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梅
【摘要】学习方法是靠教师指导出来的,学习能力也是靠教师培养出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靠教师激发起来的。因此教师只有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启发各类学生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87-01
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身心及外在环境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对学习形成了不完全相同的态度,这就需要老师在个性中抓共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由思想的时间。
一、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探索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令人惊喜的成绩,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我常对学生说:要勇于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能提出不同一般的独到见解。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以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2.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3.巧妙地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不管是在教学新知识还是在巩固旧知识的过程中,都要利用设置疑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学生在思考、尝试解答教师所设的疑问的时候,就会潜移默化地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消化,争取能够在思考、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引导自主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自主感悟、比较、体验,教师只是“向导”、“路标”,只起“引路”、“架桥”的作用,只为学生在自学、讨论、答疑中当“顾问”和“参谋”,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拓展。
四、加强动手操作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1.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儿童心理学表明:动手实践、操作参与符合儿童好动的年龄特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当学生动手训练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
2.注重信息交流,培养合作意识。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也能让学习较差的同学得到帮助。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变“静态的集体背景”为“动态的集体力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等因素,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有计划地向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指导各小组自主学习。
五、体现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
1.要面向全体学生。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尤其是小学数学,首先要看到是否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最大可能的发展。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我们执教者要承认差异,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2.要关注学习过程。教师能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被作为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很重要的一个标准,但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有的放矢,我们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为社会培养新型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性的举措[J].开心素质教育,2015(7):58-58.
[2]吴碧波.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艺术及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5):65-66.
[3]金燕.低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5):340-340.
[4]杨慧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J].新课程(上),2015,10:62.
[5]吴三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速读旬刊,2015(1):90-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