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文字为抓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017-10-19 20:50唐惠忠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探究能力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唐惠忠

【摘 要】探究能力是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由此可见,探究能力是语文学科所应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素养;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叶圣陶先生早就谆谆教诲我们,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与训练,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管然荣先生也指出:“真正的千古名文,它的字词句篇是一个浑然的整体——没有‘字,哪来的‘句?没有‘句,哪来的‘篇?没有具体的分析,哪来的整体感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咬文嚼字式的探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切不可等闲视之。”

确实,我们的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以汉语言文字组成的各种文章为主要材料来实施教育教学的,是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言去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主的;当然,在这一具体的过程中,在自然而然中,也会润物无声地实施人文情感教育。因此,实施语文教学探究的最重要的渠道,只能由文砖字瓦来砌成。语文探究的真正目的,也与文砖字瓦密不可分。一句话,语文课里的探究要紧紧抓住文本这个本体,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这条绳索,要紧紧围绕“语文能力”这一核心,然后才可能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试看以下数例。

一、重视对“也”字的品味,凸显语言文字的魅力

“也”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虚词,在古汉语中大量使用,在现代汉语里使用的频率也很高。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词,有时会显示出独特的魅力。文学大师鲁迅善于用“也”,本是极平常的“也”字,在他笔下有着极丰富的内涵。如名篇《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这个“也”字容易被忽略,但正是这个“也”点明了鲁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和原因。“我”因为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希望“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这勾起了鲁迅对烈士的悲痛忆念。“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前文程君的正告和请求的,说明写作此文,不仅是因为程君的请求,而且是自己早就想写篇文章来揭露反动政府的暴行,纪念烈士的精神,来抨击险恶的流言,警醒麻木的“庸人”。在这之前为什么没有写?因为有太多的悲愤,使他“艰于呼吸视听”。后文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我无话可说”等,都是呼应这个“也”字的。一个“也”力道千钧,充分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烈士的悲痛悼念,对反动派的愤慨抨击。

二、深入对“又”字的探讨,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

笔者教读郁达夫的散文《江南的冬景》,在“导入新课”“交流预习情况”“文本研习”(重点研读“在比较中凸显特征”“以精细的描写呈现画面”)三个步骤之后,课堂教学进入“问题探究”环节。教师出示的探究题是:“有人认为,《江南的冬景》中‘冬景只是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作者抒写性情,向读者传达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写生活情趣才是文章主体。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考虑到这道探究题有较大难度,笔者又给出两个小问题,帮助学生铺设“探究”的台阶。它们是:(1)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包括作者在内的“人”,算不算“冬景”?景中人的特点是怎样的?(2)课文第7段(即“微雨寒村”图部分)中写“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又”字有什么可玩味之处?学生首先肯定了“人”应该算“冬景”,而且可以说是“冬景”的主角;在品读“又”字时,他们也能联系前文,读懂了一个“又”字表明这种“悠闲”(悠闲的生活、悠闲的心态)也体现在上文所写的“曝背谈天”“寒郊散步”等画面中(第6段的“清福”一词,意思就是“清闲安适的生活”)。综合看来,郁达夫在文中描写了自己闲适逍遥的生活情趣:风和日丽的午后冬郊散步,江南雪后赏雪、赏月、品梅、品酒,旱冬时节闲步逍遥……文人那种浓重的闲情逸致非常鲜明,全文的情感基调可概括为“悠闲”“逍遥”。

三、不同版本课文语言的比较探究

如学习《雷雨(节选)》,笔者曾相机插入一项探究活动:比较不同版本《雷雨》中的语言,体味其迥然有别的情感内蕴。相关原文是:

苏教版1988年版《雷雨》(《曹禺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人教版1978年版《雷雨》(《曹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樸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该片段为周朴园认出了眼前这个“四凤的妈”就是侍萍后的一段对话。两个版本差别看似不大,但值得细细咀嚼。例如1988年版《雷雨》比1978年版多了“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有研究者指出,侍萍再次面对周朴园时,“这句话,语气是多么温柔,内心是多么渴望,她渴望周朴园能给她以温情,哪怕是几句体贴的话语或是关心地询问她30年来所经历的沧桑苦痛”。然而关键是,经历了三十年风霜苦雨而满腔苦痛悔恨的鲁侍萍,会不会对周朴园温柔地撒娇?师生从“侍萍三十年的生活是怎么过来的”“她应对过于诧异的周朴园的言语态度”“面对三十年未曾谋面的骨肉周萍时的表现”等方面,多角度思索、探究了这一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作答踊跃,入境深究而收获颇丰。

为真正激活同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其探究能力,另有两点不容忽视:一是,部分探究题可来源于学生。如阅读域外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探究题:小说第34段写“也许用不着我讲……”,为什么用“也许”这个词?第49段写“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必须”又有什么深意?篇末处让门房比尔格勒出场,有哪些作用?这就需要着力培育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激发起他们认知的冲动性、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勇于创造、追求真理的精神。二是,教师要善于营造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观念、感受和体验。

猜你喜欢
探究能力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浅析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提升学生的探究和实用能力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