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军玉
侗笛,是侗族独特的吹口气鸣乐器,侗语称介各、济各斯,又称各笛、草笛。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黔、桂、湘三省毗邻的广大地区。
一、侗笛的基本特征
侗笛,竹制,全长约30---40厘米,竖吹,管身有六个按孔,音量较大,较常用的有F调(音域c1—f2)、bE调(音域bb—be2))和D调(音域a—d2)三种,其音色柔美、明亮,介于竹笛与洞箫之间,明朗而不浮華,甜美而不消沉,并富有浓郁的山野风味。
二、侗笛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者,音之所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摆荡性情,形诸舞泳”。这些论述说明了外界事物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的变化,而思想感情的变化却是创造音乐之内在动力。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乐器的制作都是以该民族所居住的自然环境为背景的。侗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处处鸟语花香,歌手们对周围环境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这种自然的声音必然会成为乐手本们制作音乐的素材。现代音乐理论家该邱斯曾这样说过:“最古最原始的曲调,说不定只是同一反复出现,其产生由于人类对于简单的鸟鸣或别的天籁的自然自觉的反映” 。该邱斯的猜想和推证正好印证了侗族音乐的产生,说明了音乐对于自然的音响的反映,然而侗笛也是这样产生的。
三、侗笛与侗族民间文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艺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关。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动听的艺术瑰宝——侗笛,这和侗族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分不开。侗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团结的民族,他们的各种民俗活动都以集体为主,例:集体做客、集体对歌演奏等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友谊、团结、爱美和群体意识较强的文化精神,也是侗族审美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这些民俗和民俗精神就是侗族音乐艺术生存的良好土壤。现在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具体阐述。
(一)行歌坐月对侗笛的影响
侗族青年男女的爱情是建立在“行歌坐月”这种古朴的社交活动之中的,他们一般长到十四五岁便开始进入这种社交活动阶段。每当夜幕来临,男青年三五成群哼着歌、吹着侗笛,串巷走寨去找姑娘们行歌坐月,姑娘们则聚集在“月堂”——某一姑娘家或鼓楼等公共场所纺纱、绣花等候着小伙子们的来临,你唱我奏,或边唱边奏,他们用歌声、笛声来互诉衷情,选择情侣,这种习俗活动对侗笛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二)鼓楼文化对侗笛的影响
鼓楼文化可以说是侗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缩影。侗族建寨先建鼓楼,鼓楼的功能除聚众议事、传递信息和报警外,它还是重要的娱乐场所,是侗族音乐表演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一般重大节日活动的对歌大都在鼓楼中进行,在平日里如果有外寨客人(歌班)来访,主寨的歌班就邀请对方夜间进入鼓楼唱歌。每当夜幕来临,双方歌班双双进入鼓楼,在专设的长凳上面对面排坐着,关于这一情景早在宋代的《老学庵笔记》中有所记载:“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笛导之” 。对唱开始时,先由笛媒来演奏一段序曲,首先由主队用笛子吹奏迎客内容的笛子曲,客队回奏《颂鼓楼》,当这两首寒喧性质的礼节曲演奏完后,才进行正式的笛子歌对唱。在进行正式笛子歌对唱时,一般都要对唱几天几夜,甚至唱到一方输歌或输笛为止。可见鼓楼文化中的对歌风俗对侗笛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四、侗笛的传承与发展
(一)侗笛的传承
侗笛渊源较远,早期由于侗族光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而无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它的传承大部分是靠口耳相传,靠大脑的记忆力保存,又靠记忆力和口授传给后人。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随经济的不断发展,传承方式更加多样,从而形成了本民族的传承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师徒口耳传承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代人的记忆那是短暂的,但无数代人的短暂的记忆连接起来却是连绵不断的。由于过去侗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作为侗笛的载体完全是依靠歌师们这种连绵不断的记忆进行保存,又靠记忆向下一代传授。侗语称笛师为“嗓笛”,笛师在侗族社会十分受敬重,被尊奉为美的化身,他们不光是笛歌队伍中的主要演奏者,还是培养一代代笛子手的主要人物,侗笛的传递责任便自然落在他们的肩上,师傅传给徒弟,徒弟成了笛师又传给了下一代的徒弟,这样依次循环下去,一代传给一代,其传承的人越多面就越来越广,队伍也就越来越大,形成了数学里讲的递增趋势。
2.现在技术手段传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录音机的普遍出现,录音磁带成为当今侗笛侗笛曲传承的重要载体,开始是各种采风人员提着录音机用以搜集民曲,随着录音机、影牒机的增多,乐手们便可以边录边奏边唱,这样既能达到很好的教授效果,又能达到长期保存和传承的目的,有了录音机、影牒机等现代化的电器,音乐的传承就方便多了,在今天,不管做什么活动,对歌、采堂、比赛还是结婚,侗族里都有专门的摄影师,都会把音乐活动的整个过程拍摄下来,便于活动后给更多的人观看和传承。一些著名的笛师和歌队还将所演唱演奏的笛子歌灌成带子在各地广为传颂。
(二)侗笛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侗族民间艺人、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造工人,不断对民间传统侗笛进行改革。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水口区民间艺人、著名侗族歌手石国兴,首先对侗笛制作进行了改革,他将吹口至哨孔的一段管身,由原来破开竹皮、修削呈沟槽、垫高两侧、以竹片做的进气孔道,改为不破开竹皮,直接在管身贴以竹片而成,解决了破开竹皮后所剩1/4管壁容易破损的缺点,使侗笛经久耐用。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侗笛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登上了大都市大雅之堂,它不仅仅是侗族人民的恋爱、社交桥梁和精神食粮,而且成了世界各国各族人民所共享的精神财富,保护这一民族乐器非常必要,它值得大家学习和运用,它将促进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使我国民族乐器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