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节考》主题考

2017-10-17 07:38宋婷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9期
关键词:共同体传承冲突

宋婷

摘要:《楢山节考》是日本作家深泽七郎于42岁完成的处女作小说。小说的素材源自日本民间“弃老传说”,主要讲述的是,在一个贫困而又封闭的村落里始终保留着“弃老”的旧俗,即老人到了70岁后,由子女将其背到楢山,让年迈的老人一个人在那里等待死亡的故事。小说最早连载于1956年11月号的《中央公论》,并获得了第一届中央公论新人奖。翌年,小说单行本由中央公论社出版发行。《楢山节考》的问世,引发了日本文坛的轰动,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并受到了文坛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有关小说《楢山节考》主题的研究,早在作品问世之初就已经开始。从先行研究成果来看,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作品中的“弃老”习俗、日本传统文化、人物形象分析以及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生死观”等方面。本论文将结合文本解读,从村落共同体中的“传承”与“冲突”两方面出发,以全新的视角考察《楢山节考》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楢山节考》; 深泽七郎; 共同体; 传承; 冲突

《楢山节考》是日本作家深泽七郎于42岁完成的处女作小说。小说的素材源自日本民间“弃老传说”,主要讲述的是,在一个贫困而又封闭的村落里始终保留着“弃老”的旧俗,即老人到了70岁后,由子女将其背到楢山,让年迈的老人一个人在那里等待死亡的故事。小说最早连载于1956年11月号的《中央公论》,并获得了第一届中央公论新人奖。翌年,小说单行本由中央公论社出版发行①。《楢山节考》的问世,引发了日本文坛的轰动,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并受到了文坛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有关小说《楢山节考》主题的研究,早在作品问世之初就已经开始。从先行研究成果来看,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作品中的“弃老”习俗、日本传统文化、人物形象分析以及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生死观”等方面。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文本解读,从村落共同体中的“传承”与“冲突”两方面出发,以全新的视角考察《楢山节考》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一、密闭的村落共同体

小说《楢山节考》的开篇即写道:“群山相连,走到哪兒都是山。这个位于信州群山之间的村庄——对面村②的尽头就是阿玲婆的家。”③关于故事发生的地域和时代,这是作者在全篇中所做出的唯一交代。关于这一设定,笔者认为是作者深泽七郎的精心设计。就是在这样一个时间不明,且与外隔绝的、封闭的村落共同体中发生了阿玲婆及其家人的故事。

69岁的阿玲婆和儿子辰平、四个孙子④一同生活,儿媳去年去山中拾栗途中不幸遇难,阿玲婆一方面急于为儿子寻找再婚的对象。另一方面,她还为自己年近七旬但牙齿却很结实的事苦恼不已。在阿玲婆的村子里,所有老人到了70岁,都要被家人丢到楢山,以缩减家中人口,节省粮食。马上到了“上山”的年纪,牙齿却很结实,是要遭到全村人笑话的。正如文中所述:“儿子辰平的牙齿已经掉了几颗,但阿玲婆的牙齿还一颗不少,整整齐齐,一看就知道在吃东西上不甘落后。牙齿完整无缺,这在外人看来就意味着什么都能吃,在这个粮食匮乏的村落里这是件让人耻辱的事情。”⑤,故事由此在这个密闭的村落共同体中逐步展开。

二、村落共同体中的“传承”

在上述封闭的村落里,延续着由祖辈传承下来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规定。例如,“弃老”习俗。在“阿玲婆”生活的村落里,70岁的老人都要依照“弃老”习俗被他们的后代背到楢山,在那里独自等待死亡。以这种非人道的方式结束老人的生命,结合《楢山节考》的故事背景考虑,是有一定缘由的。因为他们所生存的村落极度贫穷,为了把有限的食物留给子孙,老人必须献出自己的生命,以优先共同体中子孙后代的生存。

除了“弃老”的习俗,村落共同体中还保留着对于偷盗别人食物者的严格惩罚。如上所述,在这个封闭的村落里,食物是生命存续的最重要的保障。因此,类似偷盗他人食物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自然被视为“死刑”。“盗取食物者在村子里被视为十恶不赦之人。将受到‘向楢山谢罪的重惩。盗窃之人家中所有食物都将被其他村民抢走,并平均分配到各家。”⑥家中所有食物都被“没收”,也就意味着全家人都失去了维持生命的口粮,这无疑等同于死刑。正如阿玲婆所说:“雨屋家的成员从今晚开始就会一个一个减少下去”⑦。

另外,村落里还传承下来一些节日的习俗以及各种民谣。“楢山节”是全村最重要的节日,乃至“说到节日大家就会想到‘楢山节”⑧。而“楢山节”的庆祝方式自然也与食物有关。“每年的这个节日,不但会做山里初秋季节的产物、山栗、山葡萄、米櫧、榧子树的果实还有蘑菇等食物,还会烧上最为宝贵的白米,酿上浊米酒,半夜一起享用丰盛的饭菜。白米在这里被称作“白萩”,因为在这个贫困的村落里,白米收成极少。因为山地多、平地少的缘故,大家平时多是吃小米、稗子和玉米等食物,至于白米,只有楢山节或是家中有重病人时才会吃上一回。”⑨白米,既是村落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村落里最重要的节日的象征。

此外,小说中还多次出现了村民们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齐唱歌谣或是个人哼唱歌谣的场景。歌谣这一形式本身就是村落里延承下来的一种习俗,而从歌谣的内容上来看,也都与全村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和村落里沿袭下来的各种习俗相关。

三、村落共同体中的“冲突”

如上所述,村落作为一个密闭的共同体,留下了诸多时间纵轴上的传承。同时,另一方面,村落共同体中的内部冲突也在作品中逐渐浮出水面。

还是以“弃老”习俗为例,文中有这样一段对“上山弃老”习俗的解释。“在这个村子里,上山一词有两个截然相反的意思。发音和音调都完全相同,但每个人都能清楚地辨识出是哪个含义的上山。因工作而登山砍柴、烧炭这个被称之为上山,同样,去楢山也叫做上山。”⑩同样是上山,却包含着“求生”与“等死”两个截然不同的含义。有关生命的两极——生与死的问题,在阿玲婆生活的村落里,必须用老者的死来换取子孙的生,以此来延续村落的繁衍。

面对这一旧俗,即将面临死亡的老者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有人服从甚至主动提出要上山,阿玲婆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与此相反,也有像阿又伯一样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抗拒上山的人。在作品中,二者自始至终都被刻画为对立的存在。阿玲婆紧衣缩食,早早做好了上山的准备;阿又伯则因为自己要被送去楢山而感到万分恐惧并经常以泪洗面。二人最终还是在同一天被各自的儿子背去了楢山。endprint

在上山的途中,迎接阿玲婆的是洁白的雪花,儿子将其送上山后,还是不舍的再次返回原处,与母亲告别。而阿又伯则是在半路就被儿子强行推下悬崖,黑色的乌鸦成群的飞来,飞向阿又伯的尸体。白与黑,雪与乌鸦,色彩和意象上的对立结构,再次凸显了村落共同体中存在的各种冲突。

四、结语

《楢山节考》讲述的就是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落后的村落里,旧习的延续和其内部产生的各种冲突与碰撞。生活在密闭共同体中的村民,祖祖辈辈以不违背共同体的规则和意志为生存的前提。即便是最宝贵的生命,也必须按照封建旧习,到了一定年龄后不得不被送去楢山,在那里等待死亡。然而,人的身体在70岁时,很可能还很健康。即便如此,仍没有人能违背“弃老”习俗。例如,阿玲婆有一口结实的牙齿。自年轻时,她的牙齿就能咬动坚硬的东西,上了年纪之后更是一颗牙齿都没有掉。自然生长而又健康结实的牙齿本应是自豪之事,然而在他人看来这是令人鄙视的事情,阿玲婆自己也觉得在其他人面前抬不起头。这显然是在诠释身体的“向生”与习俗的“向死”的对抗。

面对70岁后不得不“上山”的命运,阿玲婆十分从容。然而,阿又伯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前者选择尊重旧俗,后者则是尊重内心的求生欲望。村落中的封建习俗要求共同体下的整齐划一,不容出现打破共同体规则的个例。但是,人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渴望就如同阿玲婆的牙齿一样是无法抑制的自然产物。在违背人性的规则之下,必定会产生诸多冲突。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与“冲突”之下,《楢山节考》以个人意志服从共同体规则的方式结束了全篇。

综上所述,在密闭的共同体中,传统的延续与内部的矛盾,以及矛盾冲突下每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构成了小说《楢山节考》独特的艺术魅力。故事发生的时代看似与现代生活相隔甚远,但共同体之下各种规则制度的制约和每个人对自由和生命的渴求,二者构成的“传承”与“冲突”的矛盾性在现代社会依旧存在,而且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主题。

注释:

①福沢七郎.楢山節考[M].東京:中央公論社,1957.

②根据文中的解释,因为所有的村庄都没有名字,所以都互相称之为“对面村”。

③福沢七郎.楢山節考[M].福沢七郎集第一巻小説1.東京:筑摩書房,1997:153.

④小说中,辰平育有三男一女。

⑤福沢七郎.楢山節考[M].福沢七郎集第一巻小説1.東京:筑摩書房,1997:153.

⑥福沢七郎.楢山節考[M].福沢七郎集第一巻小説1.東京:筑摩書房,1997:173.

⑦福沢七郎.楢山節考[M].福沢七郎集第一巻小説1.東京:筑摩書房,1997:178.

⑧福沢七郎.楢山節考[M].福沢七郎集第一巻小説1.東京:筑摩書房,1997:151.

⑨福沢七郎.楢山節考[M].福沢七郎集第一巻小説1.東京:筑摩書房,1997:151.

⑩福沢七郎.楢山節考[M].福沢七郎集第一巻小説1.東京:筑摩書房,1997:152.

参考文献:

[1]福沢七郎.楢山節考[M].福沢七郎集第一巻小説1.東京:筑摩書房,1997:147-197.

[2]黄虎清.《楢山节考》村落共同体中的伦理悖论[J].农业考古,2011(06):326-328.

[3]李贵鑫.试论日本孝养观的历史演变——以《楢山节考》为视角[J].学术交流,2011(09):55-58.

[4]Hare Joanna.楢山節考:その永遠の魅力The Timeless Appeal of Narayama Bushi-ko [A].見:高知大学人文学部国際社会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学科.国際社会文化研究[C].高知:高知大学人文学部国際社会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学科,2013:115-127.

[5]柳田国男.日本の伝説[M].東京:新潮文庫,2012.

[6]佐々木陽子.「棄老研究」の系譜(Ⅱ):文学的アプローチ[A].见:鹿児島国際大学副社会学部.福祉社会学部論集[C].鹿児島:鹿児島国際大学副社会学部,2016:13-26.endprint

猜你喜欢
共同体传承冲突
爱的共同体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冲突管理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