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云
(集美区锦园小学,福建 厦门 361021)
借助课文阅读题 以学定教
——以《全神贯注》为例
王小云
(集美区锦园小学,福建 厦门 361021)
教师将课文作为阅读情境材料,编制体现阅读能力层级的阅读题,并借助阅读题进行引导,让学生独立作答,并在分析作答情况的基础上,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落实以学定教。
阅读题;教师方案;以学定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何引发学生自主钻研文本?如何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笔者认为教师如将课文作为阅读情境材料编制体现阅读能力层级的阅读题,就能借助阅读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前独立钻研文本,写下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就能在统计分析学生作答的基础上,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真正落实以学定教。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课文阅读题,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钻研文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以《全神贯注》阅读题为例:
1.下列哪个词组看出罗丹对自己的作品感到不满意()
A皱着眉头 B眼睛闪着异样的光 C情绪更加激动 D痴痴地微笑
2.在茨威格看来罗丹的女像已经是杰作了,可罗丹却要修改。从这件事可看出罗丹( ):
A坚持不懈 B全神贯注 C一丝不苟 D斤斤计较
3.“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这句写罗丹( );“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这句写罗丹(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这几句写罗丹(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这句写罗丹()。
A终于将女像修改好了 B动手修改女像
C观察,思考如何修改 D想出修改方案
4.第二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罗丹修改女像的全神贯注?()
A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C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 D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5.第二段中“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这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 )
A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罗丹眼里只有女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B作者展开了合理的想象,让读者更容易明白罗丹忘我工作时的情景。
C作者展开了想象,让读者感受到罗丹的情绪很激动,无法全心工作。
D罗丹边和朋友交谈边工作,也能将女像修改好,看出罗丹技艺高超。
6.茨威格对什么事感到“莫名其妙”?()
A罗丹竟然对完美的塑像不满意 B罗丹竟不理睬自己走出工作室
C罗丹竟然喝醉酒,忘记了一切 D罗丹竟能雕刻仪态端庄的女像
7.“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A首尾呼应 B承上启下 C总领全文 D点明中心
8.你想把茨威格的话“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送给哪个同学?()
A小明很贪玩,常常玩到天黑才回家,没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B小东兴趣特别广泛,常觉得时间不够用,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苦恼。
C小红特别爱计较,常常和朋友闹别扭,朋友们不想和他玩,很苦恼。
D小李做作业的时候常常三心二意,一会儿玩铅笔,一会儿玩橡皮泥。
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2分)
10.第二段中作者这样写: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有人认为作者太多次写到“时间”,很啰嗦,可以把“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去掉。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3分)
教师借助这份课文阅读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学生在阅读题的带领下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探究课文的表达,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各个层级的阅读能力也得到训练:
题1、2、3、6、8、9,带领学生自主理解课文的内容。题1、2(第1段内容)、题3(第2段的层次和内容)、题6(第3段的内容),训练学生检索、理解能力;题8(第4段,文章主旨),训练学生运用能力;题9(全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题4、5、7、10,带领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的形式。题4(动作神态的描写)、题5(展开想象)、题7(结尾点题)、题10(时间推进),训练学生理解、评价、质疑创新能力。
一份有效度的课文阅读题,在引导学生自主学文的同时,也能考查出学生对内容和形式的掌握情况及阅读能力情况。教师通过分析学生作答的课文阅读题,便能较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掌握了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
如,从某班学生作答的《全神贯注》阅读题,可了解到如下信息:
从题1、3、6得分率(都在87%以上),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能自主读懂文本内容,少部分学生理解有偏差。
从题2、8得分率(低于80%)以及错误情况,了解到学生对“全神贯注”和“一丝不苟”的意思理解不透彻。
从题9得分率(低于70%),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待提高。
从题4、5、7得分率(均低于70%),了解到学生虽然通过阅读题的引导对文章的写法(通过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展开想象、时间推进来写出一个人全神贯注的情形)有一定的感知,但掌握不扎实:如,66.7%的学生将“展开想象”误认为“运用比喻”。
从题10得分率(85.2%)及学生的表述,了解到学生对时间推进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已有一定感知,该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较高,但质疑创新的意识较弱。
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祝新华说:“要善用具体的评估结果。”教师把课文阅读题中学生的答案和思维,把从课文阅读题中分析所得的数据等,与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能设计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一)解读评估数据,进行教学构思
大部分学生已经读懂的知识(文章每一段的内容,题1、3、6)不再讲解,在师生交流中帮助个别没读懂的学生理解,再从课后学生自主订正情况检查教学效果,如果仍有学生做错,教师再个别辅导。只有一部分学生理解的知识(“全神贯注”和“一丝不苟”的意思,题2、8;文章的写法题4、5、7),教师重点讲解。一部分学生薄弱的能力(概括能力,题9),重点训练。学生已有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评价时间推进,题10),教师归纳后在课堂教学时展示表扬,然后补充引导。
据此,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师生交流,重温课文内容;2.学习阅读写人文章的策略及概括写人文章的一个方法;3.练习想象画面朗读课文第二段,读出画面感(教学重点);4.模仿第二段的写法,写某人全神贯注的情形(教学难点)。
(二)融入评估数据,设计教学过程
将评估数据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把握年级特点,学习阅读策略
师: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全神贯注》,读课题。
联系你的生活,你见过谁全神贯注地做什么?
师:全神贯注是很专注的神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让我们全神贯注地读好课题。
师:我们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阅读学习中”的阶段,因此我们每阅读一篇文章,都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才能学得更多。我们要思考的是:这篇文章写什么?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时常只关注写什么,较少关注怎么写和为什么写,所以有必要教给学生这个阅读策略。】
2.抓住文体特点,学习概括方法
师:不同的文体,对于写什么,有不同的把握方法。今天学的是写人文章,阅读写人的文章,我们要先把握三个主要的问题:文章主要写谁?写了他的什么事?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师:大家已经阅读过这篇课文了,谁来回答:文章主要写谁?写了他的什么事?
师: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你就能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
师:对了,这就是概括写人记事文章的方法之一,讲清“谁干什么”。
师:课前阅读题第9题显示,我们班有许多同学要么不会概括,要么语言太啰嗦了。
师:(指名原先不会概括的同学)现在你会概括了吗?请你试试。
【设计意图:约30%的学生不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里教给学生“抓住人物和主要事件的概括方法”,再指名原先不会的学生来概括,检验教学效果,或再次指导。】
3.理解深刻涵义,学习拟题结尾
师:我们继续看下面一个问题,文章表现了罗丹什么特点?
师:哪个地方看出罗丹一丝不苟?
预设生:茨威格认为罗丹的女像已经是杰作了,可是罗丹仍要修改。一点小小的缺点都要修改,就是一丝不苟。
【设计意图:解答课文阅读题第2题,让学生知道一丝不苟的具体表现。】
师:看看课题,想想人物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以人物的特点为题。
师:以人物的特点为题,这是给文章起名字的一种方法,以后大家也可以尝试着这样拟题。
师:聚焦这个题目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全神贯注”这个主题,画下来。
师: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的哪个位置?
师:是的,在课文的结尾点明文章的主题,这种写法叫做——结尾点题。
【设计意图:解答课文阅读题第7题,初步学习结尾点题的写作方法。】
师:这句话是茨威格在看了罗丹一个下午的工作后,发出的感慨,我们一起读——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师:(出示阅读题第8题)这里有四个同学,看看他们所做的事,你想把这句名言送给哪个同学。为什么?(指名原先做错的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课文阅读题第8题看出约30%学生对茨威格的这句名言的理解还不透彻,因此设计三个环节:用自己的话谈理解,联系课后资料谈理解,最后在生活中运用。指名原先做错的学生回答,以检查教学效果,以决定是否进一步引导。】
4.探究写作秘密,练习读出画面
师:从课前的阅读题中,老师看到,我们班的一些同学对于文章的写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有许多同学,发现了第二段从动作和神态两方面写出了罗丹修改女像的全神贯注。(出示阅读题第4题的答案)现在我们继续深入学习第二段,请大家拿起笔,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罗丹的动作神态。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
(从阅读题第4题和第5题,可以预设到学生会将“说悄悄话”等想象的句子也划出。)
预设引导:
师:说悄悄话、跟人争吵、喝醉酒是罗丹的真实表现吗?
预设生:不是,那是作者想到的。
师:展开想象,作者展开想象写出了自己的感觉。
师:课前阅读时,有很多同学认为这些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这里来讨论一下,这些句子是比喻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是比喻句或不是比喻句的理由。)
师小结:这些句子不是比喻句,是作者看到罗丹的动作神态后展开的想象,让读者更容易明白罗丹全神贯注忘我工作的情景。
师: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描写,去想象吧。老师读动作神态,你们读想象部分。
师:刚才在读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了——你仿佛看到了——你仿佛看到了——(引导学生说出朗读时脑海里浮出的一个个细节的动作或神态)。
师:请你们自己读,边读,边想象罗丹就在你们面前修改女像。
师:谁来读出这一个一个的画面?
【设计意图:以上设计结合阅读题第4、5题,突破了写法的难点——动作神态描写和展开想象描写,并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画面感,为写出画面感铺路。】
师:刚才我们已经体会到动作神态描写和展开想象带来的画面感。我们班细心的同学还发现了写法上的第三个秘密:作者写出了时间的推进。
师:我们来看课前的这道阅读题第10题。多数同学认为“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不能去掉。大部分同学的理由是,它们更好地表现出罗丹的全神贯注;石可欣的理由是,它们更能体现罗丹工作时间长,表现罗丹的全神贯注;吴海鑫的理由是,它们更生动细致地表现罗丹的全神贯注;家祺的理由是,它们更好地衬托出“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方钦豪的理由是,它们写出了罗丹每秒都在思考。表扬你们会思考,会探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表述得条理很清晰。掌声送给你们自己。
师:除了同学们谈到的,这个时间的推进还有一个作用。跟着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出示图片)请看,这是罗丹修改女像的画面,他半蹲着身子,目不转睛地盯着女像,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师引读:
一刻钟过去了,罗丹仍然半蹲着身子,目不转睛地盯着女像——(生读)、
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还是——(生读)。
四十分钟过去了,罗丹依旧——(生读)。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
师:同学们,作者每写一次时间,都会让你想象到——(生:罗丹全神贯注的画面)。
师:这就是作者罗列时间推进,创造出来的画面感。要读出这个画面感,你在读这个时间的时候要慢一些,让听众也跟你一起要浮现出罗丹的身影。
指名朗读相关语句
师:让我们再次齐读第二自然段,把罗丹全神贯注的一个个画面展现出来。
【设计意图:以上设计结合阅读题第10题,突破了写法的难点——时间推进。把学生优秀的作答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继续探究的欲望。通过引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出画面感,也为写出画面感打下基础。】
5.回顾写作方法,模仿写出画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如何写出画面感吗?
预设生:抓住动作神态写具体,展开想象,可以加上时间的推进。
师:同学们,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谁全神贯注地做事?他有哪些动作神态?
师:请你模仿第二段,写出一个人全神贯注做事情的情形。
【设计意图:设计梯度仿写。先让学生说,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去细化每个画面,每个动作,引导学生去想象,或加上时间推进,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写作时,脑海当中也要浮现出一个个画面,一个个情景,再让学生动笔写。】
6.思考写作目的,总结课堂收获
师:学完这篇文章,你认为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师: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解决阅读一篇文章要思考的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写。让学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去思考,培养学生评价、质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成为一个会思考的读书人。】
借课文阅读题之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便能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这样的方案中可以看出:内容上的讲解变少了,形式上的探究变多了;字词句段的死记变少了,能力方法的训练变多了;低阶思维的提问变少了,高阶思维的提问变多了;教师的主观意愿变少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变多了。这样的以学定教,学生会更有收获。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祝新华.促进学习的阅读评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周一贯.课改命脉:让学生自主解读课文[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3(4).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