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专业教育模式下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2017-10-19 15:10宋晓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3期
关键词:通识道德大学

宋晓璐

[摘 要] 通识教育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大势所趋,究其原因,不光是因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急需调整等宏观因素,更重要的是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本身的含义与目的与实际产出大学生素质的结果并不相符所带来的矛盾。在我国开展的大学本科专业教育模式下,许多弊端已经显现:学生对于专业选择的迷茫、对于人文科学知识的浅薄学习效果以及道德素质低下等问题,使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逐渐显现。

[关 键 词] 本科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7-0068-01

一、本科生目前的教育情况

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迄今为止约40年的时间。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已经经历了几次变革。目前我国大学已逐渐趋于普及,各中专、自考、本科甚至研究生的人数比率也在逐年增加。但随着大学生不断显现出的道德以及社会问题,教育的质量以及模式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学者开始深度思考教育本身的目的与含义,思考一些极端恶性的学生群体事件的发生背后的原因。

除了一些有关于道德素质不良、素质教养低下等高校学生问题的显现,不少学生也反映其在高校专业教育模式下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由于学生高考结束后就要选择自己大学所要学习的专业,而许多学生对自己真正的兴趣以及学科知识的了解还较肤浅,因此常常是通过家人亲戚等渠道来了解和选择,结果往往是随大流或者无法选择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科,便 开始了大学四年漫长的专业教育模式的学习。这使很多上了大学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情况不满意、提不起兴趣或者自暴自弃。他们没有一个独立准确的想法,学校也不提供给他们去了解和选择的机会。因此,迷茫、先就业再择业、学什么都一样等意识被大多数学生所采用。针对以上问题,许多教育者也不禁反思,我们这样的教育模式以及方法是否偏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我们又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改善?

二、通识教育的概念与涵义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这个词源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在他看来,教育要使公民在道德上和智慧上都具有美德,使其既能辛勤劳作又能享受幸福生活,既要使其可以应付政治和军事上的事務又要能够从事研究、追求真理。而国外的通识教育研究比较成熟,他们从通识教育的目的以及需要达到的几点要求等方面出发,为通识教育的概念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说明。

从具体要求上来看,它要求学生要有起码的沟通与说服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独立判断事务的能力,且对于人类社会有基本的认识、有比较宽阔的视野,在道德选择上要有明辨力以及能够通过掌握的理论及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等。这些要求说明了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拥有一种自主学习及处理事务的能力,要求其能依靠自己去创新、去明辨、去发展。即教育的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基于对专业教育模式弊端的认识,人们逐渐对通识教育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地位。美国高等教育研究者考利认为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最重要的一项功能:“美国高等教育履行三项重要的社会功能:研究、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其中最重大的一项功能是通识教育。”其认为是为自由民主社会培养负责任的公民。而我国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也在于需要培养大学生本身的人文素质以及道德教养。对于有着5000年中华文化的中国来说,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族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而我国的儒家思想也从道德以及为理上教授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那么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当然也应该对该种文化有所传承和教育,因此不应该仅仅依据许多学生在高考结束后盲目选择的专业就作为其大学唯一学习的专业科目,也应该为其开展综合性科目,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人文类科目。并且在课程安排设置上也应该将重要的人文类科目提高比例,使学生能有多种选择,从而在大学时培养自己的文学、道德素养,逐渐意识自己真正所感兴趣的学科门类以及专业。为其今后在社会上的工作以及职位的选择奠定一个更加合适的基础。

德国教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其名著《大学之理念》中指出,“有三件事情是大学必须要做的:职业训练、人的教化和科学研究”。这其实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归根结底,教育的本質应该是培养整全的人。这本身就体现出了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充实以及有自主选择权的教育环境,同时也需要关怀学生的人文素养,防止出现“学位制造机器”的大学教育,防止学生过于功利化,而忘记做人的道理。俗话讲:“先成人,再成事。”这在我国以往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学者以及成功人士的身上都有所体现,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个装满知识的大脑,还有那些优秀的品质。因为它们不仅能够为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指明方向,更重要的是能促使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一个拥有独立思想的个体,一个懂传承有文化有道德修养的个体。这才真正配得上“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程会恩.生产力视角下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

[2]杨满仁.理念·方法·路径:理工类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0(6):15-18.

猜你喜欢
通识道德大学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跟踪导练(五)(2)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至善
道德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