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数学的策略

2017-10-20 22:56侯芸
广东教育·综合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师应经验数学知识

侯芸

当前,幼儿参与数学活动还没有“从注重静态知识到注重动态知识,从注重表征性知识到注重行动性知识,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中发生根本转变。因此,有效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数学,落实过程教学,是目前较为关注的课题。

一、创设可探究的数学教育情境

幼儿、教师、环境是学前教育的三大要素。教师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以固有的知识为目标进行言传身教,而现代数学教育则要求以环境资源为依托和背景,师生平等合作,强调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他们获得数学知识的途径,大多是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和掌握。因此,教师应提供丰富且多样化的操作材料,为幼儿自发性的探究提供所需要的物质环境,鼓励幼儿主动操作物体、主动探索材料、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数学教育的物质环境除了日常生活包含的数学情境,更包括数学活动区的材料投放及数学活动的材料提供。活动区的材料应适合幼儿兴趣的需要,丰富且操作性强,为幼儿提供数学信息集中的空间。数学活动的材料选择要有较强的探索性,注意不同学习发展水平的结合,让幼儿在操作、探索中获取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如对于小班进行比较两组物体相等与不等的教学,可准备与碗、勺、牙膏、牙刷、被、床等相匹配的几组图案的头饰,让幼儿在认识相同用途的两种生活用品一一对应之后探究它们是否一样多。上述例子中,教师所提供的丰富的材料、轻松的游戏环境,为幼儿主动探索、发现数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

二、教师在数学教育中的引导策略

教师除了把知识和概念传授给幼儿外,还应该观察、引导、关注幼儿的学习策略,把重点放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以下引导策略科学地指导幼儿进行学习。

1. 引导幼儿主动参与

有了可发展的教育目标及物质环境后,教师应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对操作材料进行摆弄、操作、尝试探究,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与环境积极互动,发现有关规律,慢慢建构出自己的数学知识。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不仅学得轻松、快乐,而且记忆深刻,不易遗忘,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把学习数学转化为内在需求,养成主动参与的积极心态。教师可通过提问或启发性言语引导幼儿进入思考探究状态。提问要做到中肯、适合幼儿发展水平,能引起思考;启发性言语要体现平等性、鼓励性,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如对于大班的幼儿学习数的组成,教师可在展示“图中七只小鸟有三个不同点”的教学图后提问幼儿:“这些小鸟有什么不同?这七只鸟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你为什么要这样分?”问题层层深入,启发幼儿在观察图画后进行数量分解。每个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析观察能力得出不同层次的探索结果。在日常生活中,碰到7个值日生分成两组帮助阿姨做餐前准备的问题,就可以启发幼儿思考怎么分,这样比起强调幼儿反复背诵7可以分成几和几,更能让幼儿在自主体验中理解、运用数学知识,并藉此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2. 观察并指导幼儿的操作过程

主动学习强调的是由幼儿主动思考操作去获取数学知识,而非模仿式的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既要使幼儿主观能动地去操作,又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应适当给予帮助、启发、引导。

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是有效的师生互动和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数学学习上表现出的不同天赋、能力、兴趣、需要和经验,这样才能对他们作出不同的指引。其次是在活动中要善于观察幼儿的反应,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对操作过程中发生的困难进行诊断,然后确定回应策略。第三是灵活随机地采用恰当的指导,进行个别辅导或全面调整。教师可根据每个幼儿知识经验、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的不同,启发性地讲解、提问、演示,有针对性地直接指导幼儿思考操作方向,但要点到为止;若出现普遍性的操作困难,应及时调整目标,分析具体原因,做到灵活变动。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幼儿的整个学习进程之中,并随着幼儿的学习进展,从显性转入隐性,或由多变少,或从有到无,让幼儿自然地感觉到不用教师“教”,自己也能“学”,从而树立自信。当幼儿的操作方式不同于教师的期望时,教师应耐心倾听幼儿想法,接纳他们的解释,适当运用间接指导,引导幼儿通过同伴相互间的交流或改变操作材料,让他们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如有一个幼儿在数环型排列的六朵花时总数不清,教师就给他六个塑料花片,让他每数一朵花就放一个花片,这样幼儿在操作新的材料中便获得了主动操作的经验。这样的师生互动,能有效地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三、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理解运用数学知识

直观的物质世界都是由一定的“数”“形”和“序”构成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也是一种基本能力。因此,教师应善于在生活环境中捕捉数学信息,通过生活实际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利用幼儿熟悉又亲切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主动思考、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因为只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題才能算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如在晨间活动中,引导幼儿统计大型玩具数量,比较玩具的大小、思考如何分类;进餐时,幼儿可以获得关于测量(倒牛奶)、匹配(杯子、勺、人)、一一对应、数数等经验;睡觉前,让幼儿数数自己穿几件衣服,应该脱几件;盥洗时,幼儿在轮流如厕、洗手中获得快、慢顺序的体验,以及在体育活动排队时感知到排序的序数概念。此外,引导幼儿关注住宅的门牌号码、商品标价以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字,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各种形体的生活用品等,能让幼儿知道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充满了数学知识,从而主动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

促进幼儿主动地学习数学,无论在学习态度、思维能力、知识经验上,都能为其长期发展奠定素质基础,从而让幼儿更好地乐学、会学、活用,这应是幼教工作者不断探索、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 罗 峰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师应经验数学知识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