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7.25.230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防灾减灾意识的不断增强,气象科普知识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当前气象科技在不断发展,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步伐也要随之加大,对气象科普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能够有效地提高社会公众对于突发性气象灾害的认识以及应对能力,有效地减少突发性气象灾害事件的发生,有效地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和破坏程度。本文通过对气象科普资源现状的分析,结合当前气象科普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气象科普资源开发和建设的方法与途经。
关键词:气象 气象科普 资源开发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 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9(a)-0230-02
近年来,气象部门充分利用现有气象科普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大力做好气象科普知识的普及,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科学的气象知识,深受社会公众的高度参与、关注和好评。因此,对气象科普资源进行开发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探索其对应的策略,促进气象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如何发挥好现有气象科普资源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开发新的气象科普资源?如何将气象科普资源建设好?是我们科普工作者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1 气象科普资源现状
根据近年来气象部门的科普工作和科普活动开展情况,气象科普资源主要包括科普人力资源、科普业务资源和科普活动宣传资源,通过这些资源来组织和开展各项气象科普活动。
1.1 科普人力资源
气象科普人力资源目前主要包括中国局、省、市、县等气象学会工作人员以及各有关直属单位的承担气象科普工作的管理人员、气象科普讲解员、气象主播以及气象科普志愿者,由这些人员组成了一个管理、组织和实施一体的科普团队。
1.2 科普业务资源
气象科普资源中的业务资源主要包括对外开放的各气象业务平台,主要有天气预报制作平台、预警服务平台、气候预测平台、暴雨监测预警平台、防雷监测预警平台以及气象科普馆和校园气象站等,这些平台和场馆一直是气象科普的主要阵地。
1.3 科普活动宣传资源
气象科普活动宣传资源主要有世界气象日活动、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科技活动周活动、科普宣传日活动以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气象科普作品评奖活动等,充分利用这些活动,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气象科普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主动将气象科学知识送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同时,通过举办多样的气象科普竞赛,强化对气象科普知识的学习,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加入到气象科普知识的学习之中。
2 气象科普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气象科普资源的利用中,充分利用人力、业务和活动宣传等资源,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距离。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2.1 科普传播队伍专业能力不够
当前的气象科普人员,目前大多是综合管理部门中兼职人员,他们对气象科普工作的认识、对科普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科普资源的利用和宣传没有专业的培训,大多是按上级的计划方案组织开展活动,且在活动中,更多的是发放宣传资料、摆放宣传展板、观看宣传片等,而向社会公众面对面解答气象科技知识的不多,科普宣传人员不能现场调动学习气象科普的积极性和热情,活动有时会流于形式。
2.2 科普场馆对外开放没有常态化
每年的各项气象科普活动开展得形式多样,在活动过程中也引起了社会公众的一时关注,但开放活动期过后,气象科普宣传也随之停歇,各业务平台不再接受外来参观,专门的气象科普馆也只有固定几天才对外开放,或有约才能开放,对外开放没有常态化。
2.3 科普传播的方式创新不够
目前,气象科普传播主要通过接受对外参观气象科普馆、气象工作场所、发放科普宣传资料、制作科普宣传展版、安排专家接受咨询等传统方式进行,而利用公共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书籍、杂志待等传播不够,特别是新型媒介如微信、微博、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方式,目前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
3 气象科普资源开发与建设的方法与途经
基于气象科普资源现状,气象科普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和不足,开发好气象科普资源,并做好气象科普资源的建设,是当前加强和扩大科普效果的重要任务,也是将气象科技知识大范围推广和普及的重要支撑。要开发和建设好气象科普资源,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3.1 开发好人力资源,强化科普队伍建设
开发气象科普资源,首先要做好气象科普队伍的开发,包括科普管理和科普宣传队伍的开发。首先要提高对气象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他们对气象科普工作的热情;其次是要加强学习和交流,开展气象科普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科普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同时加大与部门内外先进科普基地的交流,学习先进,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再次是要充实科普队伍,尽可能多地吸纳业余爱好者和志愿者加入,将离退休科技人员、在校学生和社会各界科技工作者、农村信息员、义务宣传员和媒体气象专线记者等纳入气象科普宣传队伍当中来,形成一个专业规范的科普队伍。
3.2 利用好传统媒介资源,稳固科普宣传效应
要充分利用好传统公共媒介资源,如报纸、电视、广播、书籍、杂志等,稳固传统公共媒介资源的宣传效应。
(1)报纸。利用报纸开展气象科普宣傳可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在气象科普产品的选择上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报纸挑选与之相对应的气象科普知识;二是开辟气象科普专栏,表现形式上可根据内容灵活地运用问答、图表、漫画等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手段。
(2)电视。利用电视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可采用以下3种形式:一是气象服务节目。依托现有的气象服务节目,将科普产品融入日常节目中;二是科普专题片。可用公众喜欢的形式、深入剖析气象科普原理,吸引公众的热爱;三是体验式科普节目。通过真人参与体验某种天气现象,带领观众亲身感受“天气”与人的亲密关系。
(3)广播。广播开展气象科普宣传要利用好3个途径:一是无线电台。开设气象科普访谈节目,采用直播的形式,将气象专家请到广播间,与主持人互动,结合听众关注的天气热点进行科学分析,普及气象知识;二是农村广播。通过农村广播及时将重要气象信息、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传送给农民;三是列车广播。利用旅客列车这一重要的流动载体,以常态化的广播形式,在车站、列车上为旅客宣传气象科普知识。
(4)书籍。3个方面发挥图书在科普宣传中的作用:一是策划出版系列气象科普丛书;二是结合图书进农家书屋等形式,策划出版面向农村的科普书籍;三是分层次分级别出版系列气象科普书籍,作为不同层次的气象科普培训教材。
(5)杂志。利用杂志做好气象科普宣传:一是利用杂志的专业性,如利用《气象知识》等,详细推介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知识动态;二是利用杂志的精美性,印制气象科普美术版;三是利用杂志的长效性,做好气象科普知识的长期策划与宣传。
3.3 发挥新兴媒介资源作用,扩大气象科普宣传效应
在利用好传统媒介资源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好新兴媒介资源如网络、短信、微信、微博、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的作用,努力扩大气象科普宣传效应。
(1)网络。除了将现实的气象展馆、科普图片、气象节目录像放在网上以外,还可以采用网上虚拟技术,开办虚拟气象科普展厅、科普游戏等方式,在网页上展现丰富的图像、声音、动画信息,让受众在亲自动手、亲自参与中获取知识,体会到气象科普的乐趣。
(2)短信。借助手机气象短信的优势,弥补大篇幅科普宣传之不足,把集中宣传的知识点化整为零及时主动地发送到用户手中,让用户自身结合日常生活需要加以应用,真正把气象科普工作长期以往地、反复地贯穿于日常。
(3)微信、微博。气象科普知识可以用丰富的图文、视频和文字,从旅游、农业、环境、交通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通过权威微信、官方微博为公众提供科普信息,这样能大大提高气象科普传播的效应。
(4)移动电视。气象科普的宣传还可以通过移动电视来开展,在移动电视上的播出时间非常有限,可以選择循环重复播放的方式宣传科普知识,科普内容应该尽量简短、清晰、通俗易懂。
(5)触摸媒体。利用触摸媒体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把握好实用性、时效性、专业性,根据受众生活中具体遇到的情况,结合最新的天气预报信息,设计出相应的科普内容。
3.4 倡导气象科普全社会参与行动
充分利用“3.23”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技周”等重大科技节日,通过开放气象科普馆、科普室,举办气象防灾减灾专题展览,在城乡、社区、乡镇建设气象科普画廊、科普橱窗、科普活动室、宣传栏和配备“流动气象科技馆”等等,采取多种形式让社会公众走进气象,了解气象,热爱气象,充分利用新媒体,及时报道气象的热点新闻,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引导全民参与到气象科普行动中来。
4 结语
随着对气象科普资源的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气象科普的趣味性、互动性以及开放性,气象科普资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够进一步的提高。能够有效地激发人们对气象科学了解的兴趣,对其现状、未来的发展以及气象资源开发和建设的产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有效促进气象科普工作新格局的实现,政府主动推动、部门相互协作、全民积极参与、发挥积极效益,能够有效地实现气象科普资源的社会化和品牌化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礼伟,梁妙芝.气象科普基地建设与创新发展[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3(3):96-98.
[2] 何学勇.气象科普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陕西气象,2004(6):49-50.
[3] 左湘文,胡斌,陈小军,等.气象装备信息数据库关键技术分析[J].科技资讯,2016(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