通过确立参与决策过程的制度机制,进一步畅通处于不同位置主体间信息的流动通道,促使党内政治生态不断由非均衡状态达到新的均衡。

其次,发挥自我更新的功能。良好的党内生活是我们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载体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生活一定要创新,不创新,那形式也巩固不住。这就要求党要及时总结各地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成功经验,通过内容、方式、形态的创新,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使党内生活始终富于创造性;要根据党内生活的规律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创新载体,努力打造更加贴近党员生活实际、吸引党员积极参与落实的党内生活方式方法;要围绕党内重要工作、热点开展工作,特别是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形成系列规模效应,在活动中不断增强党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識。

再次,发挥自我净化的功能。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要求必须发挥政党自身自我净化的功能,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由于政治生态具有系统性特征,因而在发挥其自我净化功能时,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综合诊治。在党内政治生活实践中,要通过不断严格党内生活,锤炼党员党性,规范党员行为,发挥自律和他律的作用,不断净化思想、净化队伍,营造良好的党内风气和政治环境。同时,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当前取得的反腐成果的基础上着力建立长效机制,下大力气推进标本兼治,并狠抓落实,直到彻底实现政治上的山清水秀、风清气正。

(二)由封闭到开放,构建良好的党内生活动力机制

要想以开放的思维推进党内生活的建构,必须着力营造开放的政治空间,积极构建良好的党内生活动力机制,以不断激发党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增强意识导向力。明确党性原则观念,增强意识导向力,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必然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要把握政治性。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头脑,教育引导党员坚定跟党走,始终做到坚决听党指挥。二是要明确方向性。要进一步增强党员的战略意识和大局意识,自觉地站在大局的高度思考处理问题,坚决维护党的权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旗帜鲜明地抵制与中央精神不一致的杂音、噪音。三是要坚持原则性。要教育党员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勇于对党内同志提出批评意见,同时敢于向问题“亮剑”,敢于向痼疾“开刀”,切实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明立场,并且勇于同歪风邪气作坚决斗争。

二是增强目标吸引力。在制定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领域的市场化对政治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被唤醒,个体争取个人自由与权利的意识逐步强化,参与意识逐步明显,自由表达的愿望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政治领域的民主化进程也要不断推进。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在当前既定党内政治生活的基础上找到一个新的承接点,积极适应参与型政治文化的需要,满足党员主体参与的愿望,保障党员一定程度的自由权利,以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吸引力,确保党内生活稳步向前推进。

三是增强内源驱动力。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核心是发展党内民主。要想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内源驱动力,就必须确立党员的主体地位,改变不合理的人身依附关系,确保党内同志一律平等,使权力受到约束,真正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党员是党内政治生活的主体,不是停留在文件口号上,而是要体现在具体实践中,即党内政治生活要始终围绕党员来展开,充分保障党员的权利,使党员在具体实践中感受到其主体地位并且逐步形成稳定、明确的主体意识,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党内生活的各类实践中来。

(三)由单向到互动,构建良好的党内生活沟通机制

“优良政治生态生成于政治体系内生态环境和外生态环境之间以及生态体系内部诸要素之间建立起良性的生态回路,动态链接、协调平衡是优良政治生态的基本标志” 〔8 〕。其反映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表现为党内生活的有效沟通和双向互动,这也是顺应当前政治观念从顺从型向参与型转变的需要。

首先,要畅通党员表达渠道。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应切实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积极营造民主讨论的良好氛围。一方面,要不断畅通党员表达渠道,积极探索党员意志的多种实现方式,善于利用“意见箱”、“民主恳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开通“意见直通车”,积极探索党员发表意见、建言献策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在尊重党员意愿的同时,也要有效维护正确集中,通过运用民主的方法科学决策,以有效推动工作、化解矛盾,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其次,要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即实行集体领导,凡属重大问题均由党委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一旦集体决定后就必须坚决执行;严格落实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纪律,对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不议论、不打折,无条件落实,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处理好党员个体与党组织整体、党员领导干部和一般党员、党的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在保证服从与统一的同时,又要充分注意党内民主的必要,始终畅通有效的反馈渠道。

再次,善用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内民主实践中,一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弘扬正气、有话直言的政治生态环境,本着关心爱护的原则开展批评,通过思想斗争逐步形成思想上真正的统一,从而推动行动的一致。二要增强党员干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鼓励党员敢于主动揭短亮丑,深入进行自我剖析,以开阔的心胸善待批评,虚心接受并努力改正。三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展党员之间的批评,批评他人坚持开诚布公、直言不讳。领导干部要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良好的姿态接受大家的批评,坚决抵制打、压、堵、塞的专断作风,对借机打击报复者要严肃处理。

(四)由局部到整体,构建良好的党内生活保障機制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就是要促进党内政治生活向生态化方向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积极构建良好的党内生活保障机制,在系统诸要素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多向联动、均衡有效的政治生态系统。

一要注重整体性,在完善党内生活制度上下工夫。首先,在制度出台前要深入基层认真调研,集思广益仔细论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反馈机制,对现有制度进行有效的评估,切实增强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其次,要加强对党内各项制度的细化,认真研究党内生活的具体内容和有效形式,制定切实有效、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效防止和避免执行中的偏差。再次,在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单项制度的同时,要注意与党内整套制度体系的配套和衔接,突出整体性,以防止制度之间产生冲突,有效增强制度执行的合力。

二要注重一致性,在提升制度执行力上下工夫。各级党组织应加强党内制度特别是党内政治生活相关制度的宣传,不断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制度成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硬约束,并转化为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广大党员有效地执行制度,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自身在提升制度执行力方面的示范效应,带头尊重制度的权威,模范接受制度的约束。

三要注重规范性,在强化党的纪律约束力上下工夫。首先,要把纪律立起来、严起来作为各级党组织履行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通过强化责任意识和狠抓责任落实,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规范和引导作用。其次,要健全完善督查、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利用明查暗访、述廉评议等手段,有效督促制度的刚性执行。再次,要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切实加强对党的各项纪律特别是党内相关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党的纪律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要切实发挥纪律的正面引导和惩戒警示两方面作用,坚持抓早抓小,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函询约谈,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触犯纪律者必须及时予以处理,对于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的要严肃追究,切实做到有责必问、问责必严。

〔参 考 文 献〕

〔1〕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N〕.人民日报,2016-11-03(05).

[2〕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2.

〔3〕刘京希.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34.

〔4〕牛 君.政治生态视阈下党建科学化的若干问题探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5(3):103-108.

〔5〕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 猛,李 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4.

〔6〕塞缪尔·享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1.

〔7〕李 新,赵连章.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政治生态规律〔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6):38-44.

〔8〕夏美武.政治生态建设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当代中国政治现实的生态视角分析〔J〕.蘇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94-100.

责任编辑 冯耀明

猜你喜欢
党内政治生活困境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意义、问题、对策
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建设基本问题探讨
基层党组织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堡垒
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治党的逻辑必然
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三点攻”新模式
理解“党内政治生活”的三个维度
神奇的设计师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