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培志
[摘 要] 简要分析了高职教学督导工作的特点,同时阐述了高职教学督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了高职教学督导工作的改进措施,旨在加强高职院校对督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强化督导的质量与效率,促进高职院校教学长远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教学;督导工作;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0098-02
一、高職教学督导工作的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1.设立了专门机构,督导工作定位清晰
现阶段,国内高职院校在教学督导实践中大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专职督导人员及部分兼职人员在教学评价、信息反馈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院校对于教学督导的定位较为清晰。就管理方式来说,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主管校领导型、教务处领导型及校领导与教务处共管型。虽然三种模式在职能划分上存在差异,但总的来说,其目标是一致的,均在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督导工作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评估,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反馈给校领导、教师及学校相关人员,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为其决策提供依据。
2.建立了完善的制度规范
现阶段,我国教育政策虽然未明确规定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的运行机制,但对于高职院校督导工作的职能范畴进行了详细的定位,各院校在教学工作的具体指导及评估、教学文件的检查和指导、信息的反馈及专项工作督导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制度规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相关人员严格按照其职责,保证了高职院校督导工作有序开展。
3.建立了稳定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运行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督导过程中学生与督导作为评价主体,对作为评价客体的教师教学任务进行评价,通过对不同的评价内容设置相应的权重,从多个方面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有效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4.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在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实践过程中,教学督导通过收集各方面的教学信息,在及时整理、归类、核实并分析教学信息的基础上,将信息反馈到学校决策及执行部门,然后通过具体的落实与整改,完成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控制与监督。
(二)特点
1.督导内容多变
高职院校的生源比本科院校广泛,包含普高生、中职生、技校生等,学生的素质也良莠不齐,在学习的态度、能力、爱好、习惯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督导的任务十分繁重。由于学生的差异,督导工作要在教学计划、安排和内容上不断调整,以满足学校的管理要求。督导内容不断变化,导致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2.督导环节多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主要是进行技能培养,因此实践类课程相对较多,除了一些基础课程以外,实训课程所占的比例较高,这就导致督导工作会花大量的力气在实践教学内容上。高职院校的督导工作包括校内实训、企业实训以及毕业实习等环节,学生技能的好坏直接与今后的就业相关,因此督导各个环节都不容缺失。
3.督導难度大
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因此,校企合作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外聘教师较多,无形中增加了督导的难度。这些外聘教师大多参与学生的实践培训,但是几乎都不是师范院校毕业,对教学任务的开展没有充分的认识,教学方式也不规范,因此,督导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
二、高职教学督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督导内容不全
当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督导工作只是对老师的教学进行检查,通过评课、听课或教案检查等方式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同时指出其中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整改意见。除此之外,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实训基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方面的督查还不到位,特别是顶岗实践这一方面,督查团队没有切实重视起来。对于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的建设,没有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抽查,导致学生的实践活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技能无法进步。督导内容不全面,是导致教学质量无法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督导职能偏失
督导的主要职能包括“督”和“导”两部分,但是,大多高职院校仅仅只是进行教学的监督工作,并没有对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和参谋,使督导工作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存在很大偏差。同时,督导工作还存在重视校内督导,忽视校外督导,重视教学,忽视实践的情况。这就导致学生的技能实训质量不高,实践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提高。
(三)督导团队不规范
当前,督导团队的建设结构并不十分合理,大多的团队成员是返聘职工、一线教师等,人员的数量与督导工作量不匹配,许多成员还存在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导致督导工作的力度不够。督导成员内没有教学专家与企业管理人士,就会使教学工作与市场的发展不相适应。团队需要一些年轻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不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与技术。
(四)督导制度不科学
督导的制度不合理、缺乏活力,导致督导工作不能满足教学改革与市场发展需求。许多高职院校还缺乏相应的反馈机制,通常采用的是邮件形式,这就导致教学整改意见表达不清楚,部门的横向与纵向沟通不到位。高职院校的督导制度建设还在不断地摸索,督导的内容、方式、团队建设以及督导材料的要求等方面都缺乏必要的规范,因此,督导工作的力度是否合适、方式是否正确还无法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高职教学督导工作的改进措施
(一)丰富督导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育应该重在技术教育,也就是职业技能教育,因此,督导工作应该切实重视高职的实践教学内容。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能否正常就业相关,实践部分内容包括校内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企业顶岗实训等方面,高职院校的督导工作应该从校内部分拓宽到学生的校外实践培训上。按照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顶岗实训部分应该要占督导内容的一半以上,学校应该重视将学生的实践与人才培养计划相结合。对于学生的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学校也要给予重视,敦促学生在工作中具有耐心与责任心,秉持谦逊的工作态度。同时,学习也要根据企业的反馈,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教学与市场发展相结合。
(二)改进督导方式
传统的督导工作就是组织督导团队进行教学听课,并在评价表上记下督导的意见,这样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工作的开展,记录的结果也不能表明教学质量的好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督导工作也要不断做出调整,督导工作可以借助录音、录像设备对教学进行记录,这样不仅能够供后续督导工作进行复查,优秀的教学资源还能上传到网络平台供教师团队学习。这种督导方式不仅能够敦促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加认真负责,同时也够提高督导工作的效率。另外,督导工作完成后不能仅通过邮件的形式下达督导结果,还应该召開研讨会,对工作进行总结,让教学质量在短时间内就有提高。
(三)强化督导团队
要想做好高职院校的督导工作,首要的是建立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督导团队,这样才能保证督导工作高效科学。督导团队的建设要多元化,团队的成员要公正无私、认真负责,同时具有扎实的教学能力,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这些都是从事督导工作的基础要求,因此,督导团队的强化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其一,督导团队内必须具有一名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一名有教学经验的人员、一名有专业技能的人员,这样才能保证督导工作涵盖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生技能培养等方面的教学工作检查;其二,每个督导团队至少有3~5名成员,众人为公,这样才能够防止督导工作中出现偏差,团队成员之间能够相互监督,保证督导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其三,督导团队中最好要有企业的高层人员或是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根据市场的发展不断对教学提出整改意见,保证人才的可持续培养工作顺利进行;其四,督导团队的成员之间不能存在亲属关系,每位成员都要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保证督导工作的实施效力。
(四)完善督导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督导也要有完善的制度,工作才能有序进行。当前,由于制度不完善,导致督导的内容、方式、效果都没有实现预期效果,教学工作的开展与人才的培养始终得不到提升。因此,完善督导制度已经刻不容缓。督导团队要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职责,与学校各个部门之间有效沟通。督导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督”上,还要重视“导”,团队要对教学科任教师进行指导,同时也要对外聘教师和实训教师进行指导,及时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五)建立督导仲裁管理机构及扁平化的督导工作体制
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实践过程中应建立督导仲裁管理机构及扁平化的督导工作体制,选择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成立仲裁小组,解决教师的投诉,以信息公开的方式与一线教师相互交流,完善督导规章制度及相关的管理办法,定期考核教学督导活动,以民主监督的方式改善教学督导过程中主客体间权力失衡的状态,对于督导员的工作进行相应的规范与约束,使督导过程中的单向权利模式向双向沟通的模式转变,保证一线教师支持与理解学校的督导工作。通过转变传统模式自上而下工作组织的方式,建立起去行政化的扁平督導工作体制,建立院校两极化为主体的督导管理体制,通过学校辅助决策的方式,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保证教学督导活动依据具体学院,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多元化督导方式,关注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价与指导,保证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科学、完善、全面的督导工作开展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最佳方式,高职院校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当前,督导工作的开展还存在很多问题,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督导团队的建设,明确督导内容,建立合理的督导制度,这样才能保证督导工作高效到位,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丹.完善高职教学督导工作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3):197-198.
[2]贺超才,朱辉.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创新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4-26.
[3]龙建佑,唐芳.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教学督导工作方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