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空间可视化研究
——以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为例①

2017-10-18 07:40辜智慧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关键词:西兰卡普织锦

辜智慧(深圳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田少煦(深圳大学 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60)

张 艳(深圳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葛 怡(南京大学 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空间可视化研究
——以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为例①

辜智慧(深圳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田少煦(深圳大学 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60)

张 艳(深圳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葛 怡(南京大学 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空间可视化有助于直观的展现其时空演化过程并评估其生态文化服务功能。本文以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传承为例,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与调查,采用GIS技术方法,建立了土家族织锦空间信息库,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空间的使用空间、技艺价值、传承关系三个维度来展现其传承的时空变化关系及优势区域,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评估和深入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传承;空间可视化

引 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业品和文化场所[1]。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典型的历史性特征,是一个民族或区域的集体记忆,是文化认同的纽带。在城市化、全球化进程加剧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其空间可视化研究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通过可视化技术将非遗文化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再现非遗在历史时空的推进和演变,为非遗文化的科学管理、文化遗产区位优势的综合评估等提供技术支撑[2]。这种文化制图方法既可作为一种实用的参与式规划开发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新兴的研究模式[3]。

随着计算机技术手段的提高以及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的完善,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变化过程、分析其空间分布和评估服务功能的研究也日益跟进。如吴康以淮剧为例,分析其时空扩散与交通线之间的关系,揭示其文化区演变过程及空间分异[4]。王伟等以湖口青阳腔为例,采用社会关系和空间信息相叠加的方式,研究了基于时空维度的非遗传承人之间的时空关系[5]。Shariff和Zakaria以传统食物为案例,采用GIS、google地图及google地球等技术手段,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变化过程[6]。Nahuelhual等则对智利南部的农业遗产选取了遗产价值、知识体系及社会关系三个维度的评价因子,进行空间化制图和综合评估,以评估其生态文化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供理论依据[7]。对比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工作可发现,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化研究更多关注其文化空间的可视化途径,而国外的相关研究更关注与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服务价值等相关的评价因子可视化[8][9]。前者有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变化过程的理解,后者则能够进一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管理提供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征在于内在性和非物质性,如何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关系是学者们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需要更多的针对具体文化构建其概念和技术模型[10]。以传统手工艺为例,有学者认为其文化空间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1)手工产品的形成,(2)使用者的参与,也就是有人在使用手工产品,(3)人利用手工产品进行生产、生活、娱乐、民俗、祭祀等活动,形成具有时间性、空间性的文化场所[11]。我们可以从语言、风俗、生活习惯等元素中寻找“传统文化精神”的转化,塑造产品设计的人文价值;从技艺、图案、样式等元素中寻找“传统文化符号”的转化,塑造产品设计的审美价值[12]。手工技艺制作的手工产品,在使用时因人的活动而产生人与人的关联,人与环境的关联,人与社会的关联,也就形成了一种非物质文化空间。也有学者提出从生态学理论出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视为由各种生态要素构成的文化生态场,从而对其进行空间化[13]。

可见,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类别的研究对象,其空间可视化的方法及内容均有所不同。以传承优秀文化及价值判断为目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空间可视化,能够在直观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演变过程的同时,还有助于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规划和管理。

因此,本文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优势识别为目的,构建其空间可视化体系,以土家族织锦传承为例,建立土家族织锦传承数据库,展现其时空演变过程及优势空间。土家族织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映射了土家族地区社会发展历程的缩影,从土著先民的原始织造到賨布、兰干细布、再到斑布、溪峒布,最后定型为土家族织锦,这一过程正好对应了土家民族从湘西北土著先民到巴賨南迁、乌蛮东移、客汉入峒,最后融合多部族聚集发展成为单一民族的历史[14]。

一、概念与方法设计

从文化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理论及方法出发[15][1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优势主要在于识别其使用空间的核心区、艺术文化体系的价值优势区及传承社会关系的中心区。因此,本文将非遗传承关系分为三个空间维度来表达:(1)使用空间分布: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使用者和使用场所上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与演变特征;(2)艺术技艺的空间特征:细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特征,分析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关系;(3)传承社会关系的时空表达:主要表达传承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时空上的变化。这三个维度可以较为完善的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上的时空变化关系,也为进一步分析其外在影响因素和内在驱动机制提供了直观的分析平台和依据。

土家族织锦工艺的传承主要以家庭(家族)传承和区域传承为主。这种传承是土家族织锦的工艺传播、演变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为了详细刻画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收集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①土家族织锦,土家语称“西兰卡普”,汉语意为“打花铺盖”。“土家族织锦技艺”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保留区内近1200条艺人资料及“西兰卡普”的历史使用情况,并结合地形图资料,行政区、居民点、数字高程模型、水系等基本要素资料,根据以上三个维度的表达需要,构建了土家族织锦基础数据库,其基本内容如下:

表1 土家族织锦空间数据库指标框架

二、土家族织锦传承关系研究

1.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保留区的空间分布

土家族织锦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民间手工艺品,其实用功能表现在虚实两大方面。首先,土家族织锦主要是用作铺盖面子,而铺盖又是人们最普通的生活用品,人人必须,天天需要。因此,铺盖的暖和、厚实、耐用居于首位。其次,土家族织锦还用于民俗和祭祀,大摆手活动时土家男人身披土家族织锦以象征古代的铠甲,小摆手活动时将土家族织锦陈列在摆手堂以示民族的“标志”。特别是土家人用“台台花”织锦来防范“白虎”,体现出强烈的民俗功能。“平时不要忘了用盖裙把小孩包好或盖好,防止被白虎‘罩了’。背不满周岁的婴儿出门远行,要在额头上用黑烟灰划一个‘十’字,并用‘台台花’盖裙小心地罩起来,认为这样才能避开白虎,保护小生命免遭伤害。”[17]

图1 “西兰卡普”传承区域的空间分布:洗车河和猛洞河是酉水最大的两条支流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变迁,土家族织锦历经沧桑,所剩无几。目前只存活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部酉水流域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花垣五个县(简称湘西北),核心区在酉水支流的洗车河两岸(如图1)。在这些地区,至今民间家庭中仍保留有自发的织造风尚,有其明显的原生性和强烈的地域特点。

从保留区的时空分布变化可以看到,其传承区域有逐渐萎缩的趋势。除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原因外,这里也有部分的自然地理原因。叠加区域地理要素分析,可以看到,“西兰卡普”在建国前和当前的主要传承区域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表2)。现存保留区在自然地形上条件均优于未能保存至今的土家族织锦传承区,海拔更低,坡度更缓,离水系更近。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土家族织锦的外在生存环境。而另一方面,从距离县道远近及汉化程度上,现存保留区同样明显异于建国前保留区,其相对汉化程度偏低,距省级道路网距离较远。对外交流交通不畅,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少受到外在环境的冲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表2 建国前后土家族织锦保留区自然及社会特征的空间差异性

2.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艺术风格传承空间

土家族织锦工艺是湘西土家地区普及面最广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它深入到土家地区的村村寨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世代传承,生生不息。传统意义上的土家族织锦工艺,目的是家庭自织自用为主,大多数是为自己及女儿的出嫁、望月等准备嫁妆和礼品,因此织锦的数量有限。除少数复杂图案之外,“西兰卡普”一般图案的织法没有“秘笈”,全凭制造者的模仿记忆。在土家织锦的传承的过程中,师傅一般也只教织造技艺,图纹花样随时着技艺的熟练而由徒弟自省;至于颜色则由织造者“心领神会”或仿照实物模仿创造。武陵山区森林密布、沟壑纵横,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赋予了土家族织锦人无限的灵感。特别是“西兰卡普”一百二十多种图案式样,有动物、植物、器物、象属、文字、几何、吉祥综合等七大类,包括了从天上、人间到地下的方方面面,它们是土家族人劳动、生活的真实反映。

根据田野调查,我们对现存传承村落的“西兰卡普”艺术风格进行空间展示与评价。其采用的指标和评分体系,可将各传承点的艺术风格进行按纹样丰富度、色彩复杂度和技艺可替代性三个维度展开,进行综合评价。武陵山脉的阻隔,形成了酉水两条最大支流:洗车河、猛洞河。两流域在艺术空间上也存在较大区别。洗车河流域的土家织锦以斜纹织法为主,纹样种类繁多、图案复杂,色彩丰富;而猛洞河流域的土家织锦以平纹织法为主,纹样简单且种类较少,以平纹素色为主。综合来看,洗车河流域的土家族织锦其艺术价值高于猛洞河流域。这种艺术传承空间的形成,与其技艺传承人的人数、空间与社会联系密切相关。因此,需进一步研究土家族织锦技艺传承人的空间表达。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谱系空间表达

土家族织锦由于特定的传承方式和特殊的传承环境,对传承对象没有太多的条件制约。因此,土家族织锦的传承人和织造者以女性为主体,传承渠道和传承方式以家族或家庭为主。如今,由于土家族织锦的商业化需求,酉水流域周边的土家族妇女也纷纷学习土家族织锦,请师求教,并办起了不同形式的土家族织锦厂或织锦作坊。与此同时,政府为了进一步普及和提高织锦工艺,鼓励工厂作坊及有关机构采取集体举办织锦培训班、师傅带徒弟、走出去与请进来等方式培养新人,成效显著。这些传承方法的多头并存,使土家族织锦手工技艺得以发展壮大。因此,其传承谱系空间较为复杂。这里采用三种方式进行综合表达:①采用谱表表达其师承关系;②采用GIS技术表达其空间聚集关系;③采用谱系与空间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其时空变化关系。

图2 传承网络关系图示:叶玉翠谱系[18]

1.“西兰卡普”谱系的传承表达

以较有代表性的湘西北龙山县苗儿滩镇叶家寨为例,其上下传承关系网络颇为复杂(见图2)。叶家寨谱系传承上下约7代,有近150年历史。在4代以前,其基本上是以家族传承为主,其人数较少,姓氏单一。而4代以后,开始出现不同传承方式的介入,人数增加、姓氏也开始多样。如叶家寨传承代表性传承人叶菊秀,14岁正式师从土家族织锦大师叶玉翠,系统研习土家族织锦,后组建“龙山土家织锦工艺坊”,并带徒授艺。她对土家族织锦有较高的领悟,不仅技艺熟练,而且能织的花色式样全面,在新改造的超宽幅土家族织锦机上,也能随心所欲的织造出传统的“对斜”斜纹织锦,为土家族织锦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较大贡献。

图3 “西兰卡普”传承人及织锦人数分布

2.“西兰卡普”谱系的空间表达

整合所有现存传承人及织锦人的空间位置,并表达为二维空间,如图3所示。可以看到“西兰卡普”传承人的分布以酉水为主,主要分布在其支流洗车河和猛洞河附近。从传承人数量上看,洗车河流域要明显高于猛洞河流域。从织锦人数来看,龙山县苗儿滩镇织锦人数众多,以形成一个核心地区。其他各乡镇除龙山民安镇外,规模均不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龙山全县的土家族织锦发展迅速,这一带的织机和织锦人数占全县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1995年,苗儿滩镇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土家族织锦之乡”荣誉称号。如今,洗车河流域仍是土家族织锦原生态保留最好的核心区域,无论在苗儿滩镇的任何村寨,都可以见到有民间家庭在织造土家族织锦。

3.“西兰卡普”谱系的时空变化表达

经调查,土家族织锦保留区现存21个传承谱系,通过进一步的谱系传承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展现(如图4所示):不同颜色代表21个不同的传承谱系;传承人点的颜色越偏冷则代表其传承代际越久远,颜色越偏暖则代表其传承代际越近;高度代表其传承人学艺的年代,高度越大,表示其技艺传承年代越久远,高度越小,表示其技艺传承年代越近;点间之间的连线,则代表该谱系在空间上的辐射范围。

如上图所示,在传承过程中,中心人物对于“西兰卡普”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乃至繁荣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叶家寨叶玉翠谱系,其谱系历史最为久远,前后培养了七代传承人,有国家级、州级和县级传承人,其空间影响范围也最广,从苗儿滩镇扩展至龙山各乡村,并传至凤凰、吉首等县市。其次是洗车河刘代娥谱系,前后培养了四代传承人,有国家级和州级传承人,其空间影响范围从苗儿滩镇扩展至龙山其他乡村。而其他谱系,往往集中在小范围内,传承代际及影响范围都相对较少。可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应注重发现和培养非遗传承中心人物,并为他们提供必要多方面的条件和保障。

图4 传承人传承关系的三维显示示例

结 语

采用空间可视化方法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助于了解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历史及文化成因,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保护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使用者(传承者)及使用空间三个维度来表达其物质文化空间,结果发现:(1)土家族织锦在传承过程中,其使用空间既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也与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有关。与1949年前的保留区相比,现存的土家族织锦保留区在自然条件上更加优越,但是在汉化程度及交通条件下较差,这使得传统手工品受现代商品经济的冲击影响相对较小;(2)从艺术风格的传承空间上看,由于武陵山脉的阻隔,酋水流域洗车河支流和猛洞河支流表现为明显不同的艺术风格,洗车河流域所传承的艺术风格和技艺方法具有更高的文化艺术价值;(3)结合传承人的社会关系、空间分布及时空变化展示,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用者(传承人)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识别和培养传承中心人物,将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继承和发展等工作。此外,本文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文化空间展示方法及体系,还适用于其他的非遗种类,这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识别、保护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和新的路径。

[1]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础文件汇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2]陈述彭,黄翀.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地理研究,2005,24(4):489~498.

[3]Duxbury, N., Garrett-Petts, W. F., & MacLennan, D.Cultural mapping as culturalinquiry: Introduction to an emerging field of practice. In N. Duxbury,W. F. Garrett-Petts, & D. MacLennan (Eds.), Cultural mapping as cultural inquiry[M].New York: Routledge. 2015

[4]吴康.戏曲文化的空间扩散及其文化区演变[J].地理研究,2009,28(5):1427~1438.

[5]王伟,许鑫,周凯琪.非遗数字资源中基于时空维度的传承可视化研究——以湖口青阳腔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 2014,58(21):27~34.

[6]NM Shariff, Z Zakaria. Digital mapp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case of traditional foo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2011,8(11):69~74

[7]L. Nahuelhual, A. Carmona, P. Laterra, et al.A mapping approach to assess intangible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the case of agriculuture heritage in Southern Chile[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4, 40:90~101

[8]Daniel, T.C., Muhar, A., Arnberger, A., et al.Contributions of culturalservices to the ecosystem services agenda[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of Science,2012, 109(23): 8812~8819.

[9]Maes, J., Braat, L., Jax, K.,et al. A spatial assessment of ecosystemservices in Europe: methods, case studies and policy analysis-phase 1. PEER(Partnership for Europea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Report No. 3. 2011.

[10]Milcu, A. Ioana, J. Hanspach, D. Abson, and J.Fischer.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J]. Ecology and Society, 2013, 18(3):44.

[11]诸葛铠,关于手工艺非物质文化空间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08, (6):119~123.

[12]潘鲁生,传统文化资源的设计价值与转化路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4, (1):9~11.

[13]李凌, 杨豪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生态解读与实践应用[J]. 城市发展研究, 2015, 22(12):38~42.

[14][18]田明. 土家族织锦.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15]董连耕,朱文博,高阳.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进展[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50(6):1155~1162.

[16]TC Daniel, AndereaMuhar, Arne Arnberger, et al. Contributions of cultural services to the ecosystem services agenda[J]. PNAS, 2012, 109(23):8812~8819.

[17]田少煦,胡万卿.土家族民间工艺的文化内涵[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9(6):66~72.

(责任编辑:吕少卿)

J528

A

1008-9675(2017)05-0118-05

2016-05-30

辜智慧(1979-),女,湖北浠水人,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城乡规划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田少煦(1957-),男,湖南麻阳人,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传播学院教授,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项目编号 13G068);广东省高校特色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5GXJK129);“广东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培养项目(编号 201425001)成果。

猜你喜欢
西兰卡普织锦
瑶族织锦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卡普它
织锦古韵(七绝)
西兰公路 削陡峻 扩仄险 通甘陕
西兰卡普之恋
卡普与卡普(①初来乍到)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
吸干——卡普(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