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有奎
一、联系生活,巧妙设疑
在课堂上,教师及时地把课文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教师在有关内容教学时,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一步一步的进行思考。正所谓:好奇心人皆有之。通过理论知识对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质疑,更能强烈的激发学生的释疑的欲望,发散思维,培养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因此,课堂提问,问题设置要联系生活经验,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既巧妙又深入生活,还要发人深思。切忌问题提出老生常谈,索然无味。
二、 挖掘文本,矛盾设疑
并不是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适用联系生活来设疑。所以,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抓住突破口,利用文本中的矛盾,巧妙的设置障碍,形成逻辑思维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矛盾的两面进行思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急于解开矛盾的问题的动力。既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又使学生对文本的重难点进深入的思考。
《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抓住“死”与“不死”这对矛盾进行设置问题:“课文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为什么作者在结尾时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里的‘死作者想要说明什么?”这样,利用矛盾设置的问题,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产生深入挖掘文本的动力。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意味着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看似一篇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在教师利用矛盾设置问题的引导下,继而使学生学习的津津有味。所以,课堂枯不枯燥,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深入挖掘文本,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才能更好的促进升本对话,把枯燥的教学转变为激情的探索。
三、 围魏救赵,变直为曲
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具有提问的智慧。在课堂上,总是采用单刀直入式的提问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学习情趣。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对任何提问产生倦怠感,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思考的脚步。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同样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用婉转具有吸引力的形式表达出来。
具体说来,教师要把问题以“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促进学生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例如,《老山界》中,赏析“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教师提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举例,小明早晨晚起,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此处的“抢”又说明了什么?这时,经过教师设置的曲问就能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继而,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因势利导、旁敲侧击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触类旁通的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层次分明,化难为易
要课堂上做好生本对话这件事,仅凭一两个提问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整体把握文本,从整堂课、整篇课出发,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系统化的设计提问。这样,才能循循善诱,由易入难,逐步深入的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问题按层次分解成易理解、易回答的小问题。针对大问题要详细进行设计,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的分解成一系列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提问处理,使学生乐于接受,肯于思考,积极参与。例如,《变色龙》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一组问题,进行分层提问,难度逐步深入,整体呈阶梯型,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问题设置如下:
1.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基础,学生经过简单思考就能说出答案——善变。
2.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个问题较前一个问题难度有些增加,对文本的理解要求更深。但是,学生经过认真地思考还是不难回答出相应的答案——变得快、反复无常、愚蠢、好笑等类似的答案。
3.在他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点没有改变,那是什么?由前面两个问题做铺垫,学生按照前面问题的思路进行思考,可以很快的得出答案——见风使舵。
此时,学生已经走上正确思考的道路,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教师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所以,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因势利导的提出带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4.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
5.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最后,我们回顾这一组由易入难,环环相扣,一步一个脚印的问题设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浅入深的进行学习,逐步得对本课的重难点问题进行解决,从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提高課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五、广开源路,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语文本对话的热情,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从问题的多角度与深度进行设置,只有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才能更好的促进升本对话,让学生摒弃盲人摸象的片面认识,学会全面的看待与解决问题,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既拓宽思维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文本层次的划分,有时会有多种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多角度的文本对话,就会产生多角度的认识,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所以,教师的多角度提问就会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为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散式提问还可以把文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活学活用,扩展所学知识的广度。例如,《爱莲说》中,教师可以把莲的精神品质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相联系,让学生学会用莲的品质解读生活中的人。通过发散式的提问把原有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思的更深,索的更广。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纵横发展。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只有勤于质疑,善于提问,才能掌控课堂的节奏,把握课堂的脉络,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知识灌输转化为素质能力的训练,充分发展学生思维,保障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提问是求知的开始,是释疑的源头,是好学的动力。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