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华
摘 要: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伴随着现代企业发展而产生的,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直到2014年才开始施行,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理念不明,认识不清,导致内部控制推行效果不佳。本文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入手,着重探讨了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1)内部控制可以确保资产安全。目前,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还很不规范,未实现资产归口管理,责任不明确;未定期进行资产清查盘点,账实不符的未及时处理;资产利用率不高,闲置、浪费和流失现象仍然存在。实行内部控制,可以保证单位资产管理有章可循,在一定的制度规范内按照一定的工作流程购置、调剂和使用资产,及时盘活和高效利用资产,这样就可以避免资产管理混乱,造成资产流失等现象的发生。
(2)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注入活力,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制定更加合理正确的发展战略。而内部控制能够使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会计资料在这种相互制约的情况下产生,无疑能够有效避免会计资料的错误,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和可靠性,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范舞弊和腐败。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就是瞄准了内部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对一些高风险和权力较集中的领域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以强化内部管理与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因此,实施内部控制,既是规范权力运行,推进廉政建设,也是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更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4)内部控制可以促进单位依法理财。内部控制建设要求单位强化内部会计监督,强化内部自我约束机制,规范财务行为,这样就可以促进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单位内得到贯彻落实,防范经济风险,实现自我约束,促进依法理财。
二、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内控意识薄弱,内控推行效果差。内部控制是伴随着现代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是新事物,是新型的管理理念,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由于规模较小,单位管理者多因循守旧,不愿接触新事物,不愿打破旧框框,内控意识较为薄弱。有的单位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对内部控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单位管理者认为申请财政资金是工作的重点,推行内部控制工作,程序复杂,束缚手脚,影响效率,短期看不到效果;有的管理者认为财务管理就是内部控制,因而内部控制仅停留在完善财务制度的层面上。
(2)岗位设置不合理,控制体系不完善。内部控制要求各个岗位之间是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是在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编制等原因,岗位设置職责不明确、职能交叉现象常有发生,一些关键岗位设置不合理,岗位之间没有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分离,甚至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单位中会计和出纳由一人兼任,采购、付款、保管由出纳一人兼任。
(3)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中需要有雄厚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做铺垫,但是,有些单位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滞后,或者不协调、不配套,造成财务工作开展比较随意,较为混乱。
(4)财务人员地位低,素质低,内部控制建设受限。内部控制中涉及到的技术知识和先进管理理念较多,需要专业人员来促进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但是在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中,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的地位低,人员变动频繁,财务工作不受重视。再者许多财务人员的素质偏低,他们安于现状,对于会计制度、会计规范没有进行深入学习、研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进程。
(5)预算控制体制不健全,刚性约束不强。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目前,许多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形成了部门预算,有一套严格的工作程序和系统。但是,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沟通协调不通畅,造成部门预算编制粗糙,科学性、计划性不强,预算调整和追加较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6)信息技术落后,不能满足内控需要。未来公共服务支出的监督应当能够覆盖所有非保密事项,且要详细到每一笔具体业务,并便于与相关人员的交流、沟通。这就需要一个高效、安全的信息平台来实现,目前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各种信息系统之间相互隔离,数据不能共享。
三、构建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对策
为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保证行政监管和社会服务功能正常运行,那么就必须重视内部控制的作用,重视内部控制建设。
(1)提高内控意识,强化领导的内控责任。在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中,单位管理者在单位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对于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负有重要责任。因此,要对管理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会计业务素质,尤其要进行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 促进管理者重视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同时加强单位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强化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单位内控制度体系的有效构建。
(2)合理设岗,强化内部控制的制衡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不相容职位要分离。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要明确分工、相互分离、分别行权、依职定岗、权责要明确。关键岗位和重点领域要定期轮岗,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还要采取专项审计等措施。
(3)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控制。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严重制约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因此,要促进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促进单位财政节流,那么就必须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要在单位内构建完善的会计基础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促进会计人员规范会计工作,自觉抵制眼前诱惑、坚持原则,提升会计系统的控制成效。
(4)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制约了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因此,一方面,应通过培训教育的方式,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可通过文化建设在单位内形成学习型组织,促使财务管理人员自发学习先进技术和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5)健全预算体制,强化部门预算。为了充分发挥部门预算的作用,必须对部门预算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再建设。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沟通协调机制,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细化预算控制内容,严格预算控制程序,减少预算控制的随意性。并将部门预算与责任预算结合起来,按照部门预算控制数,结合各个部门内部组织结构,编制内部责任预算体系。
(6)建立适合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建设需要技术支持,要真正实现单位经营活动的“可控”,那么就必须对这些“可控点”建立反馈机制,通过建立信息系统,能够充分反映“可控点”完成活动的状况、影响和效果。因此,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不断促进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单位内形成完善的可反馈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喜琳.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关键因素分析.会计师,2017(07). (责任编辑:郭中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