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宜
摘要:海南省儋州市三都镇的颜塘村和漾月村作为儋州羊氏历史最早的聚居地,于明代崇祯年间凭借其优美秀丽的自然景观被评定为儋州古八景之一,合称“颜塘漾月”。本文将颜塘漾月作为主要的儋州羊氏文化调查点,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指出羊氏宗教具有释道融合现象以及颜塘漾月当地具有特色的楹联诗词文化,并对儋州羊氏来源的准确度提出怀疑,认为该来源记载具有不确定性。
关键词:海南儋州;颜塘漾月;羊氏文化;宝崇古庙
颜塘村和漾月村位于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三都镇北部,两村相距762米,都是羊氏家族聚居地,合称"颜塘漾月",开基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于明代崇祯年间评定为儋州古八景之一。羊姓作为中国古老的姓氏,在历史上曾声名显赫,其后世威望亦历久不衰。新泰羊氏家族为泰山古代第一望族,在其门阀衰败之后,其门下后裔四处流衍定居。其中,儋州羊氏的发展较为兴旺。而国内外较少涉及对泰山羊氏分支的研究。另外,颜塘村和漾月村作为儋州羊氏历史上最早的聚居地,经过历史的沉淀,具有独特的文化风格。
一、儋州羊氏源流及变迁
(一)儋州羊氏的发展
羊氏来源有多种记载,但根据颜塘羊氏宗祠堂联、族谱及宗祠所祀神主(“周受姓杨邑中宪大夫篆肸号叔向公”)追溯,颜塘羊氏应是以食邑为氏。羊舌氏出于姬姓,是晋国公族,为华夏甲族。春秋末期被其他晋卿攻灭,羊舌氏子孙四处逃亡,将复姓“羊舌”改为单姓“羊”,故认为羊舌突①是羊姓的得姓始祖,颜塘村有一幅对联记载:上联“受姓羊舌而来,佐晋擅卿才,岂仅勋名夸太傅”;下联“奕世凤毛之美,书裙传笔意,何妨翰墨绍山阴”。
海南很多姓氏家谱都记载其先祖来自福建莆田珠玑巷,颜塘村祖祖辈辈也都说始祖来自福建莆田县甘蔗园猪屎巷(珠玑巷)。但莆田珠玑巷只是一个移民中转站。颜塘村的族谱记载的郡望为“泰山郡”,村民也以泰山人自居,搞大型的宗族活动时旗帜上、衣服上会印有“泰山”或“泰山人”等字样,堂联也多见“泰山”或“泰岱”等词。当地居民也坚信自己的祖先自山东南下闽越后定居于海南。
颜塘村族谱记载,始祖羊黄龙“隋时徙家于福建莆田县甘蔗村猪屎巷(又名珠玑巷),后因时局波荡,复携三子至海南定安县、澄迈县,以捕鱼为业。后再迁至临高县,卒葬临高县北白村长塘港上。羊黄龙三子中,长子宝儿迁至文昌县,次子珠儿留居临高——这两支的后人后来均易姓为杨,而三子资儿则卜居于儋州三都镇颜塘村。羊资儿生有二子,大公道平、二公道嵩,兄弟分居于颜塘、漾月两村。”[1]但是,颜塘村有一支系五、六百年前迁出,一百年前又迁回颜塘村,这支系的族谱世系图中记载道平、道嵩非资儿之子而是资儿的后孙,道平、道嵩是同胞兄弟。道平兄弟后人蕃衍甚盛,后人视其地为海南羊氏发祥之地。
(二)从羊氏宗祠中的楹联看源流
颜塘和漾月羊氏宗祠的祠堂对联亦能体现颜塘漾月羊氏与山东羊氏的根源关系。如:
其一:泰山发迹,游宦岘山,赞成西晋一统谟谋,肇起家声阀阅;
航海迁乔,卜居琼海,蕃衍古儋四方姓族,盛传世业簪缨。
其二:受姓羊舌而来,大夫刺史德光前,清庙名堂分派显;
济美凤毛之衍,知事举人名裕后,丰功伟业福增荣。
其三:洪洞溯潇源,当年卿士才优,羊舌贻谋开骏业;
儋阳重统绪,此日子孙贤达,凤毛济美展鸿图。
其四:泰岱植根基,秀以毓灵以钟,历来缓裘带轻,辉映岘山曾瑞色。
儋阳传脉络,江之永汉之广,统览千支万派,萦迴漾月壮波澜。
通过这些楹联,可以看出儋州羊氏受姓于羊舌,发迹于山东泰山,后来跨海南迁到琼,作为泰岱羊氏的一个分支,景仰先辈的美德和成就,并望将其精神发扬光大。
(三)“羊氏易姓”说
姓代表宗,所以汉族人重视自己的姓。俗话有“坐不改姓,行不改名”,历史上却有不少易姓现象。关于海南羊氏源流的记载,羊氏族谱提到除了留居儋州的一支羊姓,另外的都易姓为杨。究其原因,应该是因为杨姓是大姓,而外来姓氏由于势单力薄,为了能融入群体,只好选择改姓,依附于当地威望势力,从而得到庇护和发展。另外,不少羊姓人民会认为自己的姓氏不好听,显得土气,希望能更换姓氏,这个原因,泰山学者周郢先生在其著作《羊姓史话》中提到:“矧羊之为字,不雅俗观,族先出徙游外者,每讳本姓,而或‘扬、或‘阳或‘杨以易之。”[2]
儋州羊氏也曾因为势单力薄而考虑过改姓,至于最后放弃了这个决定,这就要归功于儋州本土民族抗日英雄羊德光先辈。羊德光先生在解放后曾是中共儋县县委第一书记,为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据漾月村村民所说,上世纪50年代,曾有羊氏族人以本姓人口稀少,担心受欺为由,号召全儋州羊氏村落人改姓为“杨”。这件事遭到羊德光先辈的强烈反对,他认为,羊氏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改姓是对老祖先的大不敬。
后代对自己的始祖的追溯多多少少具有“名人化”心理。日本学者濑川昌久在20世纪80年代以及2002年、2003年来到海南儋州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族谱,并发表了《中国南部族谱的多样性及其现代的意味》②一文。其中,他对三都镇颜塘村的羊氏宗谱进行个案研究,发现“族谱记录的内容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是对于系谱的简单记载,平时束之高阁,几十年方才开封修谱一次。”[3]如果是按照这种做法,那么村民在修谱的过程中,对于本姓的历史记忆势必会有某一程度的遗忘,这就使得宗谱的内容简略,并且无法保证百分百的真实准确。所以,笔者认为儋州羊氏来源具有不确定性,至于正确与否,尚有待深入探讨。
二、颜塘村的宝崇古庙
(一)宝崇古庙的来历
颜塘村“永清”石牌坊后有座宝崇堂古庙,庙主为三世观音,63岁的羊金印为宝崇堂的道司③。
据《重建宝崇堂碑铭志》记载,宋代景定元年庚申(1260年)十五日申时,附近县邑官荣村有一名林姓男子降生,年少慕道,至元九年(1272年)二十□□前往邑内香山修道,至元廿六年(1289年)三月十七日申时功成羽化。当时有一位富商在海中航行,看见远处祥云迎接,瑞乐喧天,旗幡拥从,云霄中呈现出金身,披发执剑冉冉升天。后来该富商前往该地探访其由,老少皆说是林佛升天,被授职为玉宣东土钦崇菩萨,于是拾财立堂筑塔祀之,此后佛法威灵,显世救民。至元年间,有一位神仙扶降真童,称号是玉敕都天钦令辅教将军。大德岁号本邑又有一名林姓男子出家修道,功成化度后賜职册封为济苦妙道真君。二位神仙都奉王命辅佐钦崇三身菩萨,发誓身行正教,永断晦谬。元代延祐五年戊午,本境善人羊道平与子孙一行,四人前往求传,在庚申岁时天上忽然有神剑降落,于是羊道平与本处缘人羊柳青等谋划建堂,谥号宝崇。根据碑文的记载,宝崇古庙始建时间为元代延祐七年庚申(1320年),距今已有696年的历史,现已被列入儋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二)古庙的发展和现状
根据乡野老者的口传,古庙在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因年深月久,门楼已经损毁,只留下颓垣废址,原有的多块碑记也在数百载沧桑岁月中侵蚀遗废,庙内仅存明代正统九年甲子(1444年)孟夏重修的碑志,即《重修宝崇堂碑铭志》。
据残留遗址的推断,该庙呈门楼、前堂、拜亭、正殿递进布局。正殿为抬梁式木构架,构件陈旧古朴简洁规整,墙壁用火山岩方石垒叠而成,建筑整体结构简朴严实。八十年代后的两次修建,虽失修的前堂得以保留下来,但古朴的历史风貌已不复存在。现存宝崇古庙没有过多的奢华气韵,但它的石雕人、大明石牌坊、宝崇堂石碑以及古朴苍劲的参天古树,都极具历史渊源。
据《重建宝崇堂碑铭志》记载,至元二年丙子(1336年)、洪熙元年乙巳(1425年)、宣德二年丁未(1427年),本邑牧官达鲁花赤鼎斋④、判官蔡和、主薄萧韶见佛宏济,相接立碑以壮福基,望后代永世太平。宝崇堂德合乾坤、伏法显彰、上能庇国下能佑民、万姓皈依、四方徒善,为南海福基之一,是儋州的一处胜地。
到了正统二年,巍峨恢宏的古庙已损坏不堪,颜塘村及本境乡贵达士不忍它就此荒落,决心重修庙堂。在本邑知州黄彪、县丞何晖的协助下,化缘道士羊韫开设道场筹集善款,由元老唐春董率领四百多位民众合力修完正殿。修建前堂时又得到本州千户乔英的协助,由住堂道士羊增延带领石匠、木工雕琢木石,于正统八年建成前堂和门楼。古庙的建成耗费了六年时间,厅宇巍峨、房梁坚固、门楼高耸,圣像圣容焕然一新。正统八年腊冬,本地修斋,知州曹铭参加法会焚香礼佛并下发旨令,向外求购玉石以立碑留下记载;在正统九年4月下旬的一个吉日,由南京国子监监生羊惠撰写碑文,儋州儒生羊□篆额,监生陈纲书写的石碑制作完成并立于宝崇堂内。
历经696年漫长岁月的古庙和碑志,对研究了解明清时期海南民间宗教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曾经香客盈门、经声佛号诵唱不绝的古庙盛况不再,但村民对祭祀信仰神灵的坚持却始终未变,古庙一直是维系村民凝聚力的媒介,也是邻乡近里信众祈福求安的重要场所。建庙敬神,可祈福求安、消灾祛病,还可教化乡民,团结邻里,弃恶扬善,构建和谐社会。
(三)宝崇古庙与羊氏宗教信仰
笔者根据田野访问发现,当地村民都声称自己信奉道教。宝崇古庙里面供奉着四、五十位的民间道教神仙,由于历史原因曾遭到人为的烧毁,目前留下的神仙木容约10尊左右。这里的神像都是木首石身。村民来宝崇古庙祭祀,守庙人羊金印负责做法事,本村村民做法事不收钱,其他村则收一定数额(多则几百,少则几十元)的道司苦身费,不同法事收费不同。
宝崇古庙是本村村民及邻乡近里祈福求安的场所,只要有需求随时能祭祀。大年初一清晨颜塘村每家每户都到寺庙祭祀。农历二月十五祭雷神。农历三月十七是宝崇古庙供奉的“三身圣主”功成羽化纪念日,这一天晚上举行“过火山”活动⑤。并且,在颜塘村南约400米处,有一座降魔元帅墓,碑文为“敕赐帝世降魔元帅之仙墓”,立碑时间是清光绪三年(1877年)[4],是一处中国传统道教信奉者的墓葬,这也可以体现当地信仰道教。
但是,與此同时,笔者在《重修宝崇堂碑铭志》的碑文中发现其宗教描述不但有“修道”、“功成羽化”、“真童”“济苦妙道真君”等道教特有说法,还有“林佛”“佛法”“玉宣东土钦崇菩萨”“三身菩萨”等具有明显的佛教色彩的描述。这可以体现当地羊氏文化受佛、道二教影响,具有宗教融合现象及信仰多元化。又因为在一篇碑文中反复出现两种宗教描述现象,具有宗教信仰模糊化,使后人对当地羊氏宗族的信仰产生不解。
三、儋州羊氏家族的民俗及楹联诗词文化
(一)颜塘漾月民俗
就民俗来说,当地的婚丧嫁娶礼俗与儋州北岸地区区别不大,都尊从古礼。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每户都要写灵符并经宝崇古庙神灵敕令颁行后贴在家中,以期驱邪辅正、安人利物。此外,前一年的添丁户于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要备办酒菜到祠堂祭祀历代缙绅、贤达先祖,并每隔几年的冬至会在祠堂祭祀先祖。这两点有别于其他村子。
(二)楹联诗词文化
海南省儋州市自建制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儋州自秦朝起随着文化的不断迁移以及后来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贬儋时带来的文化影响,当地人民喜好吟诗作对已成为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时至今日,‘东坡遗风犹存,诗词、楹联受到广泛喜爱,其中以中和镇为甚,小学毕业的人,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也可脱口而出,外地人见此情景,都非常惊讶。”[5]可以说,苏轼“在三年的琼崖生活中,对当地民众的教化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苏轼用其贬至儋州的三年,改变了海南儋州教育停滞的状况,催动了整个儋州文化的前进发展。”[6]
2002 年,儋州先后荣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诗词之乡”和“中国楹联之乡”称号,实至名归。
“儋州人对诗词和楹联的喜爱,是一年365天,无论红白喜丧。”[7]颜塘漾月村民有自己书写对联的传统。宗祠、寺庙的对联大多都是明、清、民国时期本村
或当地乡贤为羊氏宗祠、宝崇古庙撰写的专属对联,故只能手写。这一点从笔者前面展示的祠堂对联可以证明。家家户户门前以及大堂内也贴满了楹联,有关于男丁起名的联幡、结婚时贴的联幡、做寿的联幡、做白事时张贴的联幡以及有关于祭祀的联幡等都得以体现。
颜塘漾月的村民们热爱着这片养育他们的水土,他们擅长并喜爱学习吟诗作对,许多受过教育的村民作下美好的诗词赞颂自己的故乡。而儋州诗词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能作为绝句吟诵,二是能当作山歌歌唱。
(三)与“颜塘漾月”美景相关的诗词
据辈辈相传,“颜塘漾月”水塘曾经面积广阔,水塘环绕半个漾月村直至颜塘村前,当时波光花影、碧水涵珠、风光旖旎,随着时代的变迁,历经风雨的侵蚀,已被淤塞,水塘变农田,现在主要种水稻和蕃薯。古时候的风景的成名离不开文人墨客的宣传。如今的我们可以从前人的诗词⑥中一览其风光(见附录)。
四、结论
颜塘漾月作为整个儋州羊氏的发源地,对研究海南羊氏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儋州羊氏对其来源作出详细记载,深信是泰山羊氏羊祜的后裔。而笔者认为后代在追溯祖先的过程中具有“名人化”心理倾向,这使得笔者怀疑儋州羊氏的来源的准确度,认为其具有不确定性;关于儋州羊氏的宗教信仰,因为宝崇古庙中主要供奉的是道教神仙,所以,笔者认为当地宗教具有以信仰道教为主的释道融合现象;大文豪苏轼在宋代贬儋期间,广泛传播中原文化,系统传授作诗的具体方法,这是儋州文学的根基,再加上元明清期间有许多文人墨客作下大量诗词赞颂颜塘漾月的美景,这些文人们激活了当地文学诗歌创作,利用诗词表达情感成为当地一种普遍又独具风格的文化现象。
注释:
①羊舌之姓由突始,食邑于羊舌,羊舌大夫也。突生羊舌职,职生子四,号称“羊舌四族”。其中,次子羊舌肸,字叔向。肸生羊舌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又名杨食我。
②该文是濑川昌久的一个课题的调研报告,国内尚无中译文本。文章的大致内容来自:邓玲.海南家谱研究现状探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1).
③儋州话称“司道爸”或“道师”。
④明万历儋州志记载:特穆实,号鼎斋,河南洛阳人,太师国王之孙,郑国忠宣公之子,1331年7月4日于洪禧殿內奉圣旨以承直郎授南宁军(儋州在宋元时期称“南宁军”)达鲁花赤,监南宁军事。
⑤“过火山”活动:模拟林佛(三身圣主)修道成仙时的情形。
⑥以上诗词均由作者从《儋州志(万历版)》《儋县志(民国版)》摘录。
参考文献:
[1]周郢.羊姓史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4.
[2]周郢.羊姓史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31.
[3]邓玲.海南家谱研究现状探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1).
[4]王育龙,高文杰.海南古代墓葬[M].南方出版社,2008:48.
[5]丁静.”诗词楹联之乡”风雅代代传-儋州人深受东坡文化熏陶[N].海南日报,2010.12.19(A03).
[6]李俊,史振卿.儋州市军话族群区的婚姻风俗及其历史旅游文化研究[J].城市旅游规划,2014.
[7]丁静.”诗词楹联之乡”风雅代代传-儋州人深受东坡文化熏陶[N].海南日报,2010.12.19(A03).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