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b小调第二叙事曲》浪漫主义风格初探

2017-10-20 03:26罗飞洋赵明慧
黄河之声 2017年22期
关键词:李斯特浪漫主义

罗飞洋 赵明慧

摘 要:李斯特《b小调第二叙事曲》创作于1845-1848年间,正是李斯特创作的高峰时期。那时的李斯特结束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奏的旅途生涯,来到魏玛小城,并担任当地的宫廷乐长。在魏玛这座小城中,李斯特潜心研究肖邦、柏辽兹等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抛弃旅行演奏期间为讨好观众的技巧演奏,积极探索作品的音乐内涵和情感真谛,创作出大量的优质作品。李斯特《第二叙事曲》则是其中的代表,其展现李斯特对作曲技术的大胆创新,也蕴藏着李斯特丰富的情感表达,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精品。

关键词:李斯特;浪漫主义;风格初探

一、浪漫主义的音乐体裁

叙事曲这种音乐体裁相对于传统古典奏鸣曲严谨、工整的音乐表达方式,显得个性、自由、富有浪漫气质。叙事曲的产生根植于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感性文化运动,它将音乐、诗歌、戏剧、舞蹈等姊妹艺术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更具戏剧矛盾性的音乐表达方式、激发人性中崇尚自由、乐观、拼搏向上的人文主义精神,也体现欧洲社会经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孕育后,思想解放、自由平等的社会风潮。

李斯特作为狂热的标题音乐爱好者,在叙事曲这一音乐体裁中只有两首作品,分别是:《降D大调第一叙事曲》、《b小调第二叙事曲》。虽然无标题的叙事曲不是李斯特的首创,但他运用交响诗的创作元素,将诗歌、神话、文学戏剧性的融入到叙事曲中,营造出扣人心弦、雄浑激昂的李斯特的音乐风格。李斯特《降D大调第一叙事曲》作于1845-1848年间,是献给维特根公爵而创作的。其音乐明显模仿肖邦风格,其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不及李斯特《第二叙事曲》。李斯特《b小调第二叙事曲》结构复杂,和声精妙,音乐内容大气磅礴、具有战争般壮烈的史诗气质。正如法国音乐评论人保罗.朗多尔米的评说“在这首作品中,可以发现充满火样的热情、活力和大量细腻的创新手法,是《b小調奏鸣曲》一样具有个性风格的精品。”

二、个性的和声语言

李斯特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其和声语汇虽然根植于传统功能和声的基础上,但其顺应时代变革的背景,反对古典主义美学永恒不变的美的法则,突破功能和声的束缚,率先在听觉上、理论上进行创新和探索,这些创新在《李斯特第二叙事曲》中体现其个性的和声语言。

(一)横向旋律和声的创新

传统旋律和声无非是以大小调式音阶为基础,横向的以级进或大跳的方式组成旋律,形成调式调性。和声旋律在传统功能中,难以突破稳定的调式调性感,缺乏音乐发展的动力。

谱例1-1

谱例1-1所示该段音乐的第二小节,其音符由高到低排列为D B A #F E D恰恰组成以D宫系统组成的D宫五声调式(D宫、E商、#F角、A徵、B羽),低音和弦正处在#f小调的功能和声中,两种调式同时存在预示了巴托克多调式的创作思维。

谱例1-2

谱例1-3

谱例1-2、1-3所示,左手的旋律音程#C #D E #F组成大小二度交替的九声音阶或称之为减音阶的结构。谱例1-3-3将右手下行分解八度的音符组合排列为#F #E E D和 D C #B B组成类似于大小二度交替的九声音阶的结构,左手的旋律级进下行排列为B bB A #G组成半音阶的结构。大量半音阶与五声音阶、九声音阶的运用在古典主义作曲家看来是“不可取”的,这样偏离调性的写作方法将打破和声功能的运用,使调性游离、功能和声解体,音响变得尖锐,缺乏稳定,但李斯特却越走越远,通过横向旋律和声的创新,引出全音阶、九声音阶的广泛应用,更为后来的无调性音乐和声理论指名道路。

(二)纵向和声的创新

谱例1-4

减三和弦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和色彩的尖锐性,在传统古典作曲家的作品中少有涉及。李斯特恰恰突破传统功能和声四平八稳,主动利用其尖锐的音响效果,发展和声的功能色彩,成为他个性的和声语言之一。如谱例1-4中,调式转为C大调,在属功能和声中反复利用B D F组成的减三和弦原位和转位,削弱属功能和声的稳定性,其尖锐的音响仿佛在诉说苦难的音乐情景。

谱例1-5

如谱例1-5第一小节所示,在D大调的调式功能中,李斯特突破传统三度叠置的和弦构成方式以B #E #A D #G四度叠置和弦,组成全新的和弦结构,同时和弦以B C #C D的方式向上级进完全驱离传统和声的连接方式,使得以三度和弦为基础的功能和声和调式功能分崩离析,这种创新、个性的和声语汇无疑为丰富浪漫时期的音乐表现色彩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后来巴托克、德彪西时代的和声发展开创先河。

三、戏剧化的音乐叙述方式

纵观李斯特《第二叙事曲》的音乐内容,其叙事性与文学性高度统一,蕴藏着丰富情感、戏剧要素的音乐片段;如低沉的呻吟、狂风般的呐喊、无助的彷徨,胜利的喜悦等等;将各个音乐片段联系起来,构成了整幅作品波澜壮阔的音乐场景。联系1848年的时代背景,整个欧洲都处在革命风暴中,多个国家相继爆发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其宣扬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封建主义、崇尚民族独立自由的精神,展现出一幅生动的、史诗般的壮烈图卷。

谱例1-6

作品以两小节的半音阶作为引子,调式不稳定,声音低沉、凄凉犹如一阵阴森刺骨的冰风,展现出革命前的黑暗与痛楚。随后右手出现旋律以b小调的属音#f音开始连续级进到主音b,尔后又连续下行最终又回到#f音。左手继续以半音阶作为织体,营造紧张的氛围,似乎预示着革命的希望与火种在黑暗中,不断的摸索前行,积蓄能量,但又困难重重。整个作品开头以这种宣叙调的吟诵,预示着风暴前的乌云密布。

谱例1-7

这段音乐主题开始,战斗正式打响,反复出现的三连音和弦音型不断渐强,如战鼓般隆隆作响,令人热血沸腾,一连串上行的快速十六分音符音组,如子弹般呼啸而过,可见战斗场面之激烈。从第82小节开始战鼓的轰鸣戛然而止,随之而来的是D大调的五声音阶由高到低犹如瀑布般宣泄而出,将压抑的情绪彻底爆发,

谱例1-8

通过不断渐强的分解八度的烘托,全曲在112小节开始进入第一个高潮点,右手的重音和弦,勾勒出旋律主题,犹如一声声巨雷,响彻云霄,左手的分解八度依然不断加强,117小节一连串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如炮弹的抛物线般从天空砸向地面,气氛紧张到令人窒息。

谱例1-9

经历战斗的高潮过后,从129小节开始气氛变为平静,右手的旋律哀怨而凄凉,好似在诉说内心的悲痛,左手轻柔的像是竖琴的波动,仿佛来自天堂的声音,节奏减慢,如在哀悼牺牲的战友,气氛悲壮,令人动容。从143小节开始,右手连贯的柱式和弦,音色圆润,情绪温暖,似乎是革命胜利的吟唱,左手轻柔的伴奏,如沐浴春风般的舒适恬静。162小节话锋一转,又出现全曲开头阴森诡异的半音阶,右手又开始如宣叙调般的吟诵,革命回到黑暗之中。

谱例1-10

从199小节开始全曲迎来第二个高潮点,右手下行八度与左手下行旋律相互交替,并不断离调、模进、渐强、如狂风骤雨般的倾泻而出,仿佛是革命者的怒火迸发而出,势不可挡。207小节左右手齐奏出fff音量的三连音和弦,震耳欲聋,仿佛是军队列阵最后的厮杀,气氛热烈悲壮,而后连续的交替八度宣泄而出,又戛然而止,预示着战斗的结束。

谱例1-11

谱例1-12

作品于284小节进入最高潮,强有力的重和弦就像是英雄的步伐铿锵有力,一连串快速音阶如电光火石般将气氛推到顶点,仿佛是战斗胜利后豪情无比的欢呼,又像喜极而泣的泪水令人动容,无数的热情与雄伟蘊藏在和弦及其转位中,仿佛是为来之不易的自由、为光明的尽情歌唱。

谱例1-13

旋律从b小调不停的离调、转调相互交错最终回到B大调主和弦结束,那一瞬间音乐走向光明,一切回到平静,留下无尽的冥想和回味。

四、结论

通过对李斯特《第二叙事曲》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丰富的情感表达、绚丽的和声语言、史诗般的宏伟气势。同时更深刻的领悟到蕴藏在作品中李斯特的个性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指引着浪漫主义时代的巅峰。

[参考文献]

[1] 许忠荣.浪漫派的旗手[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 关伯基.钢琴之王-李斯特[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 白洁.李斯特《第二叙事曲》解读[J].西安音乐学院,2007.

[4] 刘舒吟.李斯特《第二叙事曲》的猜想与演绎[J].福建师范大学, 2014.

[5] 周冰琦.论浪漫主义音乐的审美特征[J].音乐探索,2005.

猜你喜欢
李斯特浪漫主义
李斯特第七首《匈牙利狂想曲》分析与演奏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西汉铜镜浪漫主义元素考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研究
从浪漫主义角度浅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保持肃静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