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本塔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510632)
论陆游诗歌中的华山书写
侯本塔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510632)
陆游虽未曾亲至华山,却创作了大量的华山诗歌,其中多属梦游之作。陆游笔下的“华山”寄托了他对九州一统的美好憧憬,也反映出道家神仙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更是他军事战略思想的直接呈现。陆游赋予了“华山”意象以“杀敌报国”与“修道求仙”的双重意蕴,二者的契合受到了道家理念、宋朝社会风气和陆游个人成长经历的多方面影响。
陆游;华胥梦;战略思想;道隐华山
陆游对华山具有极大兴趣,并创作了大量的华山诗歌。据现有文献统计,他提及“华山”“太华”的诗歌约有53首,加之以华山景观入诗及“嵩华”“条华”“二华”并称者共计70余首。在这些诗歌中,陆游明确称为“梦游”之作的超过半数。其实在南宋时期,华山并非宋朝疆域,陆游也未曾到过华山,但他诗歌中的华山书写却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考察对象。
陆游对华山的地理位置十分熟悉。《记梦》:“黄河衮衮抱潼关,苍翠中条接华山。”中条即中条山,位于太行山与华山之间,拱卫着长安大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陆游常将其与华山并称,“条华朝驱云外骑,河潼夜听月中鸡”(《梦游》),“气钟太华中条秀,文在先秦两汉间”。(《独孤生策字景略河中人工文善射喜击剑一世奇》)《书事》:“闻道舆图次第还,黄河依旧抱潼关。会当小驻平戎帐,饶益南亭看华山。”黄河与潼关的位置自然不必多说,饶益是为饶益寺,在古朝邑县南十里,陆游此诗自注:“饶益寺南亭,尽得太华之胜。”陆游对华山的人文自然景观同样了然于胸。《醉书秦望山石壁》:“昆仑黄流泻浩浩,太华巨掌摩穹穹。”巨掌,《水经注》引《国语》曰:“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踏,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记,仍存华岩。”[1]102《梦华山》:
路入河潼喜著鞭,华山忽到帽裙边。
洗头盆上云生壁,腰带鞓前月满川。
丹灶故基谁复识?白驴遗迹但相传。
梦魂妄想君无笑,尚拟今生得地仙。[2]4488
诗歌首联写出了诗人“梦入华山”的欣喜之情,颔颈两联不仅写了“云生壁”“月满川”的华山风光,还连续使用“洗头盆”“腰带鞓”“丹灶故地”“白驴遗迹”四处景点入诗,前两处为华山自然风光,后两处则分别与太上老君、陈抟老祖相关,表现出陆游对华山地理与历史典故的熟识。再如《梦游山水奇丽处有古宫观云云台观也》:
神游忽到云台宫,太华彩翠明秋空。
曲廊下阚白莲沼,小阁正对青萝峰。
林间突兀见古碣,云外缥缈闻疏钟。
褐衣纱帽瘦如削,遗像恐是希夷翁。
穷搜未遍忽惊觉,半窗朝日初曈昽。
却思巉然五千仞,可使常堕胡尘中?
小臣昧死露肝鬲,愿扈銮驾临崤潼。
何当真过此山下,百尺嫋嫋龙旗风。[2]595
“云台宫”即云台观,《华阴县志》:“云台观以云台峰名,有二:其一为北周道士焦道广建,其一为宋建隆二年为陈抟建。”“希夷翁”即陈抟,此诗“云台宫”当是指后者。诗人梦游云台观所见“白莲沼”“青萝峰”等同样反映出他对华山的了解程度,表现出丰富的地理学知识。
与前人不同的是,陆游的兴趣并不在于华山庙、华山神的神异性,他笔下的华山风光更多的是作为个人理念的载体。陆游常以“千仞”“万仞”“摩空”“插空”等词语形容华山,并将其与黄河、天台山等雄伟壮阔的意象对举,借以表现华山之高:
三万里之黄河入东海,五千仞之太华磨苍旻。
(《寒夜歌》)[2]2233
太华五千仞,天台四万丈。
(《醉卧道边觉而有赋》)[2]1634
太华独嶷然,万仞道傍立。
(《赠过门道人》)[2]3671
并辔徐驱百里中,云开太华翠摩空。
(《十二月二日夜梦与客并马行黄河上息于古驿》)[2]2958
山高则必险,“插空泰华起突兀,垂天云汉森昭回”。(《读书杂言》)但陆游并未将华山的险峻视为畏途,《月下野步》:“行歌惊起鸥鹭眠,三万里在拄杖边。敲门索酒太华前,飞渡黄河不须船。”飞渡黄河、索酒华山在他看来不过如月下信步般来去自如。
再看对华山景色的描绘,陆游笔下的华山常以“青峰”的形象出现,《自咏》有“梦里骑驴华山去,破云巉绝数峰青”之语,《闻西师复华州》也说:“双鹭斜飞敷水绿,孤云横度华山青。”陆游诗中提及较多的意象还有“华山云”,并将其视为归隐之地,“梦境此身常是客,几时归卧华山云”。(《杂咏》)对华山景色的描写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现象是,陆游笔下的华山只有秋天,并无四季变换。醉酒后,他希望匹马秋风前往华山,“疋马秋风入条华”(《醉题》);睡梦中,他想要随秋风游览华山庙,“驿树秋风急,关城暮角悲。平生忠愤意,来拜华山祠。”(《癸丑七月二十七夜梦游华岳庙》)他写华山秋露,“九秋月露看青冥”(《感旧四首末章盖思有以自广》),写华山秋泉,“孤桐三尺写秋泉”。(《闻虏乱代华山隐者作》)少华山与太华山并称“二华”,陆游常以“二华秋”入诗:
雁过三湘晓,云开二华秋。
(《纵笔》)[2]4478
江亭吹笛三巴夜,关路骑驴二华秋。
(《远游》)[2]2934
孤帆灭没三湘晓,野店荒寒二华秋。
(《醉题》)[2]3238
秋风凛冽,秋雨荒寒,大量秋天意象的使用,让陆游笔下的华山充满了衰飒肃杀的风貌,“花残杜城醉,木落华山秋”。(《记梦》)但陆游对华山的秋天却十分喜爱,《梦游》:“太华峰头秋气新,醉临绝壁岸纶巾。”他还希望能与友人在秋天同游华山,“闭户终年懒出游,北山山色可消愁。何时一扫胡尘尽,更约同吟太华秋。”(《寄题王俊卿看山堂》)
华山之秋的书写必定有其缘由,上引《梦游山水奇丽处有古宫观云云台观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线索——“愿扈銮驾临崤潼”。陆游华山书写的原因是渴望打破潼关,收复华山,故其《秋怀十首末章稍自振起亦古义也》(其十):
我昔闻关中,水深土平旷;
泾渭贯其间,沃壤谁与抗?
桑麻郁千里,黍林高一丈;
潼华临黄河,古出名将相。
沦陷七十年,北首增惨怆。
犹期垂老眼,一睹天下壮![2]2560
潼华沦陷,北方惨怆,陆游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一睹华山的壮丽景色而不可得,诗歌于壮阔之中满含悲愤。再看《桃源忆故人·题华山图》一词:
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
泪尽两河征镇,日望中兴运。
秋风霜满青青鬓,老却新丰英俊。
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3]175
泪洒黄河两岸,日日盼望中兴,换来的却只是风霜满鬓,北伐之事却早已被人忘却。可以看出,陆游诗中的华山寄托的是他对北伐的渴望。
恢复北宋故地是南宋士大夫的共同愿想,作为著有《南唐书》并参与《孝宗实录》《光宗实录》撰写的陆游,对华山的熟悉并不令人意外。但陆游的华山书写并非只是简单的怀恋故国,《山南行》一诗值得注意:
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路东西出。
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
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踘分朋曹;
苜蓿连云马蹄健,杨柳夹道车声高。
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
将军坛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日暮。
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
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2]232
收复失地势在必行,但如何收复却是个问题。辛弃疾主张从江淮出兵,直指燕京,但陆游却认为“江淮未易吞”,应该先取“关中作本根”。作于这一时期《和高子长参议道中二绝》(其一)也称“莫作世间儿女态,明年万里驻安西”。从关中进军则势必入潼关,经华山,华山便具有了重要的战略地位。《过灵石三峰》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先取华山”的观点:“晓日曈昽雪未残,三峰杰立插云间。老夫合是征西将,胸次先收一华山。”陆游的华山书写实是诗人战略思想的直接呈现。
从这个角度来说,陆游对“太华秋”的偏爱也可以得到更为合理的解释。古代战争较多受到天气的影响,酷暑严寒之时不宜出兵,故而战争往往选在春秋之时,尤其秋收之后,粮草充足利于作战。
在陆游的诗歌中还有一个现象便是,多次以“华胥梦”入诗:
饭余一枕华胥梦,不怪门生笑腹便。
(《晨雨》)[2]401
梅黄雨足喜初晴,投枕华胥梦已成。
(《午睡》)[2]3347
华胥梦中国,龙汉劫初年。
(《新晴午枕初起信笔》)[2]1308
《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4]41黄帝的“华胥梦”表达的是神游华胥氏之国的怡然自得之乐,陆游也写到华胥之乐。《昼睡》:“未竟华胥乐,茶瓯莫唤渠。”《春晚坐睡忽梦泛舟饮酒乐甚既觉怅然有赋》:“年来惟觉华胥乐,莫遣茶瓯战睡魔。”《急雨》:“华胥一枕蘧然觉,却听蝉声送夕阳。”不过,陆游的感情寄托更多的不是在华胥国,而是在华山,由此他提出了“华山梦”:
拂衣金马门,税驾石帆村。
唤起华山梦,招回湘水魂。
心亲频握手,目击欲忘言。
最喜藤阴下,翛然共一樽。
(《甲子岁十月二十四日夜半梦遇故人于山水间饮酒赋诗既觉仅能记一二乃追补之》)[2]3442
关于“华山梦”的含义也可以从陆游的诗歌中得到解释,《道院偶述》:“飘零未忍尘中老,犹待时平隐华山。”自来才高之人往往对人生道路有自己的规划,所谓“时平隐华山”,正是“一匡天下—归隐江湖”式的人生道路。陆游不止一次的表达归隐华山的愿望,“胡尘扫尽知何日,不隐箕山即华山”(《夏日感旧》),“我欲隐嵩华,叹息非吾土”(《会稽行》),后者更明确地将归隐华山的愿望与恢复国土的理想联系在一起。
归隐华山不仅仅是陆游的爱国情怀和战略思想使然。华山是道教著名的“洞天福地”。《云笈七签·洞天福地部》:“(华山)西玄山洞,周回三千里,号三元极真洞天。”[5]610西玄山洞是为道家十大洞天中第四洞天。传说中的冯夷、毛女、青鸟公,前代的寇谦之、焦旷、钟离权等都与华山关系密切。尤其是北宋道家学者陈抟老祖“骑驴入华山”的故事,让华山的道教史地位愈加突出。陆游对陈抟十分向往:
(《睡乡》)[2]1715
一年似此佳时少,唤起陈抟醉华山。
(《纵笔》)[2]1640
陆游诗歌的华山书写同样极具道教色彩,这可以从华山客、梦入华山的方式、华山的生活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华山客。陆游在诗中多次提到“华山隐者”“华山处士”,前者如《闻虏乱代华山隐者作》,后者如“苦爱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午梦》)再看《有客》:
有客隐华山,学道忘岁月。
灵苗生绝壁,光景中夜发,
通籍虎豹阍,日预通明谒,
绿章奏封事,误字坐责罚。
年来惟觉华胥乐,莫遣茶瓯战睡魔。
后身幸不忘,去日苦飘忽。
白首三入朝,未省及黔突。
方逃申公钳,已取卞和刖。
福微不盈眦,罪众几擢发。
上天岂怜之,寸步使屡蹶,
拔其利欲根,还之山水窟。
洗心谢宿愆,世事等胡粤。[2]1933
诗中刻画了一位“华山客”的形象,由“白首三入朝”可知,这位“华山客”便是陆游自己。他自称华山闲人,“华山敷水本闲人,一念无端堕世尘”(《梦中作》),说自己是华山采药翁,“云开太华插遥空,我是山中采药翁”(《花下小酌》),甚至认为前世便是华山隐士,“每因清梦游敷水,自觉前身隐华山”(《东篱》)。
2.“梦入华山”的方式:“鹤与驴”。陆游多次“梦入华山”,并在不少诗歌中标明了进入华山的方式:
何妨驾孤鹤,小憩华山前。
(《新晴午枕初起信笔》)[2]1308
素月徘徊牛斗间,天风吹鹤度函关。
(《纵笔》)[2]1640
吹笙跨鹤何时去,剩欲平章太华秋。
(《自咏》)[2]1039
衣绅飘举发飕飕,一鹤聊为太华游。
(《记梦》)[2]4050
梦里骑驴华山去,破云巉绝数峰青。
(《自咏》)[2]2965
太华巉巉敷水长,白驴依旧系斜阳。
(《八月四日夜梦中作》)[2]3384
江亭吹笛三巴夜,关路骑驴二华秋。
(《远游》)[2]2934
铁马但思经太华,布帆何意拂匡庐。
(《初见庐山》)[2]812
陆游恢复故土的愿望极为强烈,华山又是他战略思想下的率先用兵之地,但除最后一例中的“铁马”略有杀伐之意外,“驾鹤随天风”“骑驴入太华”却并非收复失地之举,反而更像是道士远游的情形。“白驴”意象源于北宋道士陈抟,《邵氏闻见录》:“(陈抟)常乘白骡,从恶少年数百人,欲入汴州。中途闻艺祖登极,大笑堕骡曰‘天下于是定矣’。遂入华山为道士。”[6]69陆游多次以“白驴”入诗:
野堂青草覆,山市白驴过。
(《书适》)[2]3184
叱叱驱黄犊,行行跨白驴。
(《致仕后述怀》)[2]2499
归卧青山孤绝处,白驴常伴白云闲。
(《题四仙像》)[2]1840
以上均是借“白驴”来表现自己闲适的生活与平和的心态。
3.华山的生活。接着来看“华山客”在华山的生活情况:
城郭丘垆人尽老,药炉依旧白云间。
(《记梦》)[2]1970
药炉安著犹无地,拟展茅茨一两间。
(《东篱》)[2]3691
八十余年多少事,药炉丹灶尚如新。
(《梦中作》)[2]3487
古松偃蹇谷谽谺,太华峰前野老家。久客未归丹灶冷,碧桃八十一番花。
(《梦华山》)[2]3479
陆游也曾提到“醉卧”“读经”以及华山的其他生活情趣,但他对华山生活最向往之处无疑是“药炉”“丹灶”,并希冀由此而得长生,所谓“今生得地仙”。在《道室戏咏》一诗中,陆游更说出了“道隐太华”的心声:
道身隐太华,壮岁客青城。
采药何辞远,烧丹久未成。
傅生已醉死,韩子得狂名。
犹有残诗在,他年遗后生。[2]4076
由此可见,陆游所希望的归隐是“道隐”,所向往的生活是“采药”“烧丹”“狂醉”。再来看《寄邛州宋道人》:
鸭翎铺前遇秋雨,独与宋生栖逆旅。
坐门戃怳见老仙,剧谈气欲凌天宇。
袖中出剑秋水流,血点斑斑新报仇。
我醉高歌宋生舞,洗尽人间千古愁。
老仙约我游太华,是夕当醉莲峰下。
语终冉冉已云霄,万里秋风吹鹤驾。
我今伶俜践衰境,不如宋生弃家猛。
西望临邛一慨然,青松偃尽丹炉冷。[2]1487
诗歌描写与宋道人的相遇,却将杀敌报国之意融入论神谈仙之中,通过宋生剑舞寄寓了诗人的“报仇”之志,继而唱出了“洗尽人间千古愁”的高歌。但在这之后,却并非功成名就,荣归故里,而是携手游太华,醉卧莲花峰下。这正是对陆游“一匡天下—道隐太华”的人生理想的完美诠释。
因爱国观念而欲收复华山,因战略思想而欲先取关中,因宗教信仰而欲道隐太华,这大抵便是陆游“梦入华山”诗的创作缘由及其诗歌风貌的成因。
陆游常因其与韩侂胄的关系遭人非议,更因浓厚的道教行为令其爱国思想受人质疑,如“人间事事皆须命,唯有神仙可自求”(《读仙书作》)等言论。其实陆游的爱国理念和道教信仰并不矛盾,二者在“华山”得到了融合。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道家的思想理念。老庄思想强调养生之道,并将对自身生命的爱惜与治国治天下联系在一起,“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7]29这是说,珍惜和爱护自己生命的人来治理国家,才能够将心比心,从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爱惜,让他去治理国家天下,去爱护天下百姓,又怎么能够呢?宋末文天祥称“理身如理国,用药如用兵”“古有黄帝书,犹今六韬经”(《彭通伯卫和堂》),[8]16更是以道家养生之道与治国打仗之道对举,认为二道相通。陆游终生奉行道家养生之道,他不仅在“梦入华山”诗中大量提到炼丹之事,还作有多首题为《养生》的诗歌,如“受廛故里老为氓,三十余年学养生”(《养生》)。陆游对道家养生之道的坚定奉行,势必对其爱民爱国思想有所影响。
其次是陆游的家庭环境。陆游出生在一个四世修道之家,“吾家学道今四世,世佩施真《三住铭》”(《道室试笔》),自小表现出对道教的极大兴趣,“少年慕黄老,雅志在山林”(《古风》)。他的老师曾几对道书的阅读也表示支持,《陆务观读道书名其斋曰玉笈》:“周时柱下史,设教本清净。至今五千言,谈若鼓钟磬。”[9]482曾几同时也是一名爱国志士,兼之与其父陆宰相交的李光、傅崧卿等人也都是爱国志士,这在年幼的陆游心中埋下了忠君报国的种子。他曾说“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10]21
最后是陆游的生平经历。他最为留恋的时期无疑是在蜀地前线之时,这一时期形成了他的战略思想,也激发了爱国诗歌的创作高潮,朱东润先生称之为“生的高潮诗的高潮”(见朱东润《陆游传》)。蜀地同时也是道教兴盛之地,陆游在蜀地频繁出入宫观,与道士交游谈仙,这也为陆游诗歌中的华山书写提供了契机。
从“华山秋”到“华胥梦”再到“道隐太华”,陆游赋予华山意象以“杀敌报国”与“修道求仙”的双重含义。他的这种做法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宋末学道爱国志士文天祥、郑思肖等均受到陆游的影响。
[1](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宋)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宋)陆游著.夏承焘,吴熊和笺注.陶然订补.放翁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宋)文天祥著.熊飞等校点.文天祥全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9](宋)曾几.茶山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
[10](宋)陆游著.马亚中,涂小马校注.渭南文集校注:第四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OntheHuashanWritinginLuYou’sPoems
Hou Benta
(School of Liberal Arts,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
Although he had never been to Huashan Mountain, Lu You created a wide range of poems on Huashan Mountain, most of which are sleepwalking works. The “Huashan Mountain” in Lu You’s poetry, on the one hand, embodies his beautiful vision of the unification of the country; on the other hand it reflect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aoist immortals and a direct representation of his military strategic thinking. Lu You endowed the “Huashan” image with a double meaning of “loyalty to serve the country” and “seeking immortality by discipline”, which has been greatly affected in many ways by the Taoist concept, the social atmosphere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his personal growth and experience.
Lu You; Huaxu dream; strategic thinking; seclusion in Huashan Mountain for Taoist practice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7.05.009
I207.2
A
1008-293X(2017)05-0059-06
2017-07-05
广东工业大学校内青年项目“宋代岭南书院学生管理制度及其当代启示(15QNYB031)”
侯本塔(1990- ),男,山东郓城人,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责任编辑吕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