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猪八戒形象的意蕴

2017-10-17 07:31郑巧玉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9期
关键词:猪八戒

郑巧玉

摘要:《西游记》中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意蕴是丰富的,它折射了中华民族普通老百姓民族文化心理。本文深入地分析猪八戒的形象意蕴,及其这个人物所反映的时代性格特征和民族文化心理。

关键词:猪八戒;人物形象意蕴;民族文化心理

在《西游记》中,如果说孙悟空是具有超常才能与崇高人格的大英雄,那么,猪八戒则是追求饮食男女等世俗之乐的普通民众的代表。尽管他拥有神的身份,他的性格特征却是中华民族普通老百姓所具有的普遍性格特征。他的现实欲求也是芸芸众生所追求的。这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意蕴同样是丰富的,它同样折射了中华民族民族文化心理。

客观分析,猪八戒受到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影响较少。他既不象他的师父唐僧那样念念不忘唐皇之恩,一心求取真经以“祈保我王江山永固”,也不象他的师兄孙悟空那样永往直前、行侠仗义、追求自由与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与佛、道教能扯上关系的最明显是他的名字,“在《西游记》中,猪八戒的代称有‘木母、‘木龙或‘木等,这些词汇都是道教炼丹术语。由此来看,天篷元帅变猪的文化渊源更应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和道教的炼丹术有关”。“‘八戒含义远比食物禁忌要复杂得多,是佛教和道教共有的戒律,是两教信徒应遵循的基本的修行途径。唐僧为其徒弟取名‘八戒,寄托了希望弟子做一个好和尚的愿望”。至于精神实质方面,属于上层社会的儒、释、道三家在他身上体现得并不明显,相反,中华民族普通民众民族性格在他身上却有深厚的积淀。这种积淀与明代个性解放思潮相结合,便诞生出这样一个有众多缺点,同时也有不少优点,可憎又可爱的猪八戒形象。

绪论所述,明代中后期社会兴起一股张扬个性和肯定人欲的个性解放思潮,“王门后学特别是泰州学派和李贽对程朱理学的核心价值展开全面反思、冲击与批判,从总体趋势上看,就是要将理学核心价值的秩序颠倒过来,使与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人的身体、人的生命、人的物质要求、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形而下范畴序列上升为主导地位,可以说是理学价值的颠倒,也就是解构”,罗钦顺大胆提出人欲并不是恶,因此不可灭,从天人关系方面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也就是承认人们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合理性,承认人民生存发展的权利;王廷相宣称“生之谓性”,承认情欲的合理性,肯定饮食男女,人所同欲,批判了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吴廷翰主张理欲的统一思想,认为人欲即是天理,饮食男女即是人伦物理。还有王艮、李贽等,也都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世俗爱好的个人情欲的满足,极力宣扬“情”的解放,肯定“好货”、“好色”。这股个性解放思潮具有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强烈冲击着那个时代人的心理,身为文学家的吴承恩不可能不受它的巨大影响,便结合传统的民族性格特征,塑造出猪八戒这个形象来。

一、猪八戒的食欲

贪吃贪睡是猪八戒的一大特征,也是他的一大缺点。高太公说他“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彀”(第十八回)。第九十六回“寇员外喜待高僧”那场戏,在迎宾宴上,“你看那上汤的上汤,添饭的添饭。一往一来,真如流星赶月。这猪八戒一口一碗,就是风卷残云”,吃送行席时,“八戒慌了,拿过添饭来,一口一碗,又丢彀有五六碗,把那馒头、卷儿,饼子、烧果、没好没歹的,满满笼了两袖,才跟师父起身”。而且很能睡,取经路上让他去化斋,就随便择个地方倒头便睡。这种对吃、睡的嗜好正是中华民族普通老百姓的正常需求,是他们基本的生活需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以食为天”的朴素思想的体现,也是明代个性解放思潮所肯定的人欲思想在作品中的反映。

二、猪八戒的物欲

除食欲外,猪八戒还有物欲,即“财货心重”。夜宿乌鸡国,他听孙悟空说妖魔有件宝贝藏在御花园,就想和孙悟空去偷,提出降了妖魔,功劳归孙悟空,宝贝归他;路过金山,他潜入妖魔点化的院落去窃纳锦背心;观灯金平府,听孙悟空说摄走唐僧的象是犀牛精,就说:“若是犀牛,且拿住他,锯下角来,倒值好几两银子嘿!”。走到布金禅寺,听唐僧说当年舍卫城太子以黄金作砖块铺地请如来来说法,就想“摸他块砖儿送人”。化缘化到点银子积攒在一起,让银匠煎成一块,塞在左耳朵眼儿里藏着作私房钱。

这种对物的欲求正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品流通加快并导致商品交易的频繁发生,同时也促使货物囤积。其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物的囤积,所谓“居安思危”、“好天积下雨粮。”猪八戒对物的欲望是老百姓的普通欲望。所谓“衣食住行”,衣放在第一位,因为它可保暖蔽体,是人的正常生理需求。

三、猪八戒的色欲和家欲

猪八戒的色欲很强烈,用“色胆如天”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他原是天蓬元帅,只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欲去调戏嫦娥以致被贬下界。他下界后不知悔改,先与卵二姐,后与高翠兰成亲。取经路上一见美女就心头撞鹿,三番五次要与美女结婚。甚至快到西天了,仍色情未泯,想与嫦娥重相好。与这种色欲相伴随的是猪八戒的家欲。高老庄算是他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家。取经路上他魂牵梦绕他的妻儿高翠兰,动不动就想散伙回高老庄与妻子团聚。离开天竺国,听孙悟空说国王要为他们送行,他想的是“送行必定有千百两黄金白银,我们也好买些人事回去,到我那丈人家,也再会亲耍子儿去耶”。在高老庄他辛勤劳作,让高翠兰“穿的锦,戴的金,四时有花果享用,八节有蔬菜烹煎”,可以说是个很顾家的好丈夫。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很注重“传宗接代”,所以儒家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礼法,而情欲或色欲正是满足这种繁衍需要、种群存在的基础。家的观念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没有家就意味着没有根,“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大多数民众的理想。明代个性解放思潮肯定人欲,強烈要求满足人的生理欲望。在传统民族心理与时代个性解放思潮共同作用下,全新的猪八戒形象应运而生,他既受时代思想风气的催化,又是传统民族文化心理沉淀的产物。

综上所述,猪八戒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十分丰富。他既有普通老百姓的众多缺点,如好吃贪睡、贪财好色、搬弄是非、狡黠虚荣、自私狭隘,又有劳动人民的某些优秀品质,如率真诚恳、鲁莽憨直、朴实勤劳、情真顾家。他的思想中,小农意识很强烈,但同时又混和新兴市民与商人的思想意识。他是中国新兴市民、商人和农民的综合体。身份虽为神,却有明显的平民化倾向。他代表了芸芸众生的现实欲求,反映出社会风尚的变迁。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普通民众思想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普通民众的代表,反映普通民众正常的生理和生活需要。这个形象深层意蕴正是中华民族普通民众注重现实需要、家的观念深厚、踏实苦干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的显现。endprint

参考文献:

[1]王国良著.明清时期儒学核心价值的转换[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2]杨荣国主编.简明中国思想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

[3]宋克夫,韩晓著.心学与文学论稿—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文学概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胡德平著.三教合流的香山世界[M].北京:文化藝术出版社,1985.

[7]吴承恩著.西游记(共三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8]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9]傅衣凌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七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0]傅衣凌著.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1]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2]胡如雷著.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13]曹德本著.宋元明清政治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论文类:

[1]宋珂君.《西游记》中的芸芸众生及其佛教文化渊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廖向东.士大夫文化精神的指归—《西游记》“三教合一”新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3]兰拉成.《西游记》“三教合一”思想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4]陈娟.孙悟空与猪八戒:狂与欲[J].高等函授学报(哲社版),2001(5).

[5]兰拉成.猪八戒命名的宗教意蕴考释[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

[6]张锦池.阿Q的远祖—猪八戒形象漫论[J].北方论丛,1995(6).

[7]李桂奎.论《西游记》取经队伍的哲理构成与角色意蕴[J].学术交流,2003(12).

[8]俞晓红.食色:明代小说性格描绘的人性深度一说[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9]刘廷乾.《西游记》“以人为本”的主题新探[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4).

[10]吴新化.论《西游记》神佛故事中的儒家伦常意识[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3).

[11]王新建.《西游记》主旨探微[J].学术交流,2003(7).

[12]田同旭.《西游记》是部情理小说——〈西游记〉主题新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2).

[13]王志尧,仝海天.论《西游记》的主旨[J].南都学坛(哲社版),1995(2).endprint

猜你喜欢
猪八戒
猪八戒的饭店
以案释法
猪八戒问路
猪八戒开超市
猪八戒失眠
猪八戒减肥记
猪八戒减肥记
猪八戒新传(7)
猪八戒还乡
猪八戒吃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