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秧歌传承与创新途径研究

2017-10-20 23:44王新力
黄河之声 2017年22期
关键词:创新途径传承研究

摘 要:太谷秧歌是流传于山西晋中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素有“太行山上唱民歌,晋商故里看秧歌”之称,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太谷秧歌在当地政府和一些学者及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挖掘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但是,在传承和创新上却停滞不前,本文根据自己的思考并结合已经获取的成功经验,试图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太谷秧歌;传承;创新途径;研究

晋中地区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气质独特鲜明,除了中外闻名的晋商文化之外,还有艺术瑰宝——太谷秧歌。太谷秧歌,又名祁太秧歌,发源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是晋中盆地东北部,以祁县、太谷为轴心,辐射周边10余县的地方小戏,是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曲调优美,短小精炼,取材于当地人民生活、民间习俗、传闻轶事,真实地反映了百姓身边的事与人,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的喜爱。据太谷县志记载,早在民国九年的公文中便有“太谷秧歌”的记载,可见其影响深远。近年来,传承发展取得成绩显著,但是传承途径有待于继续开拓发展。

一、传承发展之成绩

近年来,太谷秧歌的研究工作进展迅速。有关太谷秧歌论文在中国知网数据中可以搜素出二百余篇,其中也有一些研究生在做毕业论文时把太谷秧歌作为选题。当地政府也相继整理汇编了一些剧本集和曲目集。2001年和2003年,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和中共祁县县委宣传部合编了内部资料《山西地方戏曲汇编第十八集》《祁太秧歌专辑》和《山西地方戏曲汇编》。《祁太秧歌音乐专辑》收集了63个太谷秧歌剧本和200多首曲谱。2003年春,太谷秧歌编辑委员会成立,秧歌老艺人和秧歌爱好者都积极地投身到保护秧歌的工作中。经过一年半的时间,2004年6月出版了6本《太谷秧歌剧本集》和2本《太谷秧歌音乐集》,其中收集剧本210个,曲调近400个,这是第一次对太谷秧歌进行较为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在晋中市太谷秧歌艺术促进会的组织下,2005年12月,山西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程锡景主编的《太谷秧歌》(第一集),共收录太谷秧歌剧本40个。2006年10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程锡景主编的《太谷秧歌音乐集》,收录太谷秧歌曲谱400多首。这些研究论文、剧本集和音乐集的出版对太谷秧歌的传承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地政府还先后举办过秧歌大奖赛,并且提出了“秧歌进校园”的举措,并积极创办了“太谷秧歌艺术学校”。这些工作无疑对于太谷秧歌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传承发展之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兴盛的流行元素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太谷秧歌同其他民间音乐一样无法抵挡多元化文化娱乐形式的巨大冲击。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没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太谷秧歌的传承之所以后继乏人,主要是广大的青少年不喜欢、没兴趣。那么,怎么才能让广大青少年愿意唱秧歌,喜欢秧歌呢?可以借鉴以下几种途径:

(一)秧歌民歌化

在傳承发展道路上可以继续推动秧歌民歌化。中国女高音歌唱家,晋剧表演艺术家,歌剧表演艺术家,民族声乐教育家郭兰英在第二届联欢节于1949年8月14日—8月28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演唱《妇女自由歌》获得铜质奖章,这首歌曲的曲调便来自太谷秧歌的《大挑菜》、《吃招待》、《苦伶仃》、《割莜麦》。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芦秀梅演唱的太谷秧歌《看秧歌》是她代表作之一。近些年来,山西省歌舞剧院歌唱家胡秀英演唱的太谷秧歌《偷南瓜》、《看秧歌》也广泛流传。这些经改编后的作品更多的融入了民歌的音乐元素,运用现代配器法伴奏,用普通话演唱,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无独有偶,左权小花戏在秧歌民歌化的工作上就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前敌总指挥部进驻麻田后。大批党的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一起,根据小花戏创编了一大批新民歌如:《彭总和咱同劳动》、《拥护八路军》、《参军歌》、《全民动员支前忙》、《将革命进行到底》等等。这些民歌不仅有力的鼓舞了抗战的士气,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左权小花戏的传承发展。因此,在太谷秧歌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可以继续借鉴自身早期和小花戏的成功经验推进秧歌民歌化的进程。

(二)创编舞蹈

歌与舞相结合是全国各地在文化传承中惯用的手法。太谷秧歌中舞蹈动作和技巧没有明显的特点,这是编创较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也是容易创作的积极因素。国家一级编导,原山西省舞蹈家协会主席,“黄河派”歌舞的开创者之一王秀芳就曾将太谷秧歌《看秧歌》改编成舞蹈,1988年在央视春晚播出后反响强烈,使得太谷秧歌在全国名声大振,在全国广泛流传。如今的太谷秧歌传承发展工作就可以根据秧歌的节奏和风格,将部分曲目编创为舞蹈形式,有利于在青少年中间大范围推广。

(三)创编合唱

合唱是当下广大青少年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演唱形式,也是全国大中小学校每年举办的活动之一。由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文化厅主办,山西省合唱协会承办的“三晋之春”合唱比赛,每年都会要求各参赛团至少要有一首山西民歌,九十年代由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芝达林教授改编的《看秧歌》是参赛团体钟爱的曲目之一。这首作品根据秧歌剧目看秧歌改编并配以现代和声创作技法而成,至今是民歌合唱的经典作品。但是,遗憾的是,太谷秧歌如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的新合唱作品却寥寥无几。太谷秧歌可以借助合唱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改编创作,有力的促进太谷秧歌的传承创新。

(四)创编成器乐曲(小型乐队、独奏、重奏)

在太谷秧歌器乐化的道路上,《太谷秧歌交响曲》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这首作品由当代著名作曲家王西麟先生在对太谷秧歌调式、节奏、旋律进行深入研究后创作而成,全曲彰显着浓郁的晋中地方风格,是中国地方民族音乐素材和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的再创造的典范之作,具有较强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这种优秀的创作经验在太谷秧歌的传承过程中可以得到继续发扬。在传承中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将太谷秧歌进行“包装”,弱化戏曲性,使之现代化、大众化,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当代青少年的艺术审美。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曾指出:“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可见,太谷秧歌要想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必须博得广大民众特别是广大的青少年自觉地喜爱。在传承发展中顺应时代变化,在保留原汁原味基础上去创新,但是也决不能因为为了保留原汁原味而不敢去创新,那样就成了因噎废食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承与发展太谷秧歌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侯仲陶.太谷秧歌舞蹈动态研究[J].重庆大学,2010,04.

[2] 梁雨,张振科.太谷秧歌舞蹈元素探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08.

[3] 郭齐文.太谷县志.

[4] 智联忠.太谷秧歌的传承现状和对策[J].艺苑,2011,05.

[5] 晋中日报文化周刊.让太谷秧歌绽放光华.

[6] 阎卯丽.浅谈地方小戏-太谷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山西科技报, 2011,05.

[7] 杨伟,晓雪风子.让“太谷秧歌”唱响全国.发展导报,2011,12,30.

[8] 马新媛,王鹤.文化继承的包容与协作-祁太秧歌的传承与发展[J].音乐创作,2016,10.08.

作者简介:王新力(1965-),男,山西介休人,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教学研究与传统音乐研究。

猜你喜欢
创新途径传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
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途径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