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40例

2017-10-19 08:06刘志红高小平邢瑞玲田新蕊扈美玲
中医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经期血瘀原发性

秦 昕,刘志红,高小平,邢瑞玲,田新蕊,扈美玲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针灸经络·

温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40例

秦 昕,刘志红,高小平,邢瑞玲,田新蕊,扈美玲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气血瘀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气血瘀滞型原发性痛经,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于月经前2 d开始治疗,对照组给予缓释布洛芬胶囊(广州柏赛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8002441)1 d 2次,1次5 mg(1粒),连服1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子宫、关元、中级,气海、三阴交、足三里为主穴,辅以合谷、太冲、血海、地机、阴陵泉)1 d治疗1次,于患者经期前2日开始治疗,每月经周期治疗10次为1疗程。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判定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13例,显效21例,有效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12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80.00%。结论:温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

痛经/针灸疗法;气滞血瘀型;血流动力学;临床观察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主要症状为经期前后出现的小腹疼痛或腰骶部酸困疼痛。好发于年轻女性,西医妇科检查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者为原发性痛经,因其症状单一,发作频次较高,西医多采用止痛药物对症治疗,可以暂时解除痛苦,但长久的临床疗效并不理想,且止痛药物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刺激等会给患者带来其他痛苦。温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在该病的治疗上疗效确切,且无毒副作用。2015年7月—2017年2月,笔者采用温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40例,总结报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8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年龄平均(22.34±5.82)岁;病程平均(4.34±3.65) a。对照组40例,年龄平均(21.78±6.23)岁;病程平均(4.57±3.46) a。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学诊断标准

按照《妇产科学》[1]中关于原发性痛经的标准。妇女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下腹疼痛、坠胀,痛时常伴有腰骶部酸痛、面色发白、冷汗、恶心呕吐或腹泻、四肢厥冷等,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且经妇科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2.2 中医学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气血瘀滞型痛经标准。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③伴乳房胀痛;④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弦。以上要点①项必备,②~④符合1项以上(含1项)均可。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年龄12~35岁之间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②符合西医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者;③中医辨证符合痛经中医气血瘀滞型者;④患者知情同意。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年龄在12岁以下或35岁以上者;②西医诊断为继发性痛经,经检查证实由盆腔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的痛经;③中医辨证不属于气血瘀滞型患者;④有明显兼夹证或合并证者;⑤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者,或精神病患者;⑥对酒精或其他药物过敏者。

4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于经期前2 d开始治疗。对照组给予缓释布洛芬胶囊(广州柏赛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8002441)1 d 2次,1次5 mg(1粒),口服,连服1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给予温针灸治疗,主穴为子宫、关元、中级,气海、三阴交、足三里为主穴,辅以合谷、太冲、血海、地机、阴陵泉。操作方法:选用直径为0.25 mm、长度为25 mm~40 mm规格的华成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由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操作。嘱患者取仰卧位,消毒后于以上穴位进针20 mm左右,得气后留针,将艾柱(选取直径为18 mm、长度为27 mm南阳陈艾坊产温灸艾柱)固定于主穴针柄并点燃(下衬滤网防止烫伤),每穴4壮,留针30 min。1 d 1次,于患者经期前2日开始治疗,每个月经周期治疗10次为1疗程。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使用多普勒(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探头频率为3.5-5 Hz)监测子宫各级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痛经症状评分及轻、重分级标准[3]:①痛经症状积分标准: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5分(基础分),腹痛难忍1分,腹痛明显0.5分,坐卧不宁1分,休克2分,面色苍白0.5分,冷汗淋漓1分,四肢厥冷1分,需卧床休息1分,影响工作学习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缓解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暂缓0.5分,伴腰部酸痛0.5分,伴恶心呕吐0.5分,伴肛门坠胀0.5,疼痛在1 d内0.5分(每增加1天加0.5分)。②痛经程度标准:重度,痛经症状积分在14分以上者;中度,痛经症状积分在8~13.5分;轻度,痛经症状积分在8分以下。

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痛经评分标准拟定。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进行评价。临床治愈:治疗后腹痛及其它症状消失,停药个月经周期未复发,疼痛程度积分恢复至0分者。显效:治疗后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消失或减轻,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疼痛程度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1/2以下。有效:治疗后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疼痛程度为治疗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1/3以下。无效:治疗后腹痛及其它症状无改变者。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4.48,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8.2 两组治疗前后痛经评分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痛经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8.3 两组治疗前后子宫各级动脉血流动力学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子宫各级动脉血流动力学对比

组 别例数时间左子宫动脉PI左子宫动脉RI右子宫动脉PI右子宫动脉RI治疗组40治疗前2.83±0.870.86±0.122.78±0.860.82±0.14治疗后2.13±0.67**0.81±0.09*2.11±0.61**0.80±0.09对照组40治疗前2.81±0.850.83±0.122.86±0.810.81±0.13治疗后2.34±0.69**0.79±0.082.31±0.66**0.78±0.11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P<0.01

8.4 两组治疗前后弓状、放射动脉血流变化对比

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弓状、放射动脉血流变化对比

组 别例数时间弓状动脉PI弓状动脉RI放射动脉PI放射动脉RI治疗组40治疗前2.63±0.810.83±0.112.67±0.790.81±0.09治疗后2.03±0.59**0.81±0.122.10±0.57**0.80±0.13对照组40治疗前2.66±0.780.81±0.102.69±0.820.80±0.12治疗后2.29±0.58*0.79±0.132.33±0.57*0.80±0.09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P<0.01

9 小 结

痛经的病因比较明确,是妇女排卵期后,因为体内孕激素的作用,合成较多的前列腺素作用于子宫肌和血管而刺激子宫剧烈收缩,引起子宫肌肉痉挛性收缩继发痛经。随着子宫内膜的脱落,前列腺素释放并排出体外,疼痛逐渐消失。前列腺素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全身性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4]。其病因与内分泌、钙镁离子水平、遗传因素有关,亦受神经、精神、环境等因素影响[5]。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胞宫,所过经脉为冲脉、任脉、带脉[6],因气血运化不畅,瘀阻脉络导致不通则痛。早在《金匾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就有“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现”的记载。又将痛经分为虚证、实证,病因归为外因瘀阻、寒凝、湿滞等所致的肝、肾、气血亏虚。在各种证型中,气血瘀滞型最为常见。经行前后,血海充盈,冲任脉气血变化迅速,在各种因素干扰下,气机运行不畅,血脉瘀滞不通则疼痛由生,且随瘀而越发痛甚。

本研究采用温针灸作为治疗手段,以针刺通经脉而温灸以助阳行气血,选用任脉之关元、中级、气海,经外奇穴子宫以温养经脉,暖脏行气血;以合谷、太冲、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之气机;血海、地机、阴陵泉养血调脾;足三里在四总诀中就有“肚腹三里留”,可补养后天之本,调诸腑之不顺,在此处用于行气血化瘀滞效果更佳。从疗效上看,治疗组的总体疗效和痛经评分改变明显优于药物对照组(P<0.05),同时在改善子宫各动脉血流方面也效果明显(P<0.05),且与对照组相当,综上所述,温针灸治疗气血瘀滞型痛经疗效确切,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0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1-62.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1.

[4]司徒仪,杨家林.妇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

[5]韩蓁,张明慧.原发性痛经病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7,8(1):1-2.

[6]张鸿宇,王鸿度.温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概况[J].当代医药论丛(下半月),2013,11(2):335-336.

1001-6910(2017)10-0056-04

R271.11+3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10.24

2017-06-20;

2017-08-28

(编辑 田晨辉)

猜你喜欢
经期血瘀原发性
话说血瘀证
基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中医血瘀证研究概述
8种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状Meta分析
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血瘀证源流考
女性经期腰背酸痛,捶不得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经期如何穿衣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