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红梅
【摘 要】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且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与之相对应的是国人创新意识的增强。新的时代环境对创造力的需求很大,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环,也应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關键词】小学美术 教学方法 创造力 开放式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7.067
美术属于艺术的范畴,并且具有人文性质,将美术纳入小学教学课程,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视。小学美术虽然是基础性教育,但是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美术基础知识,培养美术兴趣爱好,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夯实“地基”。小学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对于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独特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教师要重视小学美术课程,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时代需求和环境变化,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作出创新性改革,逐步改变课程单一化和综合性不强的弊病,改变过分强调美术知识、技艺的背诵和掌握的理念。
将美术教育课程纳入小学教育,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教师和教育专家们对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小学美术课堂变得越来越丰富,课程设计越来越有层次,有水平。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是部分滞后,或者说是隐性滞后,也就是说,在小学美术教育呈现总体进步的情况下,仍然有待改革的地方。例如,具体教学中对地方性因素考虑不够,缺乏对学生创造力进行培养,以及“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没有完全得到贯彻等等。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而创新就来自人的创造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保障。就个人而言,创造力是一个人的价值核心,有创造力的人在当今的时代才能具有竞争力,才能在人才济济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反之,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生存。
一、开放式课堂模式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开放式教学理论是西方的教学理论,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知识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相较于传统教育理念来说,该理论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弱化了老师的作用,当然,老师也不可能是旁观者,而是由原来的主导者转变为提供帮助的“帮手”,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回归教育的本旨,牵一发而动全身,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又引出了后来的情境教学理论,开放式课堂教学要求打破常规,变呆板枯燥的课堂为多样灵活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又具有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参与性,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处在一种情景化的空间,在互动中掌握知识,开发创造力。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没有成规,强调主体参与的特点,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的参与和探索,又是开启创造力的钥匙。例如人教版小学美术课本中的《儿歌变画》一课,这是与开放式课堂理论想适应的教学范例,只有儿歌或者歌词,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同样一首儿歌,每个人的画出来的画面却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创造力。
既然强调开放式课堂,那为什么又强调地方特色呢?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环境的人不同,文化也不同,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中国人,这种差异性在教学中也不应被忽视,这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应该基于地域和民族特色,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地方元素的融入,能够让学生更直观,更贴切地领会美术的魅力,熟悉的地方元素的亲近感更利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陌生化的元素理解起来可能都有难度,当然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例如,一个在北京出生长大的汉族孩子,是很难创造出符合福建客家族文化特点的美术作品的,即使他在电视上见过客家族的某些场景或物品,能够勉强完成作业,但本质上他的创造力是受到了限制的;相反,福建客家族聚居的地方,小学美术教育较多地融入民族和地方元素的话,学生更易于进入课堂语境,以民族元素为主的绘画作业更能让他们的想象力“展翅高飞”。小学美术教育是学生美育教育的初始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但技艺和见闻却很少,所以,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美术教育,应该更多的考虑地方特色,以更为贴切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二、积极课堂评价与教师角色转换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提供了可行性,学生在课堂上所受到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束缚大为减少,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都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这就需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堂评价标准,这里所指的评价标准并非针对老师,而是针对学生,是以学生和作品为中心的评价标准。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学生技艺的运用,基于创造力的小学美术教育应该更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冒险力、挑战力、好奇力、变通力以及独创力,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应该突出想象力、独创力的考察,而非只是技艺运用的娴熟与否。技艺运用的娴熟,可能只是模仿能力突出,而具有想象力和独创力的作品,是创造力的最好展示。小学教育阶段,不应该以成人化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这会把学生局限在条条框框里面,缺乏冒险精神和创造欲望。老师是课堂评价标准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新的教学方式和课堂评估标准要求教师角色实现从“仲裁者”到“观众”的转变,对学生的作品,不能一刀切的评价为“好”和“坏”,也不能过于专业化的分析技巧运用的优劣,而是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每件作品的优点,对其创造性的部分予以鼓励。当然,还要有适当的引导,在赞赏其优点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从而让学生朝着正确的学习方向进步。
三、结束语
小学美术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专业教育的一部分,那些众多的美术技巧不应该成为束缚孩子想象力的枷锁,对小学美术教育方式的探索,应该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上来,对于小学美术这一学科而言,其自身艺术性的特点又要求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没有创造力的学生是教学上的失败,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