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树“三破三立”导向
——精准定位粮食部门转型发展中的行政职能

2017-10-18 02:15
黑龙江粮食 2017年9期
关键词:粮食行政服务

□ 师 逸

倡树“三破三立”导向
——精准定位粮食部门转型发展中的行政职能

□ 师 逸

全国粮食行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大讨论活动正式启动,这是推进粮食行业发展的现实之举、务实之举,必将有助于推动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我们感到,全面推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的转变,真正实现以改革促进转型、以转型促发展应该是题中应有之意。

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粮食工作的形势不断发生着变化,特别是东北“三省一区”玉米收储市场化改革的政策调整后,积极寻求粮食经济发展的新出路和转型发展的新办法,成为了各级粮食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只有尽快顺应形势,转变思想观念,从思想观念转变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招,才会有作为、有地位。

一是转变只管政策不管市场的观念。毫无疑义,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组成部门,工作任务的落实面对的是行政体系,而工作思路的谋划要面对的是市场。因此,必须要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思考我们的任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明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由过去计划经济思维比较浓重的政策执行和监督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服务和流通转变与推进。在工作周期上,不能简单地再以粮食生产周期作为行政管理的工作周期,而要与经济运行周期相一致,谋划工作更多的时候要以市场为基点,调整行政管理工作节奏和努力方向,遵照市场经济规律,从资源配置,价格、供求关系和竞争,市场秩序、宏观调控、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市场要素的角度思考谋划工作。

二是转变只管产品不管产业的观念。要充分发挥整体优势,确定优势领域。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粮食作为特殊商品,它的属性决定了粮食产品必然要由农业向工业转变。面临粮食市场化改革,我们要转变过去只看见粮食产品而忽视了粮食产业,只想到不憋粮、不坏粮,只关注粮食的产量和库存数量,忽视粮食的再加工。粮食只有深加工并不断地将产业链延伸和持续升级,才会提升和保证其市场地位,产生价格的上升,从而保证粮食生产者的收益。因此,我们应该由管产品向管产业方向转变,及时准确掌握工业加工方面对粮食产品的需求,加快推进农业向工业转变进程。要放宽工作思路,鼓励和支持粮食经营者主动进入市场,由简单的储粮向精深加工转变。在产业发展上,以落实“农头工尾”为方向,研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从经济的角度、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思考粮食产业的发展方向。坚持全产业融合,以粮食作为依托,深入研究食品行业、饲料行业等发展状况,扩大工作外延,促进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通过对相关联产业大户、大企业、大集团的引进,促进粮食行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粮食效益的增长。

三是转变只管监督不管服务的观念。粮食行政职能部门监督监管的责任很重,也因此权利意识较为浓厚,计划经济的行为比较突出。一方面行政“越位”。过去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中脱离出来,玉米临储政策又使得粮食行政部门回归到了计划和权力之中,把临储政策当做权力,实际上临储政策也是一种市场行为,只不过是单一的市场,不是多元的市场。国家对玉米实行临储,是对市场调节的一种手段,以往较多地以管理者的身份干涉政策的落实忽视了其市场手段的本质,这种行政“越位”的行为,往往越俎代疱,企业几乎没有自主权,与此同时带来的是国有粮食企业对政府、政策的过度依赖,企业组织行政化、机关化。另一方面行政“不到位”。商品的属性决定了粮食的双重属性,其具有商品性和社会性,社会性使得行政部门对其管理参与度过高,但实际上忽视了其商品性,忽视了对粮食行业的经营管理,将经营行为与行政行为混淆,当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政策后,找不到在市场中行政管理部门的位置与职责,在“经营”的范围中又找不到方法和手段,找不到方向,不能及时到位,造成宏观管理的“不到位”,也没有了服务的手段。

粮食行业发展经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演变过程中,粮食行政管理的手段应该说是齐备的,在不同时期对政策执行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尤其是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围绕行业发展行政服务的载体还很欠缺,还很不丰富,服务的本领还不足,主要靠政策推动工作,把政策执行作为服务的全部内容。粮食要面向市场,完全市场化,是必然的方向。围绕市场发挥职能作用,政府的服务就要尽快跟上,要由单一的注重管理转化到全面服务上来,在服务对象上从单一服务对象向全行业服务转变,从碎片化的服务向体系化服务建设转变,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我们的服务对象不仅是粮食生产者,还要更加注重购销企业,经纪人、粮食种植合作社、民营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饲料加工、燃料乙醇加工、淀粉加工、中高端大米加工等所有涉粮企业。应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入手,树立优质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手段,在收购许可审批、宏观调控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升行政效能,积极开辟“三代”、异地储备等新型业态,借助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扩大服务内容和范围,通过服务体系的打造,履行好政府职能。

四是转变只管“囤积”不管流通的观念。自2007年国家对东北“三省一区”实行玉米临储收购政策以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已经习惯了对粮食收购和储存的监管,运用购销存统计、清仓查库、规范化管理等常规的方式方法,强化了对静态粮食的储存与监管,管理的重点是以仓储粮食工作为目标,内容和方式相对固化,看住粮食,以储为主。粮食进行市场化改革,特别是2015年对玉米取消临储政策,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粮食流通的特点凸显出来,粮食不再仅仅局限于不降等、不短量、不坏粮,更多的是要体现到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增效益、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等要求上来。

然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流通环节来完成,只有通过流通才能使粮食产品“动”起来、“活”起来。要围绕流通环节,确定工作职能,在促进流通、保障流通、顺畅流通等方面发挥职能作用,体现粮食行业的新作为。

其次,要转变工作重心。多年来,粮食流通领域的改革从未停止过,从“不打白条、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到现在的“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粮食行业转型发展不断带来机遇和挑战。作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推进转型发展就是要转变工作重心,深入推动粮食购销,提升工作水平。

一是把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作为新统领。自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实行以来,从上至下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粮食安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日趋完善。保障粮食安全,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要借助责任制的落实,发挥粮食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能作用,从一般性的指导向突出重点转变,这也将是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今后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作为行政管理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统领,根据各项具体的考核要求调整完善粮食工作的内容,充分发挥好部门综合协调职能作用,改变过去由粮食部门独立承担职责的局面,构建由政府主导、联合参与、协同推进的粮食安全工作新格局。

二是把健全市场监管与品质监测网络作为新体系。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粮为首。粮食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前提和保证,更是首要的关口。当前,居民膳食结构正在由数量温饱型向质量营养型转变,对粮食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安全化要求越来越高。过去,强调粮食安全主要是数量安全,现在强调粮食安全重点应该是质量和供应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省提出了“粮头食尾”的要求。“粮头食尾”重点在“食”,要食之有味、食之安全、食之放心。为此,要增强粮食质量监测社会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工作网络,实现全覆盖。加强对玉米、大豆、水稻等大宗粮食产品进行品质测报,特别是要加强对重金属、农药残留、真菌毒素等污染物检测,把粮食质量检测功能向基层延伸,拿出科学的权威的检测数据,为粮食产品品牌化营销提供依据。在供应保障方面,做到“三加强”,即:加强对成品粮质量监测,从源头上保证粮食质量安全;加强对粮食市场监管,维护粮食市场流通秩序;加强对粮油市场信息监测,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决策及时提供真实可靠数据。结合粮食品质情况和供应状况,逐步改进粮食流通购、销、存日常统计工作,使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富有成效。

三是把强化对地方储备粮的管理作为新任务。粮食部门要切实承担起保障地方粮食安全的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按照相关要求,根据当地人口数量、城市规模等综合因素,从保障粮食供应安全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地方储备粮计划,并将此作为粮食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红线”,综合采取有效措施管好用好地方储备。这是未来粮食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加强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结合地方实际,适当减少静态储备,扬长避短,实行“动、静结合”的储备模式,使地方储备粮管理更加灵活、高效、科学。同时,要加强对地方储备粮的日常监管,细化工作流程,明确责任职责,严格把握初选、公示、招标、考评、监管等各个环节,通过多部门联合参与,实行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工作格局,保证储得好、调得动、用得上。

四是把推进产区与销区深度合作作为新平台。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流通的步伐必将加快,主产区与销区的联系也将更加紧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搭好该搭的台,充好利用好各类展销平台,指导社会多元主体充分利用原有销售渠道,让社会多元主体唱足戏。特别是已经联系多年的老客商、老客户、老朋友,采取定点、定向、定企业的方式,“一对一、点对点”挖掘产销合作潜力资源,积极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保证粮食顺畅销售。当前,就是要引导和指导企业抓紧研究干什么、怎么干、为谁干等问题,改进工作方式,由“坐商”向“行商”转变,优化对消费对象的服务,提高经营水平。同时,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企业联盟、专业决策咨询机构等社会力量的平台作用,组织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粮食购销,采取推介、对接、展销等多种形式,统筹推进玉米、水稻销售工作,进一步提高粮食购销市场活跃程度。

五是把推动粮食精深加工业发展作为新动力。未来粮食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必须要走“仓储+加工+销售”一体化之路。作为产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要把推动粮食精深加工业发展作为粮食行业发展的新动力,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使之尽快成为粮食行业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地方国有购销企业粮食加工能力普遍较弱,更多的精力还投放在粮食安全保管上,忽略了对粮食的精深加工,粮食下游经营渠道单一。粮食行政管理工作要盯紧精深加工业,围绕饲料、淀粉、酒精等涉粮企业和用粮大户,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改变销售原粮的方式,扶持打造自有粮食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实现粮食产区产品产业化。同时,积极开辟异地储备新业务,着力保障销区企业用粮、销区城市居民口粮供应安全等问题,把产区闲置的仓容充分利用起来,盘活资产,增加效益。

六是把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为新载体。东北地区生产的粮食具有产量大、保管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等特点,多年来抓好产后减损、指导农户科学储粮始终是一项重点工作。今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科学规划申报产后服务中心,以现有成型的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为主体,加快建立集收购、储存、烘干、加工、销售、质量检测、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在为群众提供服务的同时,增加企业收益,推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因地制宜抓好农户储粮仓建设,保证储粮设施建设规模更加符合实际。通过发挥产后服务中心的作用,为种粮农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延长粮食销售期,促进粮食“错时销售”,缓解粮食集中上市后运力不足的矛盾,确保好粮卖上好价。

最后,要转变服务手段。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树立底线思维,聚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发力,在工作上要由重管理向重服务、重形式向重内容转变,改变行政化色彩较浓的现象,创新服务措施和服务手段,用好的作风体现好的状态,让好的状态赢得好的成效。

一是加紧品牌创建工作,为提升农产品特色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恰恰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粮食行政管理工作要紧紧依托“种得好”的地缘优势,向“卖得好”发力。当前,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在饮食方面已经由温饱型向营养健康型转变,粮食行政管理工作必须要围绕这一大的形势跟进,着力抓好推介、评选、引领等项工作。利用好“中国优质稻米之都”这张新名片,积极开发更多的特色农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创建自有品牌,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效应。要积极组织参与“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和示范企业申报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展销展会平台,宣传推进现有优质农产品,还要借助现有的“五常大米”等地方知名品牌,扶强扶壮粮食加工产业,让优质粮食资源品牌叫响全国。同时,要深入挖掘粮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引领和带动饮食文化的建设发展。

二是加强企业市场营销,为提升综合竞争力服务。粮食部门行政管理工作在内部职能分工上,要紧密结合市场化改革的实际,围绕市场供需强化对粮食行业未来发展的指导作用,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组织涉粮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当中,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要从被动参展向主动搭建合作平台转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人脉资源,不定期组织召开产销区粮食企业对接会、粮食产品推介会,让产销区企业成为主角登台推介,展示产品、扩大成果。通过“点对点”的形式,借助外力在政府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深入开展粮食产销合作,全力做好粮食贸易和异地储备两篇文章,扩大优质粮食产品在销区市场的占有率,增加闲置仓容,避免仓储设施资源浪费,为粮食企业全面增收搭台铺路。

三是加快企业做大做强,为提升质量和效益服务。要改进对粮食企业的考核管理。抓住粮食行业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改变过去追求政策效益型考核模式,向现代市场效益型考核模式转变,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作为“指挥棒”,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加强成本管控,坚持绩效优先,做好开源节流,进一步强化对粮食企业的日常管理考核工作。要提高粮食工作标准和站位。粮食行政管理工作要通过加强全行业作风建设,着力解决精神状态不佳、担当精神不足、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抓住党和政府关注的、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焦点问题,改进粮食流通统计、质量检测、市场供应、供需平衡调查等工作,把粮食部门应有的职能作用真正行使好、发挥好。要加强粮食部门人才队伍建设。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探索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对企业管理层实行工资效益联动,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同时,要组建一支强而有力的营销队伍,努力搞活购销经营。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抓紧培养一批粮食购销专业、粮食储运、电子商务和物流、科技等粮食事业发展的急需专业人才队伍,为事业发展提供基础保证。

四是加速改善发展环境,为提升内外部效能服务。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着力改善粮食行业发展环境,从涉粮企业实际需要出发,在扶持加工业发展、粮食市场监管、粮食购销许可审批等方面,进一步简化工作流程,特别要结合“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工作,下放审批权限,推进网上审批,实行“一次性办结”机制,最大限度让利于民、让利于企。从活跃粮食购销市场实际需要出发,组织引导市场多元主体参与粮食购销活动,研究政策调整,研究服务对象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从未来粮食行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打造现代化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及时提供政策信息,发布粮食供求信息、价格信息,加快发展线上交易,让粮食行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促进粮食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

猜你喜欢
粮食行政服务
行政学人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我的粮食梦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