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善
摘要: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历久弥新,具有独特的魅力,本文列举了几种平潭特色文化遗产,分析了文化遗产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的政治、经济、素材载体等作用,并对文化遗产的积极利用发出了号召。
关键词:文化遗产;平潭;农村;精神文化;农村文明
在人类社会中,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是人们改造自然下的重要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国,一个历史渊源悠久、内涵厚重的国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文化遗产展现出她独特的魅力。
在广阔的农村,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通过他们的双手和智慧,不断创造和积累,形成的独特的文化遗产。如文学、音乐、舞蹈、曲艺等多样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平潭——一颗璀璨的海西明珠,她同样也沉淀着属于她独特存在的文化遗产。如:入选《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舞蹈类节目——藤牌操;有着“碗礁一号”等著名的水下文化遗产;更有《汉宫梦》、《天鹅宴》、《御前侍医》优秀闽剧作品等。显而易见,平潭的文化遗产相当丰富。这些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信息承载者,见证着平潭发展的历史。在建设平潭过程中保护和利用好它们,不仅能促进平潭文化事业的起步和发展,还促进平潭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更能进一步加强平潭与台湾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和合作。
我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针对我国未来发展所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建设过程中,文化遗产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一、文化遗产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政治作用
文化遗产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基,她沉淀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传承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精神。具有着较强的渗透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她源于本土,体现了本土人们对于自然、社会的理解,反映本土的文化、经济的发展历史和审美观念。因此,文化遗产应该传承和发扬下去,具有一定的政治作用。
文化遗产是团结凝聚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要纽带。蕴涵着团结、和谐、融洽、幸福的文化因素,是鼓舞人心,陶冶情操的精神载体。如:藤牌操舞,此舞源于戚继光在浙江、福建抗倭时创立的鸳鸯阵藤牌操。明末清初,郑成功部属驻军平潭,常操练藤牌军,也传教乡勇,由此逐渐演变成民间健身活动。藤牌操舞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对农民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道德风尚、价值取向,发挥着政治教育作用。
二、文化遗产为农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
平潭的乡镇大多都设有“文化站”,属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中心,主要经营文化市场管理,同時旨在豐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的季节耕作方式,仍然是现代农村的主要劳动特点。然而,人们在劳作之余,追求精神的娱悦享受、身心的休闲调适,成为他们的业余本能需求,因而各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也应运而生。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自然成为他们就地取材的不竭宝贵素材。
1.唱腔表演类如“评话”,“十番音乐”,笙歌互奏,乐韵悠扬,一派升平景象。
2.文化空间类如元宵节“灯牌蛇”,人们起愿祈福,憧憬美好未来。
3.舞蹈表演类如“藤牌操”,强身健体,弘扬文化。
上述这些,都成为开展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农村闲暇文化的典型。提高了农民群众对文化参与的积极性,农村文化活动的参与率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普及,是文化遗产成为真正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助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三、文化遗产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经济作用
随着时间的沉淀,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产业,有助于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有助于文化的对外宣传,提高当地的知名度、美誉度。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大力推动平潭在对台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试。平潭迎来了新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主动把贴着平潭标签特色的文化遗产展示在世界面前的任务刻不容缓。
平潭素有“东方马尔代夫”之称,有着着优越的矿石、生物等自然资源,为发展国际旅游岛提供着丰厚的条件。如广为流传的石牌洋景区的“哑巴皇帝”的传说;千奇百怪的贝壳工艺品;“时来运转”、“八珍炒糕”等传统风味美食等,全面地展示着平潭文明的文化因子。不仅向世界展示了平潭,而且给平潭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客观地保护、发展了文化遗产,使之永葆活力。
由此可见,文化遗产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她的内在意识形态通过特定的物质载体外化彰显为文化艺术价值,促进农村文明建设功不可没。她对当前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文化遗产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