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焕新 覃琳方
摘要: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理论分析《幻蝶》的歌词,发现物质过程和环境成分在数量上的前景化是形成歌词语篇画面感、影像感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及物性作为经验功能的重要内容,对歌词文体价值和主题意义的构建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幻蝶》;及物性;文体价值;意义构建
歌曲是人们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通过声音和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歌曲与其他表达方式不同,它运用短小精炼的话语,文字间的音韵以及强烈的韵律节奏感,直接表达出作曲者内心的思想感情,令人印象深刻。歌词人们关注得很少,但其作为歌唱中表达感情的重要途径,也值得我们进行探究。《幻蝶》是由方文山谱写、女歌手李昱和倾情演唱的中国风歌曲,其演奏风格新奇独特,以传统文化的视角配上流行时尚元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融合性特征。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角度分析《幻蝶》的歌词,研究发现物质过程和环境成分在数量上的前景化是形成歌词语篇画面感、影像感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及物性作为经验功能的重要内容,对歌词文体价值和主题意义的构建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由英国语言学家M.A.K.Halliday 创立,其中包含了“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这两大部分。系统语法或者系统语言学侧重于说明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的底层关系,它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并且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系统网络(system network),又称为“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
功能语法阐明语言是社会交往所用的工具。语言系统的形成恰好是由人们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为了实现种种差异的语义功能来决定。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了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并把这些有限的抽象的功能称为纯理功能或者元功能。元功能包括三个方面:概念功能、人际交往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的及物性(transitivity)表示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包含三个成分:“参与者(participant)”、“过程(process)”以及“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其作用在于通过对这三种因素的选择,再现人物的各种社会经历和心理经历。
及物性分为六种过程:(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es)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es)表示“感觉”(perception),“反应”(reaction)和“认知”(cognition)等心理活动的过程。(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es)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4)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es)是指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泣、大笑等生理活动的过程。(5)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es)是通过谈话交流信息的过程。(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es)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
二、《幻蝶》歌詞的及物性分析
《幻蝶》这首歌曲采用了民族跨界风行的唱法,传统模式又融合了中国风、R&B;、新民歌等时尚风格。传统民俗歌曲的精华与当代时尚歌曲元素的合璧,张扬着传统与现代的风格。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首歌曲具有研究价值。全歌把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以简短的语言描绘出两人相识、相知、相爱、到最终一起化蝶的过程,令人刻骨铭心。
据统计,《幻蝶》歌词中有物质过程32处,占全词比例最高,环境成分19例,关系过程8例,心理过程7例,存在过程1例,言语过程1例,行为过程1例。
全词共分为六大段,其中前四段为歌词的第一部分,后两段为歌词的第二部分。歌词的第一部分通过现代人探寻梁祝故事的发生地,根据保留下的文化古迹,想象着故事的发展,表达出现代人对梁祝故事的痴恋;第二部分侧重于现代人对梁祝故事的感悟,表达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第一部分:
歌词:薄雾山岚(环境成分1)/浅浅几座山(环境成分2)/炊烟淡淡(环境成分3)/枫叶染黄(物质过程1)/垂柳轻晃(物质过程2)/在拱桥两旁(环境成分4)/雨夜里(环境成分5)风声回荡(物质过程3)//经过牌坊(物质过程4)/撑把油纸伞(物质过程5)/寒风中(环境成分6)/我一人独往(物质过程6)/面朝北方(物质过程7)/我寻找(物质过程8)想象(心理过程1)/传说中的村庄(目标/现象)/草桥(环境成分7)结拜(物质过程9)/三年寒冬(环境成分8)/九妹心事无人懂(心理过程2)/山伯十八里路(环境成分9)相送(物质过程10)/千年后(环境成分10)/故事依然动容(物质过程11)//梁祝幻化为蝶(物质过程12)/人间千年几回(物质过程13)/凄美中(环境成分11)烟缘你独缺(物质过程14)/深闺(环境成分12)绣花(物质过程15)心在绣着谁(物质过程16、心理过程3)/花轿里(环境成分13)有泪(关系过程1)/心已碎(关系过程2)/梁祝彩蝶纷飞(物质过程17)/誓言几世轮回(物质过程18)/你们在生前(环境成分14)暂离别(物质过程19)/身后(环境成分15)比翼双飞(物质过程20)/永不悔(心理过程4)/任(心理过程5)朝代更迭(物质过程21)/爱相随(物质过程22)//
在第一部分中,物质过程出现22次,比例最高。根据及物性理论,物质过程是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情况,客观地反映着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状况。按照参与者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自然事物、人物以及抽象事物。全词中,以自然事物作为动作者,比如“枫叶”“垂柳”“风声”都是中国传统意象中常见的事物,枫叶被染黄,垂柳在风中轻晃,渲染了此时此地一种宁静和谐的画面,多少年春去秋来,这里从未改变。这些自然事物没有人的情感和经历,但却令身在其中之人有一种历史感和画面感。以人物作为动作者,“经过”“撑”“面朝”“独往”“寻找”是主人公—现代人发出的动作,表达出主人公独自去寻找千年前梁祝的故事,回顾他们一生的过往,置身事外却依然能够领略他们的悲欢离合之情。而“结拜”“相送”“幻化”“回”“缺”“绣花”“纷飞”“离别”“比翼双飞”这些物质过程的动作者均是梁山伯和祝英台,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令千年后人仍动容不已。还有一些是以抽象事物作为动作者,如“誓言”“爱”,把这些抽象词与动态词“轮回”“相随”联系起来,令人感叹梁祝之间深邃的爱情永远无法消散,纵使经过千百万年的轮回,各个朝代更迭,爱不灭,永相随。
环境成分呈现出的次数也较为频繁,共15例,其最为主要的作用是提供一些相关过程事件的时间、地点或方法等,使听者越发深入情境之中,渲染氛围、感染听者、引起共鸣。千年后现代人重新去寻找这段故事,即使看到的是千年之后的景象,在脑海中呈现的也会是一幅幅千年前故事的画面,使人身临其境、感叹万分。“薄雾山岚”“山”“炊烟”“拱桥两旁”“雨夜里”“寒风中”描写了现代人追寻梁祝故事的环境背景,好似梁祝伉俪隐居在这仙境之中。故而,现代人的足迹遍布了“山”“桥”,经历了“雨夜”“寒风”,坚持心中的追求,探索爱情的真谛。接下来,大量的环境成分衬托着梁祝的爱情故事,“草桥”“三年寒冬”“十八里路”交代了梁祝的相遇、相知、相爱的经历。“凄美中”“深闺”“花轿里”“生前”“身后”讲述了梁祝爱情遇到了阻碍时的环境变化。“凄美”一词注定了这段爱情的悲剧结局,地点“深闺”和“花轿”的鲜明对比,分别表达出祝英台在深闺中的期待、欣喜以及在“花轿里”的悲伤、绝望。这种大喜大悲导致了梁祝由“生前”的爱人变成了“身后”的蝴蝶,缠绵悱恻,一生相随,再一次用对比的方式凸显了梁祝的悲情故事和现代人的遗憾和无奈。
此外,心理过程有5例,“想象”“心事无人懂”“心在绣着谁”“永不悔”“任朝代更迭”很好的诠释了梁祝二人对爱情的忠贞。现代人在“想象”九妹心事重重,面带桃花的那种羞涩和急切,手在绣着花,可心却想着情郎,表面上“心在绣着谁”中的“绣”像是物质过程,但细细品味,此“绣”非彼“绣”,每一针都镌刻于心的是情郎梁山伯。“永不悔”“任朝代更迭”是借助词作者抒发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宣言:爱情永不悔,代代情綿长。
此外,本部分还有2个关系过程:“有泪”“心已碎”。关系过程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此时,表现的是祝英台被逼嫁与他人时的状态,脸上挂着泪珠,内心绝望之至。正是这两个关系过程,准确地描述了祝英台的决绝。花轿上有泪,却没有通过语言来叙述落泪的原因,因为现代人对故事了然于胸,多一句语言都是多余无用的,同时,给听者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留下了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第二部分:
红尘过往(物质过程23)墨迹尚未干(关系过程3)/我重温古老的月光(物质过程24)/古街老巷 高耸马头墙 遮掩了谁的伤(物质过程25)/书院(环境成分16)苦读(物质过程26)过眼(物质过程27)匆匆(环境成分17)/楼台(环境成分18)相会(物质过程28)/诉情衷(言语过程1)/青石板路(环境成分19)脚步沉重(关系过程4)/英台叹良缘无力东风(行为过程1)//
故事蜿蜒一条河(物质过程29)月光下清澈(关系过程5)/故事蜿蜒一条河(物质过程30)/我们听说了(心理过程6)/飞过的丹顶鹤(物质过程31)/忠贞的颜色(物质过程32)/故事蜿蜒一条河(物质过程32)我们都感动着(心理过程7)
第二部分描绘了一幅千年前梁祝生活的画面图,让人们感叹梁祝二人从相识、相知、相爱到最后不能相守的凄美一生,也为其故事能流芳百世而感动。
这部分中,物质过程大多以人物为动作者,“我”重温着这段故事,因为它跨越了千百年,依然能让人们为之感染,哀其所哀,思其所思。“红尘过往”“过眼匆匆”感叹着时间的流逝,“苦读”“相会”描绘着梁祝的爱情经历,“遮掩谁的伤”感慨纵使高墙深巷也阻挡不了内心的伤痛,“我”对祝英台的悲伤赋予了极大的同情。值得一提的是,词作者提到了“飞过的丹顶鹤”,将梁祝比喻成对爱情忠贞的大鸟,赞誉之词溢于言表。
环境成分通过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的描写,把听者带入了歌词的世界中,仿佛身临其境,体会梁祝那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此段的环境成分“书院”“楼台”“青石板路”均是地点名词,通过地点方位的变换传达梁祝的感情世界。“书院”是“苦读”之处,“楼台”是“相会”之所,这一苦一甜,虽苦尤甜。
关系过程共有3例,其中“墨迹尚未干”这一关系过程描述了岁月消逝如瞬间之事,不禁引发人们的感慨。这“月光下清澈”与物质过程的“我重温古老的月光”相呼应。“古老的月光下”是梁祝的爱情故事,而“清澈的月光下”是听到的现代的“飞过的丹顶鹤”的故事,梁祝与丹顶鹤相得益彰。“脚步沉重”表达了十八里相送的依依不舍。
行为过程只有1例—“英台叹良缘无力东风”。一个“叹”字凸显了她与梁山伯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无奈之情,也是身为现代人的词作者的感叹和惋惜。
唯一的一个言语过程“诉情衷”采用直接的语言表述方式传达梁祝的男欢女爱。其实,歌曲本身就是一个言语过程,词作者在歌词中赋予了内心的感想和经历,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
本段的心理过程较少,只有“听说”和“感动”。“听说”不再赘述;“感动”是对忠贞的梁祝和丹顶鹤的感动,正是这份感动才促使歌词中的现代人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去见证梁祝的爱情,进而也诠释了带给现代人的这份感动。
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整首歌词中,物质过程和环境成分最为凸显,在数量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前景化,在内容上非常完整地讲述了现代人探寻梁祝故事的经过以及梁祝故事的前因后果这两条主线,而环境成分的衬托对两条主线的展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关系过程和言语过程在数量上明显不及物质过程和环境成分,但在加深歌词语篇的情感、意境方面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三、结束语
本文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理论对歌曲《幻蝶》进行了理解分析,以千年后的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理解梁祝的凄美爱情故事,为爱化蝶双飞,跨越时空、似真似幻,将浪漫、诗意与美好展现在我们面前。《幻蝶》歌词中大量的物质过程与环境成分交叉出现,把听者带入了歌曲的画面中,引起了听者的共鸣,对歌词语篇的形成与理解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此次分析证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理论能够非常直观地分析出文本的内在意义,具有强大的解释功能。
注释
①歌词来源于百度网. http://www.666ccc.com/lrc/17330/ 393622.html.
参考文献:
[1]纪燕.歌词《兰亭序》的及物性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633.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2.
[5]王寅.也析《青花瓷》——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03.
[6]闫龙珠.从及物性过程理论角度分析《菊花台》歌词[J].英语广场,2015(1):63.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