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新媒体网络传播对高校形象的影响及高校应对策略研究

2017-10-17 21:38刘佳
现代交际 2016年21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新形势

刘佳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新媒体在提供便利的咨询信息的同时,逐渐成为传播技术的主流。其中,手机、电脑、数字电视、自媒体等方式,涉及的范围广泛。高校作为文化的汇集地,新媒体网络被广泛运用,作为一个高速便捷的信息传播平台,对其进行合理运用,对于学校知名度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学校形象,杜绝对学校发展不实不利的负面信息的传播,我们针对新媒体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的应对措施展开研究。

关键词:新形势 新媒体网络传播 高校形象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1-0167-01

我国大学教育现代化、系统化明显,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竞争进入了白热化的模式,各高校为了吸引人才。较为注重对自身形象的宣传与包装。品牌形象战略成为各个高校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在信息网络时代,各类新型媒体不胜枚举。在准备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也要对负面信息加以规避,以期获得较好的品牌效应,在高校吸引人才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一、新形势下新媒体网络的概念

媒体就是对信息进行传播的介质,它的含义较为广泛。新媒体这一概念是针对传统媒体而来,它出现的时间较晚,比较新颖。新媒体的形式多样,获取最新资讯的方法包括QQ、微信、网页,视频、语音以及各类APP。具体对新媒体进行定义时,国内外出现了歧义,所持的观点大不相同,迄今为止也没有规范化的标准。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流通和扩散高效快速,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满意度逐步提升,就眼下而言,我们能清晰预测到新媒体的发展潜力和未来趋势。较之于传统信息处理和传播的单一性。新形势下的新媒体在进行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更加快速、便捷,并且具有多样化的形式。

二、提高高校品牌效应与构建高校形象的必要性

现如今。高校的开办与普及呈现出区域化的模式。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全国的高等院校29845所,普通高校2553所,成人高校292所,高校间的竞争逐渐激烈。

为了适应越发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校的品牌效应,构建良好的高校形象成为高校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高校通过品牌与形象的构建,将本校的风采与特色加以展示,具有极高的价值与意义。一所大学优质与否主要体现在它的教学精神与外在形态。综合判断才能给出评价,其中,它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学校整体的建筑、地理地标、综合环境等,它的教学精神及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人文情怀、管理措施等方面,综合来看,这些都是高校开办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新媒体网络传播对高校形象的利弊及应对措施

(一)新形势下网络传播对高校的影响

与传统媒体如杂志、报刊等对比而言,新媒体的主要传播工具如手机、电脑都能通过一定的自媒体、网页以及APP对资讯信息进行快速的传播,较为快速便捷,形式不再局限于文字,而具有多样性,如视频、音频及图片等,信息较为全面细致,及时发放与传播,随时被大众接受。信息网络的整体传播状态为“一对多”。在高校的开办与运行中,对学校有利的资讯被快速传播出去,对于学校知名度及品牌效应的建设具有较高的价值。在“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下,信息的传播速度与范围都大幅度升级,形式更加多样,信息更加零散细致。同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它在对学校进行有效宣传、营造良好形象的同时,由于其传播本身具有匿名性和快捷性,往往也会给学校带来一些负面的信息和影响。

(二)新媒体网络传播形式下高校形象的维护

随着新媒体网络的传播,高校可以充分整合信息。对形象的建设与维护主要可以利用学校的官网、微博以及微信等平台,即时发布各类活动信息及资讯,让学校师生快速了解相关内容,这对高校的品牌建设及形象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对相关的数据进行了解发现。互联网在全国各地区的普及率已达到60.2%。中国网民总人口7.3亿。其中手机用户达到了6.8亿。相对2015年来说。提升到了92.8%。高校对互联网的利用率逐年增加,近年来针对高校的网络舆情频发,网络的匿名制使信息随意传播,非高校人士在不了解事实情况的基础上发表言论。就会给高校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由于网络传播的快捷性,这些信息会进一步传播,带来较大的社会影响。在应对这些危机时,高校中的相关工作人员要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将不实的负面信息扼杀在摇篮中,减小甚至避免对高校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高校的品牌形象与知名度效应得以提升。

四、结语

信息网络成为我国民众获得资讯来源的主要途径。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形势下,新媒体网络逐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所需要的重要工具。成为学习、工作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校中更是如此。高校在熟练运用各类新媒体技术的前提下,需要不断进行信息维护,在面临网络舆情时及时化解,从而构建起良好的高校形象。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新形势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的外企财务管理建议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