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灵芳
待定系数法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也是解决数学问题最常用的数学方法之一。那么什么是待定系数法?高中阶段的数学主要是以函数为主线来进行学习的,因此其定义是从函数的角度给出的:一般地,在求一个函数时,如果知道这个函数的一般形式,可以先把所求函数写为一般形式,其中系数待定,然后再根据题设条件求出这些待定系数。这种通过求待定系数来确定变量之间关系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待定系数法的理论依据是多项式恒等原理,也就是依据了多项式 的充要条件是:对于一个任意的 值,都有 。或者两个标准多项式中各同类项的系数对应相等。
待定系数法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已知条件,正确列出含有未定系数的等式。运用待定系数法,就是把具有某种确定形式的数学问题,通过引入一些待定的系数,转化为方程组来解决,要判断一个问题是否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只要是看所求解的数学问题是否具有某种确定的数学表达式,如果具有,就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例如分解因式、拆分分式、数列求和、求函数式、求复数、解析几何中求曲线方程等,这些问题都具有确定的数学表达式,所以都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体会下待定系数法的应用。
一、利用待定系数法进行因式分解
例1 分解因式: 。
分析:这是一个关于 的四次多项式,由于次数相对过高,不能使用十字相乘。分組分解法又有困难。经过验证由没有有理根。但是次数是确定的,我们能够根据次数大概猜测其因式分解以后的形式,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引进待定系数法进行因式分解。
解:设
=
= ,
比较等式两边的多项式对应项的系数,列出方程组,得
,
解该方程,得到
,
所以
。
评析:与这个类型题相似解题的还有解方程、解不等式。如把题目改成解方程 ,或者解不等式 。这两种类型的题型的做法跟本题因式分解方法相同。
二、利用待定系数法拆分分式
例2将 化为部分分式之和。
分析:这类型的问题思路基本上跟因式分解类似,首先用未知数表示化为部分分式和以后的形式,展开后,根据分子、分母的多项式分别相等可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方程组,解方程组,代入所设的部分和即可得结果。
解:由于 ,则可设
,则
,
由相等的多项式各项系数相等可列出方程组
,
解以上方程组得
,故
= 。
三、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曲线方程
例3已知椭圆 的离心率为 ,以该椭圆上的点和椭圆的左、右焦点 , 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周长为 。一等轴双曲线的顶点是该椭圆的焦点,设 为该双曲线上已于顶点的任一点,直线 和 与椭圆的交点分别为 , 和 , 。求椭圆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010年山东高考)。
分析:要用待定系数法求解解析式,首先要知道函数解析式的形式,然后用字母表示出解析式。然后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解出未知数,最后写出解析式。
解:设椭圆的半焦距为c,由题意可得:
椭圆的离心率为
,
根据几何关系,可得到关系式
,
联立上两式解方程组,得
, ,
又根据关系式 ,可得 。
故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
由题意可设等轴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又由于等轴双曲线的顶点是椭圆的焦点,所以有 。
评析: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简单能估计其解析式形式的题型。
四、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函数式
例4是否分别存在满足下列条件的函数 :
(1) 是三次函数,且 , , , ;
(2) 是一次函数,且 。
如存在,求出 的表达式;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分析:首先假设函数存在,用字母设出函数的解析式,利用已知的条件建立方程或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未知数,写出函数解析式。
解:(1)设 ,则 。
由题意可建立方程式,得
,
解以上方程组,得
,
故存在满足条件的的函数 存在,表达式为 。
(2)假设 存在,由 是一次函数可知 是二次函数,故可设 ,则 。
将 和 代入已知条件,得
,
整理得
,
由等式两边各项系数相等,可建立方程组
,
解以上方程组可得
,
所以满足条件的 存在,表达式为 。
评析: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函数解析式,可以使问题简化。
五、利用待定系数法求数列通项公式
例5已知数列 中, , ,设 ,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2010高考全国卷一)。
分析:利用待定系数法求数列的解析式,首先把某些已知条件转化成我们熟知的简单的数列的形式,比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用字母表示,然后根据数列的性质,解出未知数,即可得结果。
解: ,则 ,
即 (1)。
则可设 ,即 。通过与(1)式比较,可解得 。
则 。
又有 ,故 。
故 是首项为 ,公比为4的等比数列,即 。
则 。
评析:对 ,当 时,若 为等差数列,则 ,则只需要要用叠加法即可求解。
对 ,当 且 时,若 为等差数列,则可设 ,那么可设 ,即
,
通过所设的式子与原式的对比可设方程组
,
解方程组得
,
故数列 为等差数列。
最后可以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及题目给出的条件求出数列的通项式。
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