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盅盅哥”刘宗瑾都市重庆一道飘香的“开味菜”

2017-10-19 01:32汪德生向燕妮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7年4期
关键词:饭店都市听众

文/汪德生 图/本刊记者 向燕妮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盅盅哥”刘宗瑾都市重庆一道飘香的“开味菜”

文/汪德生 图/本刊记者 向燕妮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开味菜”是在主菜之前或随主菜一起上的小菜,其功用是刺激味蕾,增进食欲。

每天下午五点至六点半,当你开着车穿行在拥挤的车流中,只要把汽车收音机调到FM93.8重庆都市广播频道,就会听到盅盅哥搭档鳅鳅妹那熟悉而鬼马搞笑式的重庆方言,述说着重庆的美食,让你垂涎欲滴,这无疑是你劳累一天晚饭前的一道“开味菜”。

盅盅哥的姓名叫刘宗瑾。在重庆,盅盅哥的名号已家喻户晓,但知道他真名的却很少。

简朴的名片

采访这天,在重庆广电大厦见到盅盅哥,穿一件绿色短袖上衣,简短平头,黑发中渗杂着星星点点的白发,显得健康而有精神。

采访时,盅盅哥给我们递了一张名片。细看,总是感觉少了一点什么。盅盅哥在电台也是元老级人物了,竟然连一个职称职位都没有。看到我们的疑惑,盅盅哥笑着说:“作为一名主持人,听众能记住‘盅盅哥’这三个字就够了,至于在电台任何职,那并不重要。”其实,盅盅哥在电台除主持人的身份外,还有其他一大堆工作。盅盅哥不多讲,我们也只好不多问。

如同那张名片,简洁、简朴是盅盅哥的个性,也是他的人生格律。

笔者认识盅盅哥是在十多年前,那时只知道他是重庆电台的主播,因平常不爱听收音机,播什么内容、什么时候播,都没点印象。他普通话说得很好,嗓音浑厚而赋有磁性,每每单位需对视频脚本配音时,就给他打电话,约个时间,他也从未爽约。配音设备很简单,一台计算机、一个廉价耳麦,地点在办公室,比起盅盅哥在电台的专业设备自然要逊色得太多。但盅盅哥从未抱怨过,一字一句,反复配音,直到符合要求为止。最让人过意不去的是,他不收任何费用,他只是说:“是朋友,收个啥子费嘛,何况是晚上,又不影响工作。”

从那时起,盅盅哥就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嗓音、他的为人,以及他做事的那份执着。

大概是2005年的一天傍晚,下班后几个朋友相约去南滨路聚餐,乘坐的出租车开着收音机。汽车喇叭里传出一男一女幽默调侃的重庆方言。突然感觉男的声音很熟悉,同车的朋友介绍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盅盅哥,刘宗瑾。

早之前,盅盅哥是一名三线企业的广播播音员。那时,身处大山里缺少娱乐的工厂职工们下班后,最喜欢听的就是盅盅哥播放的广播,他那磁性而满满男人味的声音感染了全厂人,与他生活了30多年的妻子就是在那时被盅盅哥迷住的工厂美女。

后来,盅盅哥随厂搬迁至重庆。城市娱乐项目多,置身于喧闹的都市,喜欢听工厂大广播的人越来越少,盅盅哥的声音渐渐地失去了那种回荡在大山之间磁石般的吸引力。城市越大,机会越多,盅盅哥决定走出厂闯一闯。第一个想法就是去重庆电视台试试,没想到“口试”刚结束,就被重庆经济广播电台的副台长“拦截”了,这样盅盅哥就直接去了电台。十年的锤炼,再加上个人的天赋,盅盅哥成了经济台的金牌主持人。2003年,作为筹建人之一,盅盅哥转到都市广播电台。

新台要有新的气象。当时,都市广播电台想创办一个听众喜欢、竞争力强的节目,决定开播《吃在重庆》。盅盅哥播音经验多,台里就让他带着年轻的鳅鳅妹上了节目。

如同傍晚都市上空那一片快速扩散的晚霞,节目一开播,就迅速火遍了山城。

“吃货”主持人

“想找个江湖菜,喝精酿啤酒的地方。”快到下午6点,一位男听众的声音出现在《吃在重庆》节目的广播里。

“请客吃饭,还是家人团聚?”鳅鳅妹问。

“请客人”,听众答道。

“在直港大道,……开车进入这个小巷子,里边有一家,很隐蔽,很安静。”盅盅哥如同背书一样,把店名、味道、地点、行车路线都说得一清二楚,语末还不忘加句重庆言子:“这个地方请客人吃饭,好巴适嘛!”

每天一个半小时的节目,主持人要回答30至50名听众餐饮咨询。在一般人想象中,这些餐饮信息肯定是在计算机里,供快速查询。

“我们是收集了很多资料,都保存的计算机里。但要回答听众的问题,根本没时间去查资料。”盅盅哥这样肯定地给笔者讲,话语间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感觉。

其实,这些资料都是保存在主持人脑海之中。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盅盅哥和节目其他主持人约定除了节假日陪家人外,每天都要走街串巷、上山下滩,寻找餐馆,品尝饮食。每年平均品尝400多家,14年来,差不多有6000家。亲自品尝过的,再加上做节目时脑海里反复搜索、回想,这些餐馆的食品味道、地理位置等特征早已烂熟于胸。

6000家的品尝经历,盅盅哥算得上重庆第一“吃货”。

“天天品尝美食,好安逸哟!”正在现场拍照的本刊女摄影师脱口而出。

“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安逸,一些朋友和听众都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每次我都给他们解释一番。其实,对于一般吃货来说,品尝美食是一种享受,可要把品尝美食当作专业来做,却没有那种美感了,每天品尝,即使再好的美食,品起来都觉得难受,为了节目还得忍着。”

少吃好品尝,多吃会生病。目前栏目组有4个主持人,都有些职业病,大多都是血脂偏高。

最让他们难受的是走远一些的区县。为节省时间,一天要吃五六顿,还要不停地吃小吃,吃多了,胃难受,有时真想吐。职业造就行为。当他们看到美食,特别是看到有人排队时,下意识地就排上去了,一定要买点来尝一尝。

说到这,盅盅哥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朋友,想跟着他蹭几顿饭,盅盅哥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可那位朋友吃了一次后说:“你们吃饭太磨矶,受不了。”过后,这位朋友再不找盅盅哥蹭饭吃了。不怪盅盅哥磨矶,只是他在吃饭过程中要在饭店四处看看、听听,了解食材品质、厨师水平、饮食环境,与老板、厨师、服务员反复交谈,这通下来,至少2个多小时,才能把一个饭店的情况摸准。

对于品尝,盅盅哥举了一个例。他说,有些菜吃起来很香,不一定就是一份好菜,有可能用的是老油,也有可能是味精、鸡精加得很多,这样的菜其实是不利于健康的。在品尝时,他们一定要品尝出这些要素来。

“这个职业,就是要把真正的美食推荐给听众。这些年,我和栏目组的其他主持人始终坚持两条原则,一是缺乏良心的饭店,不给听众推荐的;二是没有亲自品尝的饭店,也不给听众推荐。”盅盅哥说。

饮食行业开店快,但变化也快。盅盅哥和其他节目主持人还要常常溜达在街上,观察新开了哪家店,关了哪些家,这样才能把准信息。

如今《吃在重庆》走过了14年,节目仍然很火。去年,被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评为云帆奖银奖栏目团队。这不是第一次获奖,盅盅哥已记不清获得了多少次,包括金奖次数。

声音的味道

“作为一个饮食推荐节目,若只局限于查资料似的一条一款干瘪介绍,听众自然不会喜欢。”盅盅哥对如何办好一个广播节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方水土,一方语言,一方饮食。用重庆方言才能最直观、最真实地介绍出重庆美食。如介绍小吃,只要说“糯唧唧”三个字,浮现在脑海里的就是食物入口的直观感觉。

鉴于此,节目一开始,就把重庆方言和语言幽默感定为节目的主打格调。这些年走过来,盅盅哥和鳅鳅妹搭档,以及之后加入的莽娃、陈八斤,他们已把这个节目演绎成“一个捧一个逗”相声式的主持风格。有时你是“捧”的角色、我是“逗”的角色。有时角色互换,是捧是逗,都是在不经意间,并没有严格区分和先前的计划。

“两江水”养育的重庆人,生性耿直、豪放,说话干脆,“麻辣”味足,重庆“言子儿”别具一格,形成独特的“渝”言文化。说相声,且用重庆话说相声,重庆人感觉很亲切。可对于出生在北方的盅盅哥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节目之初,盅盅哥的重庆话里始终夹杂着一些的“普通话”,对于重庆言子儿,有时舌头转不过弯。比如,把酒喝干了是“甩干”、沾个光是“搭巴臂”、好得不得了是“不摆了!”。没有跨过不过的难关,盅盅哥和鳅鳅妹就去拜曲艺表演艺术家、巴渝演员凌淋为师,专攻重庆最“土”的方言。

“语言中最难学的就是方言,如今,讲重庆方言,时不时还会与普通话混淆。比如,重庆人叫珊瑚坝为珊(shuan)瑚坝,而主持节目时,不经意地一咬字,就说成珊(shan)瑚坝了。”盅盅哥说,他不认为自己已达到重庆本地人固有发音习惯和说话方式。

节目既是“语言”艺术展示的平台,也是主持人和听众沟通交流的平台。盅盅哥有一定的语言天赋,我国许多地方的方言,他都能对上几句,为节目增加些许亮色,也引起许多在渝的外地人士参与节目的兴趣。

盅盅哥的声音如同一道“开味菜”的清香,渗到都市人们的心灵,自然也有很多纷丝。有一次,盅盅哥和家人打车外出,上车一说话,的哥猛地转过头直盯着他,然后非常肯定地说道:“你是盅盅哥!”其实开汽车收音机传出的声音和本人真实的声音还是有些区别的,可的哥一听就能听出是盅盅哥,可见他是多喜欢这个节目。有一名专职司机,天天都听盅盅哥的节目,有时车子已停到车库,只要节目没完,他就不下车,这也足够“粉”了。

纵观国内广播电台,像盅盅哥这样已过“半百”仍活跃在主持人一线的并不多见,但盅盅哥心里雪亮,电台领导是想他再带一带年轻人,而这个节目更要好好地办下去。

盅盅哥的忠告

不要一哄而上

重庆江湖菜有着易复制的特点,一些有特色的饮食,一经火起来,就会很快形成一条街,甚至遍地开花。一方面,复制的菜品具有味道差异化,这样就容易形成无序竞争,失去了品牌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复制的菜品味道、质量参差不齐,吃了较差的,食客们就会对这个菜品失去好感。如,南山的泉水鸡、歌乐山的辣子鸡、吊角耗儿鱼等,以前红红火火,现在整个重庆只有零星几家。

开饭店要先深思熟虑

开饭店,要考虑很多因素。除了如何搞好菜品质量外,还要考虑人流量、停车位、周边人的口味等因素。如今的都市人已不像以前那样,为了一样美食,开车跑很远的路都要去吃,现在大多是在住家和单位附近找个饭店吃饭。再者,对于人流量也要有正确的判断。有的地方人流量很大,但不是冲着吃饭的目的而来的,出现“门前人潮涌,门内可落雀”的现象,这样的案例还不少。

要做健康餐饮

一些饭店喜欢用老油,味道虽好,但不利于健康,建议还是用清油好。在味精、鸡精的用量上也要适当,不要超量使用。

人物简介:刘宗瑾,男,1962年生。历经偏远三线厂的磨砺,培养了坚韧、奋发的品质,从一名厂广播员成长为著名主持人。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14年来,行走在都市的大街小巷,以至犄里旯旮,寻美食、品美食,融合着他那浑厚而带着磁石般魅力的嗓音,向听众讲解美食、推荐美食。他主持的《吃在重庆》节目和他的“盅盅哥”代号,在重庆已是家喻户晓,也多次获得全国广播联盟和重庆广电集团的金奖、银奖。

猜你喜欢
饭店都市听众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和平饭店》打破套路 步步为营
从小饭店到40家店 四年天天排长队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长富宫饭店
长富宫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