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公开课上,法根老师笑问学生:“我的名字好听吗?”学生答:“真好听!”突然,我脑海里冒出来一句话:法根,名字好听,含义亦深,师法自然,落地生根。虽是一句调侃的话,无意中却道出了法根老师语文教学的秘诀。
师法自然,即以自然为师,效法自然,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中国先贤老子倡导自然之道,法国哲人卢梭主张自然主义教育。从教育的视角看,就是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不揠苗助长,不强求一律,不耽误时机,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直面儿童语言发展的生长状态,遵循学生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不生拉硬拽,不刻意雕琢,不故弄玄虚,不强行灌输,而是用心培植,细心疏导,以情润心,以爱暖心,助其自然成长。教师全情投入,静待花开,自然会开花结果。儿童学习语言,尤其是母语,并不都是教会的。每个儿童都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在真实的言语情景中,为着交流思想的需要,自会习得言语的能力。
正因为师法自然,法根老师的课,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把教室变成了“学堂”。课堂上只看见学生在读书,在思考,在言说,在练笔,这是一个交互式的相互倾听的课堂,是学生展示言语才情的课堂,是儿童认识、发展、心灵之花自然绽放的课堂。教师只在唤醒、激励、疏导上下功夫。或是拨正思维方向,或是穿针引线衔接过渡,或是提示重点,疏通思路,都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中共同完成的。
法根老师执教《半截蜡烛》一课,用三个板块组合,展开教学过程,板块不是课文内容的罗列,而是将运用语言和理解语言巧妙结合,具有流动性、变化性、发展性的特点。板块是整体语境中的板块,板块自身也是一个整体。三个板块逐层递进,相互联系,避免了常见的分析课文碎片化倾向。
板块一,通过描述词语,让学生练读6个词语,了解词语之间的联系,从而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整体的背景上,引导学生描述由这“半截蜡烛”想到了一个什么绝妙主意,这个主意妙在哪里。
板塊二,则是紧扣课文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学生在正反人物的矛盾冲突中用“复述”的方法“交替讲述”。复述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我国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学习方法。近年淡出了课堂,薛老师将此方法运用于有曲折情节的小说教学中,适用而有效。试想,如果学生能讲故事了,必然熟悉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讲故事讲得精彩,说明学生已能运用精彩的语言去描述跌宕起伏的紧张情节和难以预料的人物命运。其间,让学生学习文章交替叙事和重点描写,把了解文章表达的基本特点融入其中。
板块三,关注命运。是故事情节的合乎情理的发展,也是人物精神境界的升华。随着故事内容曲折起伏的铺排、展开、变化、发展,学生已把情感投射到故事人物命运中去,产生情的共鸣,心的共振。在这个板块中,教师依然没有忽视“表达方法”的学习,提出了“文章中哪些地方让你紧张得惊叫,是用的什么方法?”此时,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由于学生已进入故事情境,思维被激活,情绪调动起来了,学生全情投入,自然思路打开,多点开花。有的写空气的凝固,衬托情节的紧张;有的写烛光中的黑暗,烘托出烛光的摇曳,预示着人物命运多舛;有的写冰凉透心的寒风,说明当时社会的冷酷和心情的不安,等等。
三个板块由分到合,组成了文章的整体,这既是主要内容的整体,也是文章结构的整体,还是人物形象和人物命运的整体。文章中反面人物的凶残狡诈,正面人物的临危不惧,急中生智,两相对比后,英雄形象更鲜活了。
如前所述,法根老师师法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熟谙儿童学习语文的特点,因而,在教学中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随机应变,变中求新。他的课目中有人,心中有学生,接地气,讲实效,所以能“落地生根”,落在中华语文的沃土上,落在儿童的心田里,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杨再隋,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