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习,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意义,并借此科学地组织起有效的预习,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预习;小学生;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260-01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教师上课要备课,学生上课就要备学,备学就是我们常说的预习。但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许多学生、家长甚至部分教师都认为预习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难度太大,又加上小学生自己预习时所收获的效果不佳,因此他们对小学阶段的预习就没有足够的重视。对此我认为此举并不可取。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具备了自我學习、自我阅读的能力。因此,通过预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书籍、筛选信息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运用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小学语文作为学生的基础学科,更应重视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导向性。这一导向性的根本转变,就是要强调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而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则是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因此,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以学生的未来发展性为出发点,积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究其来说我认为预习重要性有以下三点:
一、预习能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听课水平
目前小学阶段每节课的课堂时间为40分钟,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年龄特点,加之该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因此真正留给教师讲授的时间大约为30分钟左右。而在30分钟的有效教学时间内一篇长的语文课文,学生读一遍所花费的时间都大约在10分钟左右,如此看来,删删减减之后,留给教师的教学时间就更加少了,而要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来说就很难,因此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草草了事想必就不奇怪了。但是长期以往,课堂效率必定低下,而课堂上学的不好,课下布置再多的作业也不会有好的效果,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如果我们把预习重视起来,在上课之前,学生通过预习,初识生字、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等,把最基础的问题解决掉,学生自我解决的问题就不会耽误课堂中的宝贵时间,从而让老师有了更多讲授新知、拓展练习的机会。一般说来,学生在预习时不可能对新知识全都理解,总会留下一些问题不能解决,等着上课的时候老师来解决。在对自身情况有所把握以后,学生在上课时会带有更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对于不懂的知识他会更加认真听讲,注意力也会比平时要集中得多,听课的效果也会更好。就拿一年级的《古诗二首》为例,一般一年级学生对古诗的理解都比较困难,如果课前不预习,一节课下来根本掌握不好知识要点。所以,我在课前提出了预习的要求,并明确指出让学生们结合课文插图进行预习。班上很多同学都在课前预习了一下,在上课时,他们就很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解,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很快地做出反应。这样一节课下来,预习过的同学就很容易掌握了两首古诗的大意,而没预习过的同学就会半懂不懂,迷迷糊糊。所以我觉得预习可以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而实际上,预习应该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也就是说,预习的主要任务是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换言之,预习就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地掌握知识。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新课文,因此学生遇到许多“拦路虎”也很正常。于是,很多学生在遇到不懂的字、词时就需要查阅字典或参考书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有时还需要写笔记、提纲或记录不懂的问题,以便来学校问老师,这种学习方法看似繁琐、低效,但如果能长期坚持,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自学能力。同时,学生在预习中独立克服遇到的学习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学生依赖教师的坏习惯,督促其自我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独立自主的好习惯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有所助益,对其建立自信心、勇于探索等方面也有所帮助。因此,我认为预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其受益终身。
三、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我们知道,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求知欲较旺盛,他们在预习过程中必须边读书边思考,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为了完成预习任务,势必会进行知识的探索。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加以启发与引导,学生们将会投入到更广阔的课外阅读中去,这将会大大地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例如在学习课文《端午粽》之前,我将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作为一个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在此项作业中,学生不但能习得一些习俗知识,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感情了解,且会对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产生一定的探索趣味,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长此以往,学生们的课外知识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大量的课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能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认为加强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总之,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学的实效性,更能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这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对于教学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会继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争取有更多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
[1]张兴文《寻找“教”与“学”的契合点——浅析小学语文预习后课堂的教学策略》《教学与管理》,2014(20):41-43.
[2]刘海燕《浅议小学语文预习指导》《社会科学》,2015(8).
[3]刘静敏《浅谈小学语文预习指导方法的重要性》《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1).
作者简介:黎伟辉,男,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惠州市合生实验学校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