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民间音乐与民俗礼仪中定时性活动的特色

2017-10-20 23:44王旭
黄河之声 2017年22期
关键词:民间音乐

王旭

摘 要:民间音乐与民间习俗是相互共存共生的,各种民俗仪式与祭祀活动都离不开民间音乐的点缀与烘托,有音乐的渲染习俗仪式才完整结束。

关键词:民间音乐;民间礼俗;定时性活动

定襄地处山西中北部忻定盆地东部,北、东、南三面群山环绕,四水贯流,自然条件优越。几千年来,定襄人在这个小盆地中进行艰苦开拓、顽强奋斗,繁衍他们自身外更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奇葩。民间音乐活动伴随民俗礼仪为历代定襄人民带来精神娱乐,古老的娱神活动与定襄民俗礼仪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共生共荣的局面。民间音乐形式从产生成熟到今天的成功离不开民俗礼仪的推波助澜,在岁时节日、庙会、祭祀以及婚丧嫁娶等民俗礼仪活动中民间音乐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并为民俗礼仪活动营造了节日特有的气氛,极大的促进了民间音乐形式的发展和繁荣。

一、定襄民俗节日

山西是岁时节日出现最早的地方,以农为本是晋北地区节日民俗的最大特点。民俗活动中集体性娱乐为主要内容也是晋北地区节日民俗活动的显著特色。定襄具有强烈民俗风味的民间岁时节日有以下几种:

春节,定襄民间俗称“过年”。传说远古时“年”为一怪兽,性凶猛祸害人类。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对付他都无济于事。一天人们再在燃火取暖,“年”来了但没有了往日的威风。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它怕火。人们赶紧往火里添松柏枝,“年”听见噼里啪啦的响声赶紧逃去再未出现。从此,过年垒旺火、燃柏枝、响鞭炮之俗也因此而产生了。

元宵节,大年之后又一个喜庆热烈、全民参与的节日。元宵节来源于远古人类对火的崇拜。传说释迦摩尼降伏神魔的日子也是正月十五日,这天要进行燃灯法会。这些都对元宵节张灯、放烟火之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明节,定襄民间称“寒食节”。各家都要上坟扫墓祭祖,铲除坟上的杂草、灌木,再添新土加高加固。

端午节,五月初五。定襄民间传说明朝大将常遇春为了祭祀母亲用苇叶包了软黎米,投入江中供奉母亲。后来人们就形成了五月初五吃粽子的习俗。

七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定襄民间传说七月七日夜深人静时,坐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浓厚的节日气氛是合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晚上皓月当空,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品茗分食月饼。水果一样都不能少,寄予收获与共享劳动成果之意。

祭灶节,农历腊月二十三。傍晚,家家都在灶君前恭恭敬敬供奉麻糖,然后上香点蜡磕头鸣炮。麻糖可以糊住灶君的嘴使他在玉皇面前为主家多多美言。所以民间联其龛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以上种种传统民俗节日充分体现了岁时节日的精神调整作用,敬神忌神而不迷信,老百姓用廉价的祭祀物品获取心理上的平衡这也是晋北地区民俗节日活动的显著特征。

二、定时性活动特色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民间文艺活动最集中、最隆重的岁时节日,是大年之后又一个喜庆热烈、全民参与的节日。每年元宵节,县镇和村中的街头挂灯笼、摆灯山、搭牌楼、垒旺火、扭秧歌、耍社火好不热闹,其中,秧歌、八音会、戏曲、民歌这些具有强烈地方民俗风味的文艺活动在元宵节这几天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高跷秧歌是定襄闹元宵活动中最具特色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定襄秧歌不同于许多地方的高跷也不同于别的地方的秧歌,是把高跷(一种民间特技舞蹈“跷功”)和秧歌(一种民歌演唱)合成在一起;演员借助附系在自己肢体上没有生命的木棍(跷高有一尺到三尺)偏偏起舞,大显身手。演员男女老少皆有,道具有扇子、彩绸、拂尘、鲜花等;表演形式有大场和小场两种。除重大场合外民间的活动中大多用小场。为秧歌队伴奏的是民间吹打乐八音会,唢呐主奏,笙为伴奏,鼓锣镲渲染烘托气氛;吹奏曲目以传统曲牌《大得胜》套曲为主;曲调高亢、音色缭亮、节奏明快;扮相有戏剧人物、日常生活人物等;唱词内容有叙述历史故事和讲唱社会奇闻趣事等。元宵节扭秧歌“闹红火”已经成为一种民俗习惯既不用发动更不用专门传授教学,代代相传,年年如此。少年男女、花甲老翁、士农工商、领导干部,多是能扭会唱。从城镇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到处是秧歌的声响,遍地有高跷的倩影。

八音会也是元宵节民俗活动中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俗称鼓房、响器或响打,是以演奏为职业的民间音乐组织。元宵节间城乡中各种文艺活动(高跷、挠阁、跑船、花轿、社火、龙灯、舞狮)无不请八音会担任伴奏。八音会乐器配置分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两部分,管乐器有唢呐、管子、口噙子(噙在口中吹奏的微型乐器)和笙;打击乐器有鼓、锣(小锣、马锣)、镲、铰子(小镲)、梆子等。唢呐主奏,笙为伴奏,鼓锣镲铰渲染烘托气氛。定襄八音会主奏乐器是唢呐,沿用的唢呐管身长、管径粗、号头(喇叭)大,音色呈粗犷豪放。全国通用唢呐为G、D调和F调,而定襄八音会的唢呐是E调(本调)、B调、A调,形成了定襄八音会音色的特殊性;代表性的曲目有《大得胜》。八音会在节日中起着烘托气氛、扶持甚至是指挥文艺队伍的重要作用,定襄的民间吹打乐是群众文艺活动中的一颗宝珠,它既可独显异彩又可为整体增辉。

定襄民歌在元宵节中主要是以“唱秧歌”出现,边扭边唱。定襄民歌多数是从外地传入,曲调大部分是定襄特有的民歌小曲旋律起伏不大,上下进行均在三、四、五度之间;旋律调式多为五声徵调式、商调式、羽调式;唱,是定襄民歌一大特色歌词内容叙事性强且通俗易懂易于演唱;方言土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和抒发了人民的情怀。定襄民歌融汇了时代的气息、劳动的旋律、生活的习俗使得劳动歌热烈豪放,爱情歌缠绵动情,时政歌大胆幽默,生活歌亲切细腻,仪式歌悲喜交加,儿歌活泼风趣等以至他们的生活与情感都不同程度被民歌感染。细细品尝定襄民歌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反应了大量的风俗现象和民俗心理、民俗观念,且给我们的民俗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唱戏”也是元宵节期间老百姓“闹红火”的娱乐方式之一。本县最早的戏班——黄嘴史建生戏班,现存滹沱河北大南庄古戏台上仍留有“同治十三年黄嘴史建生戏班”的题壁。定襄以晋剧为主要剧种;五大行当;唱腔为板腔体;伴奏分文武场编制为九人称九手场面,即鼓板(指挥)、铙钹、馬锣、小锣、梆子、呼胡、三弦、二弦、四弦;代表剧目有《打金枝》。

春节,定襄人俗称“过年”。年初一当天的习俗活动为:接神、拜年、上坟祭祖。接神即“五更迎神”,笙、唢呐、笛子、镲等组合起来给方圆百里的户家“道喜”,这种形式被称为“拜年”。吹奏曲目多是欢快喜庆、热烈的,如《醉太平》、《拜年》、《闹元宵》、《吊棒槌》等。几首曲目后主家会给响工“喜钱”来表达主家对他们“拜年道喜”的谢意。有时在同一主家中能碰同行来拜年,这班响器还没有吹完那班响器就已经等着拜年;有时主家也会要求两班响工同时“对吹”,寓意着自己家在新的一年里会红红火火、大吉大利。响工们谢过主家后拿着丰厚的喜钱高兴的离开去别的老百姓家拜年。这两个节日将定襄特有的民俗文化与民间文艺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从精神上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定襄人。

三、定时性祭祀祈福活动

庙会作为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民俗活动之一,实为中国远古时期宗庙社郊制度——祭祀的遗留,是乡村人们主要的群体活动之一。庙会在寺庙院内或周围举行,或在寺庙所在的村街镇市举行且都有固定日期。在一定的时间内聚拢在一个场所进行一种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带有契约性的社会行为,如群体性的祭祀、祈祷、献演、娱乐等。活动内容有唱戏、摆供、诵经、祭祀、商品交易等。定襄各村镇庙会表现了人们生活的另一面,构成了乡村民俗礼仪的重要方面。

每年七月初一,留晖村在七岩山上举办祭祀磨笄夫人(惠应圣母)的庙会乡民们云集于此,无子嗣者在捞儿洞摸取石子故此庙会有“捞儿会”之称。会期为七天,会址在惠应圣母祠和洪福寺举行。在庙会期间八音会和唱戏是主要的音乐表现形式,寺庙为渲染气氛会请八音会与戏班来助兴;得到圣母恩惠与庇佑的老百姓也会请八音会与戏班来“还愿”感谢圣母的恩赐。所有的祈福形式都是为了让娘娘保佑自己所许愿望能够实现并且能得到神灵的庇佑。留晖捞儿会使宗教活动与乡俗生活、传统民俗文化以及民间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庙会文化活动内容的形成、稳定和发展。这种典型的文艺娱神活动,从最初的祈福祭祀活动逐渐转变为一种定时的民间音乐与民俗礼仪活动的大交融、大碰撞,使定襄的民俗活动在从娱神向大众娱乐方向迈进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民间活动,对于丰富定襄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其他娱乐活动无法替代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从定时性岁时节日与祭祀活动研究民间中得出,各种民间习俗与民间音乐是相互共存、相互反映的。在县城村落中闹“红火”虽然没有固定的信仰物象,也没有举办任何仪式性的活动,但必须有秧歌、八音会、民歌等音乐形式参与才能结束这项社会活动这就使一种习俗性的规定。在庙会中,民间音乐更是借以娱神、媚神、酬神,从而达到娱人、聚人的作用,体现庙会信仰的重要内容。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是表达他们自己生活和思想的语言艺术。在各种民俗节日中,人民群众众借助秧歌、八音会、民歌这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和感謝神灵的庇佑之情。

猜你喜欢
民间音乐
试论民间音乐的当代传承
探究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技艺的传承现状及保护对策
论东北赫哲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宜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民间禅宗音乐的作用初探
当代土耳其民间音乐实践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民间音乐的影响
河北民间音乐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衡水地区民间音乐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开发应用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比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