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梦迪(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沈从文在《边城》中曾写下这样一个“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的不为外界所扰的湘西小城。而读此诗集中的桂东区诗歌,正使人不自觉地将广西桂东与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联想起来。且不说诗人们对桂东各地区山水景致风俗画般的描绘,更令诗人们着意的恐怕是寄寓在这片山水间的对桂东乃至整个广西的人文关怀。诗人们写广西桂东,恰如湘西之于沈从文,高邮之于汪曾祺那般,故乡纵然是一座边城般的存在,却也因此成为诗人灵魂上的寄所。因此,在这一还乡的过程中,诗人们总不自觉地进行着一种边城叙述,体现在诗歌的意向与主题上,则呈现出三种对位关系,即边城与都市、童年与成年、古代与现代。在这三种逻辑叙述下,诗人们为广西桂东搭建起一片不同于现代城市生活的独立空间,而其中呈现出的情感走向也各有不同。
在诗人们的诗歌叙述中,桂东俨然以一个非中心的边城而存在,相较于远处的现代都市及毗邻的遍地黄金的广东,广西多了几分乡气,因此环绕着仙气、道气。盘妙彬的诗最先给人以震撼,在他的笔下,梧州市的白云山与长洲大坝不仅是两处无声无息的景观,更蕴含着广西的精神气韵。诗人以地主做白云山的主人,亦俗亦雅,地主那悠闲度日、不理疾苦的人物形象却在现代的生活境遇中显出一种别致,他缺乏的现代性积极正将梧州的白云山与外部世界隔绝。相似的,在《长洲大坝》中,大坝同样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低处挣扎在冷暖温饱中的众生,是的,它不会懂,就像边城一样淳朴的广西也不会懂外界的喧嚣。如果说盘妙彬笔下的梧州景致自显示出一种桃源乡隐的仙风道骨,那么罗晓玲的《三镶街》则明显带有从都市回归乡土后的不适与摩擦。诗人显露出的是鲁迅归乡后那种无所适从的心情,她成为了那条不合时宜、随风而飘、无处扎根的彩带,被一种来自远古的坚韧力量所抗拒,映射了诗人们的一种普遍反思。尽管广西地区所秉承的岭南文化已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被汉文化同化,但诗人们在诗中所着力刻画的这个沉默不语、不谙世事的小城已与外界的大都市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历经过熙攘人声,再回到梦中常游的故乡,诗人们大多不自已地追忆起童年往昔,这是这座边城与其记忆交相辉映所在,而背后道出的多是游子的顾盼漂泊,以及成年后对曾经纯真的扼腕叹息。品一口六堡茶,诗人道起:“那时故乡未老/ 母亲尚在 /我还是个少年”(《六堡茶》)故乡的一景一物,都令诗人魂归。“五月骑楼/楼是故居门上的一把暗锁/月是童年的一把钥匙”(《月下骑楼》)那些在成年后被封存的记忆,因为受到了故乡景物的召唤,破蛹而出。受到故乡自然风光的洗礼,诗人们不仅追忆童年往昔,更在这一时空下放弃了进化论式的直线向前的生命进程,停滞在这里,对自我的生命处境进行着深刻思悟。尽管故乡与远方的都市相比,是显得太边缘了,却也因此而为诗人保留着之前存在过的希望,只有这故乡的山水才能唤起在生活中绝望爬行着的人们。所以,在《隐于小镇》这首诗中,诗人用颇具戏谑的口吻想象归隐于一个叫六靖的小镇,与所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决裂,回到古代,过陶渊明般的闲适生活,似乎这世界上没有微信、电话、互联网。而这种想象正合乎桂东,或者广西给人们的一种印象,远离世俗,虽滞后却也落得清净。在童年与成年两种身份的对位叙述中,广西桂东的边城意味更加浓厚。
正因为诗人们通常在成年——童年的叙述模式中追忆这片山水,使得诗中不得不具有了另一种对话性质,即穿插在古代与现代之间的生命诉说。诗人们凝望桂东山水,意识到自我的成长变化,却相对地,将桂东的山水建筑视为永恒不变的静物。《守望楼》中,风穿堂而过,鸟儿掠影浮光,世间万物在守望楼周身变幻,它却忘记了时间,停留在最开始的模样。还有那富川古城墙早已成为富川人的身份象征,伴随着他们的精神文明伫立在这里。如果说诗人在盛赞古城墙的永垂不朽,不如说诗人是在坚守属于富川人的文化气质。建筑物的静默与外部世界的变幻莫测构成对照,当一切都在日新月异时,诗人们用这些古建筑的经年不变告知我们,桂东在时间的长廊中走得缓慢。那么,在这种时间的回溯性叙述中,诗人更倾向于将思绪拉回到古代的文化想象中,而与现代性的线性叙述做出区分。现代经济的发展打破了这古代传说的模样,再不见“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浪漫场景,转而變成现代工具的大片收割,来自四面八方的收购与转卖。这也是广西这片土地的矛盾性所在,人们一面竭力保持原始的美丽,一面又无法抵抗现代化的衍变。
其实,无论是诗人们对广西边城属性的建构,还是在其中所引发的童年追忆,抑或是在质疑现代性的过程中的古代诉说,都来源于诗人们对广西这片土地的本能认知。他们所熟知的这片净土,承载了许多记忆,以及对一种文明的塑造。当他们再次回到故乡或回忆这里时,它就是那样一副默默无语却又生动活泼的边城模样,为他们的生命旅程敲响警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