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庄子的生命美育思想

2017-10-20 17:41孙永
丝路视野 2017年23期
关键词:庄子

【摘要】庄子美学思想中崇尚的“至美至乐”自由生命、“顺其自然”养生理念和“至人神人”的理想人格等,从三个审美层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命美育思想的体系。庄子的生命美育思想中體现着对人完整性的重视,对人终极价值的凸显,对人终极关怀的强调,对人精神自由的真正体验。

【关键词】庄子;生命美育;生命自由;精神超越

当下学术界,从生命美育角度对庄子哲学思想范畴的研究还是较为鲜见的。人们在传统文化思维框架下,往往重视“诗教”“艺教”“乐教”等特征明显也易于找寻切入点的儒家思想的研究,而对反对礼乐教化、崇尚道法自然、生命自由等道家美育思想的研究是不够的。庄子美学思想中崇尚的“至美至乐”自由生命、“顺其自然”养生理念和“至人神人”的理想人格等,从三个审美层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命美育思想的体系。

一、庄子的“至乐至美”自由生命思想

(一)“道”——庄子“至美至乐”生命美育思想基石

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所谓“道法自然者也”,就是此道。庄子从“道”的思想出发,通过对“道”的体验,以顺应自然的态度,追求一种“至乐至美”的生命自由。

道家思想是以“道”作为哲学的中心范畴来分析宇宙、社会与人的存在的。老子认为“道”是生发万物的本体,也是生命的本体。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生命是形与神的统一,这种统一如果分离,生命也就终止了。《庄子·知北游》中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庄子的天地之“大美”就是“道”,圣人“观于天地”也就是观“道”,对道的观照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庄子之“道”是一种客观的绝对的美,即“天地之大美”,也是人生的最高的自由境界。人如果能够对“道”进行体验,就能达到“至美至乐”的境界,进而达到生命自由的境界。

美育的社会功能乃至一切功能的实现必须立足于个体对生命自由的充分体验,这种体验首先是个体对生命自由、对自我感知价值和本质的确认,它是个体的生存感觉,也是一种超越性体验和美感体验。老子的“观道”中的“涤除玄鉴”,庄子的“体道”中的“坐忘”实际上都是一种心灵体验。在这种心灵体验中,审美主体与物融为一体,透过审美观照让审美主体体会审美客体的灵动,以感性的心灵体验达到与物的交流,生成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庄子这种自由生命的追求为我们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现实世界之外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这无疑为当今社会那些为利益所困的人们,开辟了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心灵自由世界,为人们从现实社会的物欲束缚中解放出来指明了方向。庄子提倡随遇而安,也就是一切顺其自然无忧无惧的生命观,认为人处于现世之中,衣食、劳作、歇息、休闲,一切都顺应自然规律,与生存之道并行不悖。

(二)“自然无为”是“至乐至美”实施的基本途径

“道”是庄子生命美育思想的基石,“自然无为”是庄子生命美育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庄子一生的生活态度和政治主张,也是其一直秉承的审美心胸。从庄子的生命自由观来看,他所追求的生命自由的审美心胸,实质上是最大程度抛开物质范畴和内心欲望的个人绝对精神自由。在庄子看来,要达到这种精神的绝对自由,心就不能受身外之物的役使,而必须顺乎自然而“无为”,需要经过“坐忘”、“心斋”,这样才能达到“游乎尘垢之外”的绝对自由境界。庄子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是道的产物。万事万物只有顺应自然,合乎天性,才能到达自由之境。如果人为地改造、征服自然,那么不但得不到自由,反而事与愿违,造成人为之害,这正是“无为亦无所不为”。

“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法。”就是说“道”本身无所作为,而顺应事物之自然,表现了一种自然生态的无为之道,“道法自然”成为生命美学的根本原则。庄子主张“道法自然”,讲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强调要顺应自然之道,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庄子·天运》),因为“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用天下而不足”(《庄子·天道》),无为才能使万物滋生,用之不尽。庄子将能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真人”、“至人”,“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庄子·大宗师》),“真人”处处与自然协调,叫做“与天为徒”。

二、庄子“顺乎自然”的生命美育思想

(一)“顺乎自然”即是对“自由之境”的探寻

有的人把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等同于“宿命论”,这是不恰当的。从顺应自然来看,庄子并非只是一味强调“顺”。“顺人而不失己”中的“不失己”,就是庄子强调的除了“顺”之外的不失个性和尊严,这样既能做到不失个性和尊严,不失原则,顺应了外界的变化中的“道”,又不为这“顺”而失去人格,而这人格就是庄子追求的“自然”。也就是说,庄子追求顺应自然,但不能为了“顺”而失去“自然”,将其置于人生的生命美育中,就是一個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成败哀乐问题,它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智慧和艺术的生命境界。孔子主“仁”,要求我们要有信念、道义、自强不息的精神,而庄子的生存智慧给予我们的是“精神自由”、广阔的审美心胸、智慧和对美的愉悦的追求。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社会的重要主题,庄子顺乎自然的思想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支撑。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利用和改造自然,就是“不可不为”,但“有为”必须认识到自然的规律,懂得人的行为应该有自己的尺度,不可僭越自然规律。当下,在我们面对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类生存环境与生存自由面临巨大挑战的时候,庄子“顺乎自然”的思想更体现出了生命美育价值的当代性。

(二)庄子的生命自由养生观

众所周知,审美化生存、诗意地栖居等都是生命美育研究的重要命题。庄子认为“生命”是自然,是道,主张人不能因为尘世的纷扰而放弃自己的天性。庄子养生观的内涵就是人要顺应自然天性,从容面对生死,静心养生,并且养神重于养形,追求生命的自由发展等,这构成了庄子生命美育思想第二个维度。

庄周梦蝶,身与物化,庄子参透生死之门,遵循自然大道,达到物我两忘,理性地把自身存在与万物生存融为一体,生命成为无限的永续,這体现了庄子洒脱的生命审美态度。《达生》篇中认为:“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庄子认为人应该把自己本质“生命”的发展作为生活的基点,因为只有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才是最高目的,也是最终目的。庄子启迪人们要从“肉与灵”的欲望煎熬中挣脱出来,从患得患失的内心痛苦中挣脱出来。面对短暂的生命,应该保全真性、无拘无束,不为外界所左右,从而全得“自然”。庄子的生死观无疑为当代生命美育另外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这种从精神超越现实以解脱人生困扰的生命审美的态度,对于当下持物欲之上的生存理念的人无疑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生命美育要求尊重人的生命本体的存在方式和价值。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生命的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应当是以人的生命为本。庄子生命美育的思想有助于我们通过生命自由美的教育,让人们了解到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死亡等自然的属性,认识到生命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等特点,树立正确的、审美的人生价值观。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回归到生命审美的起点,因为“今天的文化价值幸而和天然的重视身体健康结合在一起了:人们重新欣赏他们的身体,把它当作生命力与体格的和谐、美感享受、自信心、个人表现与情绪体验的基本源泉。”因此,庄子顺应自然的自由养生观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消极避世、回避人生矛盾的处世哲学。

三、庄子推崇的“至人”自由理想人格

古代美育的核心问题是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孔子的理想人格是文质彬彬,老子的理想人格是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开辟了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虚静”状态下的“至人”的理想人格之路。这种“虚静”状态下的理想人格内涵正是庄子生命美育思想构成的第三个维度。

庄子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逍遥游状态中,将其理想人格概括为“无己”“无功”“无名”。庄子认为人首先要从物质欲望中解脱出来,同时还要从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庄子的理想人格实质上是一种超越一切束缚和制约、遨游于无限宇宙中的精神自由,也可以说这正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生命价值和人生目标。

所谓“游”主要是精神之“游”,即“游心”。这种“游心”实际上已完全超越了经验、感知世界,是人的精神、心灵与“道”的大通与合一,是一种“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境界。陈鼓应先生指出:“庄子的‘游心就是心灵的自由活动,而心灵的自由其实就是过体‘道的生活,即体‘道之自由性、无限性及整体性。总之,庄子的‘游心就是无限地扩展生命的内涵,提升‘小我而为‘宇宙我。”庄子认为要达到这种人生的自由境界,必须要通过“心斋”“坐忘”的虚静状态才能实现。“心斋”“坐忘”的状态也就是“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只有这样,人才能忘生死、贫富、贵贱、得失等而游心于道。 “心斋”和“坐忘”的核心就是要求人们彻底排除内心的利害观念。庄子认为利害关系和人的心智活动有关,要排除利害观念,不仅需要排除外来干扰和污染,还要洗清内心的世俗之念,忘名利、事功甚至是自己的形体,也就是他所说的“离形”“去知”“堕肢体”“黜聪明”等。这正是庄子生命美育思想在审美实践中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庄子推崇的理想人格境界处处体现着生命美育。这种境界,正是当代生命美育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客体进行审美观照的过程。当然,人不应该单纯为了逃避而审美,而应该为了生存的质量主动去超越。庄子的理想人格境界把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苦恼的解脱方法和生命质量的追求等问题,提升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层面之上,为我们开拓了一种自由开阔的全新的精神境界。

生命美育说到底就是指人如何认识并实现其生命美感的形态和生命审美的价值,其终极意义就是指导并实现优化生命,美化生命的目标。通过对庄子的生命美育思想的认识可以看出莊子美学对人的完整性的重视,对人终极价值的凸显,对人终极关怀的强调,对人精神自由的真正体验,和对人文精神所带来温暖的强烈感受。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8.

[2]杨启亮.道家教育的现代诠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76.

[3]王弼.道德真经注·道藏[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63.

[4]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2.

[5]徐岱.体验自由——论美感的生命境界[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01):45.

作者简介:孙永(1980—),男,山东淄博人,硕士,滨州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庄子
《庄子说》(三十九)
《庄子说》(三十)
《庄子说》(二十八)
《庄子说》(二十七)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一)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