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舞蹈创作实践

2017-10-20 23:14吴楚翎
黄河之声 2017年22期
关键词:舞蹈创作

吴楚翎

摘 要:《梨园春韵》这个节目在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舞蹈比赛的众多精彩剧目中并不算出色也没有惊艳之感。但却是清新、温婉而动人的。就像温陵城里的春天,充满了盎然春意的景色与微微拂面的海风。这个作品的意义所在,是让人们在传统中寻见艺术之美与舞蹈的意境之美,让人仿佛置身温陵古城的春日之中。

关键词:梨园戏;舞蹈创作;意境之美

2015年7月在厦门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舞蹈比赛中,舞蹈《梨园春韵》获得了群舞铜奖。作为作品的第二作者,从创作实践的角度上,我想谈谈几点感悟与欠缺。希望总结经验与不足对于以后的创作有实质性的帮助。

一、梨园戏的“意境美”

泉州的梨园戏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千年之前先人们创造了梨园戏的十八科步与身段手型来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曲折婉转。这一古老的剧种婉约而又坚韧,率性而又深情,将一个个故事用唱腔手段艺术化的表达出来,流转其中的美是作为传承人的我们必须保留和还原的。梨园戏给人的直观映像是极致的意境化的美,这样的美来自整个舞台空间设计与演员的表演,细化到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身段、唱腔、服装等等所营造出来的感觉。使观众在压脚鼓响清脆的第一声鼓点之中立刻被带入那千年之前的古戏台前,彷如有时光倒流之感。品古典戏韵之美,赏古泉州之美,观闽南之美,享梨园之美。梨园戏不仅保留了原始剧种对精美演出道具服装的苛刻要求还在原本的身段与科步中精益求精做到极致,把人体身段的美体现到了极致。给人以视觉与听觉上极致美的享受,使梨园戏的美上升到不可复制的高度是梨园戏的独特之处。

在创作《梨园春韵》时对于意境美的要求始终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当中,力图在视觉、听觉上给予观众一种平和,舒缓,柔美的感觉。意境是中国艺术中最基本的追求形式,是艺术审美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舞蹈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在给人带来娱乐享受的同时也在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这是舞蹈作品意境美的展现。可这也是最难于表现的,是抽象不可具象化的。于是在創作的实践过程中常常因为不知道使用何种手法使得作品更为有意境之美而苦恼过,反思到底如何才能将这古老的艺术表现得唯美,典雅又不失古韵悠然,对于意境之美的追求是这个作品要区别于以往戏曲舞蹈作品的最大难题。运用动作在行云流水变化的瞬息之中进而将队形进行调度变化,让任何的变化都隐藏在情理之中,没有转折的情绪也没有剧情冲突的张力,而是平和自然的将梨园戏的十八科母融会贯通于舞蹈演员的动作之中,让动作与原始素材融于一体。营造出平缓,柔美的古雅之境,犹如穿越时光置身于800年前那个春风拂面的午后,一群手持折扇的少女低吟浅唱共舞嬉戏于泉州城内的刺桐花下。

二、小梨园之美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亦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而大梨园则又有“上路”和“下南”。每个流派剧目所表现的人物各有侧重,笔者选择小梨园中的旦角色作为作品的原始素材。因小梨园的演员多为年龄较小正值青春的少年,因此动作更为活泼俏丽,符合作品所要表现的春之意境中的少女形态。梨园戏的表演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表演程式,称为“科步”,约有一二百个动作,其基本表演程式叫“十八步科母”。《梨园春韵》的出场动作由十八科母中的“按心行”提炼而出,表现了一群少女翩然碎步游走于春日花园之中与花草、蝴蝶嬉戏游玩的情景。“按心行”不但让少女的形象立体化,也让人物的情绪体现出了欢乐轻松的感觉。左手做“螃蟹手”型贴于胸前,右手持折扇贴于右胯,走路时小碎步摇曳生风、款款而来,让人如沐浴春风之美般陶醉。梨园戏中的碎步细腻之处在于碎而细,对演员的要求不再是古典舞中要求的快而大气,而是需要精致的步碾,将三寸小脚藏于裙中,碎步过程不能露出全脚只能半脚微露,每一步都像莲花开放。梨园的美正在于此,就如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在观看后赞叹说:“不论从哪一角度看,都是一件完美的雕塑艺术品。”

三、服饰设计与折扇之美

选择折扇作为道具,一是体现其人物身份年龄,二是为春日扑蝶作工具又与同游的同伴打闹嬉戏增添了情趣。折扇这一道具经常出现于梨园戏的旦角手中,扇骨精致小巧,扇面绘以花鸟、山水、草木使得开扇时千种风情,万般色彩尽在手中跃然。在服饰的设计上也刻意运用了与折扇扇面相一致的粉色调,晕染整件上衣,使服饰不是呆板的色块而是如少女春游时的喜悦心境一般跳跃渲染于身上。袖子的设计贴合手臂遵循了传统梨园旦角的服饰,与一般常见的戏曲剧种不同,这是为了突出变化万千的手型表演。质地采用了传统梨园服饰最常见的真丝面料经过染缸调色染制而成,色彩十分通透、质地轻盈。下身的设计没有依循传统旦角的罗裙设计,因舞蹈中下肢动作变化较多较大,且有一些需要地面动作,因此罗裙在舞蹈中无法完成一些幅度较大的动作而改良成阔腿裤的设计。在原地站着不动时远观就像是一片式的罗裙,当演员抬脚迈步抑或碎步流动时裤脚便会随着律动熠熠生风,如行云一般流动于舞台之中,显得十分轻盈灵动。一群在春日煦阳里穿着罗群丝衫手持折扇的少女们尽情的享受春光带来的美好,互相玩闹嬉戏,赏花扑蝶的情景与春日春游之意境相得益彰,美得诗情画意。

四、超越素材的创新

梨园戏的动作元素给了我很多的灵感,可真正进入创作开始却带来很多的困惑,在总结不足的方面思考如何超越原始动作素材去创新应该是最欠缺的地方。梨园戏的十八科母虽然十分具有特色,但创作的初期只是一味的把十八科母中的动作直接拼凑而成变成舞段,虽是梨园味十足可舞蹈观赏性却欠缺了许多,甚至觉得不太好看,或者是说不像舞蹈倒像是戏曲动作的展示。在苦恼之际,我还是坚持不懈的去梨园剧院观戏,可仍旧无法摆脱固有思维方式带来的局限。后来我回到家开始搜索戏曲舞蹈,我看到了“俏花旦”、“百花争妍”、“旦角”、“春闺梦”等等的优秀的舞蹈作品。终于明白我的作品为何没有动人之处,每一个动作摆出来就像是定格的戏曲动作而不是有生命力有故事性的舞蹈节目。因为没有将作品的形象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很鲜明的树立起来,这就是作品最为欠缺的地方。对于生长在泉州从小被“南音”、“梨园戏”熏陶的女孩来说,任何举止言谈应该都是优雅、淡然的。而一群这样的女子出现在了刺桐城,相互嬉戏踏春、赏花应该是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一幅画。我明白不应该把思维定在对戏曲动作的钻研而应该将动作设计得更富有人物形象,在此之上还应赋予角色以思想情感,否则就如画皮一般,徒有其表而内里则是空空如也。原始的素材作为基底衬托作品的特殊性这是创作之初的理念,但是一个作品如何能打动人心如何给观众在观赏的同时留下点思考这才是一个好的作品应该去追求和精进的。作品结束部分在赏花愉悦的抒情大舞段之后表达了对春光的眷恋与不舍之情,春光虽好却太过短暂,需要我们把这美好留藏于心中方能时时念起依旧感怀。虽然动作设计得依然不够精致,但终于在原有的思维里有了突破,这也算是一种创新吧,虽然这创新仅仅是一个开始,并且不算完美但极大的鼓励了我,使我更有创作的欲望,想要把作品做得更好。

《梨园春韵》这个节目在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舞蹈比赛的众多精彩剧目中并不算出色也没有惊艳之感。但却是清新、温婉而动人的。就像温陵城里的春天,充满了盎然春意的景色与微微拂面的海风,这群从梨园走出来的女孩们三五成群结伴出游,走过之处留下欢笑与美好,用她们自己的肢体语言向世人展示着这座古城的静谧之美。这就是这个作品的意义所在,让人们在传统中寻见艺术之美与舞蹈的意境之美,让人仿佛置身温陵古城的春日之中。作品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修改和完善,虽说是我的首次创作,却在实践中找到了创作的乐趣所在。其中也经历过困惑与否定,但却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有此创作经验将给我以后的创作带来莫大的帮助,供我反复勉励。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百年解评[M].合肥:黄山书社,2002,1.

[2] 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96,10.

[3] 刘浩然.泉腔南戏简论[M].泉南杂志社,1999,6.

猜你喜欢
舞蹈创作
戏剧艺术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初探
朝鲜民族传统舞蹈类型划分下的创作分析研究
大众舞蹈与舞蹈创作的融合研究
音乐表现手段对舞蹈作品创作的作用
浅议舞蹈中的想象力
试论动作结构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
群众舞蹈创作与专业舞蹈创作的区别
刍议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
试论“夸张”手法与舞蹈创作的关系
让舞蹈成为心灵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