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诗如歌如画卷 文学创作轻骑兵

2017-10-17 11:43沈爱丽
当代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散文文章

沈爱丽

一、何为散文?

晋朝木华在《海赋》中曰:“若乃云锦散文於沙汭之际,绫罗被光於螺蚌之节。”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辞海》中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名家认为: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我国的散文史,经过了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 、清代散文等繁荣时期,形成了灿烂的古代散文宝库。

现代散文沟通古今、融汇中西,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又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散文之美,在于其形无拘无束、恣意幻象 、如诗如画。散文之魂,在于其字里行间的思维逻辑,于无声处凝聚起来的精气神。

二、怎样读散文

首先是读懂作者及其自我认知。

俗话说,文如其人。我们不追求也不可能认识所有散文家,但每个读者都会有他倾慕的作者,原因不外乎是那些打动自己的文字。许多人还在阅读中隐隐地“看到”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影子,找到自己的知己,其中狂放者以李杜自诩,孤独者以屈原李清照自居,抑郁者甚至会沿着三毛走过的路规划一条现实路程。

两个问题:你会读出怎样一个作家?一篇文章能照射出你现实心灵中多大的“阴影面积”?

因此,认知作者是感同身受的前提。读韩愈,你得对作者的身世际遇有个全貌的了解;读居里夫人,你要大致知晓她献身科学的历史环境和探索路上的艰辛;读巴金,更要从他的角度观察这个民族的苦难与辉煌。笔者在教学中同其他教师一起探讨过7年级下册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等。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可以追问一个问题: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究竟何在?也许有人会说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那种为民主献身的精神,那么对于今天实现中华民主伟大复兴形势下的同学来说呢?他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讲的是闻一多先生言与行的片段记录,因此是不是可以从儒家文化人物王阳明在贵州修炼所得“阳明心学”的视角出发,来寻找一下闻一多先生教给我們怎样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种坚守,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最终目的其实是让人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领下生活得更快乐,那么“知行合一”应该是人人都应去积极追求的。带着这样的理解,学生注意了一些细节,如做学问搞研究是“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要说。”做革命家是大声说“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做了,“像李先生那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这样一来,先生轮廓清晰的画像展现在学生眼前,脑海中不禁也对人生的意义和言与行进行了思考,这对学生“三观”的确立是有现实影响力的。

同样,我们也可以从“知行合一”这个角度来解读《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因为有言行的一致,才有巨人卓尔不凡的成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种重要智慧。

其次,既要关注文章记事记人记物,更要关注文中蕴藏的情感。

所谓“有感而发”,经典名篇之所以流传,就是寄托在文字之间的丰富情感。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小时候的时光如鸣蝉、蜈蚣、蟋蟀,美女蛇的故事等,一幅旧时光的画卷栩栩如生,然而所有的一切,无不寄托出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快乐的向往,无不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无奈、惆怅与不满。细读这样的文章,不由得让人心潮随之起浮。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通过对名桥特点的介绍,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热爱与自信,文章也呼唤了大国工匠精神。

第三,融入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个性。

如果看散文的分类,把散文归入这类那类,就会陷入脸谱化。郁达夫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散文写人写事与新闻作品、小说不同,其语言更加自由随意,风格也多种多样。看人看事,角度不同,反映出来的世界也不同。同样是写黄果树瀑布,有人笔下是奔放不羁,也有人看到了犹豫与无常。旅途不同、心境各异,写出的人和事就千差万别。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个“真”,就散文而言,就是文中的意蕴和气脉,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独特而深刻的情思。读散文须从整体入手,遵其路,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才能感受到文章的气质,获得审美的愉悦。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时,面对的是对时局混乱的忧虑和自己遭遇贬损的不堪,借助虚拟的世界抒发了自己追求人身自由、生活富足、远离纷扰的志向,因而文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刘禹锡的《陋室铭》《爱莲说》,则把古代知识分子不随波逐流、宁静清高的精神世界展示得淋漓尽致,让古今文人推崇备至,奉为座右铭。

阅读这样的名篇经典,咀嚼其意境,人生况味油然而生;揣摩其言语,入情入境;体会其中景象,又会收获难得的审美愉悦。

三、 如何写散文

散文写作反映现实生活、折射内心世界、记录正在发生又即将消失的历史,和其他任何学习实践一样,兴趣是第一位的,只有兴趣所在,才能坚持写好散文。因此,要致力于读好书、与实际结合、勤于积累素材和锤炼文字、持之以恒。

1.写散文要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在浩瀚的历史和文化长河中寻找灵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一定的积累与思考,要想出手成章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生涯,无论是艰险还是通途,都离不开书,正是这些书籍成就了这位文学魅力四射的人民领袖。钱钟书先生能够把图书馆里一整柜的书籍内容随口背出,足见其所下功夫。《汉书》《史记》《资治通鉴》等中华历史的光辉著作,是班固、司马迁、司马光等人吸取中华文化精华、超越自身苦难的结晶。

2.写散文要到大自然和阡陌市井中去体验社会和历史。梁衡说:“文学是以发现美为己任,我们既然可以到山水中去体验美感,体验雄伟与秀丽、险绝与舒展、激越与恬静,为什么不可以到人物的群山中去寻找体验呢?体验他们的创造与失败、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其所得辉煌之美、深邃之美、悲怆之美,又更在对山水的体验之上。”

杨绛的《老王》用的是白描手法,讲述了那个特殊年代虽世风不再,却不乏人间温情的一幕,让人久久回味。文章的吸引力就在于对世事的洞察,对社会底层人物的观察体验与思考。

3.写散文要有情感深度。苏童说:“以情感人是永远不过时的写作法则,要努力把你的情感融进文学中。不要掩饰你的情感,真诚的情感融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背影》跨越世纪、影响几代人,其魅力就在于朱自清先生把自己的观察与情感、体悟很好地结合起来,多次感动自己的场景才能感动他人,留给后人的亲情审美长盛不衰。

4.寫人记事要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写文章必得抓牢每篇的重点,没有重点,就不能成为文章。……假若本篇以人为中心,则人物的性格,举止容貌,我们必须描写得灵活生动,假如本篇是以事情为中心,我们就得老老实实,必须将这件事写得清清楚楚。”老舍的这段话,启发我们在散文写作中如果知道了重点,就懂得用哪一种特点的文字去支配。

气势宏大、豪逸奔放的韩愈,质朴流畅的柳宗元,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欧阳修,语言明畅的苏洵,恢弘大气、优美绝伦的苏轼,以策论见长的苏辙,峭直简洁、气势逼人的王安石,立论精策、纡徐曲折的曾巩,凭借各有特色、个性鲜明的创作,这唐宋八大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绝唱。

5.写散文不能逃离社会现实。郁达夫说:“现代的散文,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写到了风花雪月,也总是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抒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面对旧中国的黑暗,鲁迅先生发出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呐喊;新中国打出保家卫国的第一拳,魏巍告诉我们《谁是最可爱的人》;社会需要正能量,报纸及时刊出最美中国人;国家百废待兴时,穆青笔下的焦裕禄成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对假、丑、恶的鞭策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依然是写作命题中应有之意。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更加真实确切、接地气,散文的创作才无愧于自己和这个时代。

猜你喜欢
散文文章
遥想右北平(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老苏(散文节选)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文章英文摘要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文章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