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玲
日常文化活动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
◎孙晓玲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日常文化活动指的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广大群众的文化活动。本文探讨了日常文化活动的含义、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日常文化活动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 日常文化活动 价值观
(一)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1.文化的含义。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二字是分开来用的,“文”原指“纹理”,后又指“文章、文采”,引申为“道理、原理”。“化”即为“孕育、教化”之意。尽管有“文、化”连用的说法,但意义不出于“以文教化”之意。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则是一个外来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耕耘、耕作”,是人对自然界的开拓。文化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演进的过程。严格来说,社会是指共享文化中的人的交流,而文化则指这种交流的产物。因此,文化可定义为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2.文化的特征。一是文化具有习得性,即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们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自己民族或者群体的文化,以确保本民族或群体文化的承继,继而形成本民族独特的个性;另外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学习外来文化,并使外来文化不断与本民族与群体文化相融合。二是文化具有共享性。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在传播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构成文化的东西必然为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所共享。三是文化具有无形性。文化对于人们行为的引导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就如同商品的价值一样,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但却无处不在。四是文化具有发展性。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必然会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文化主体的需求。
(二)日常文化活动的含义与特征
1.日常文化活动的含义。日常文化活动是指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广大群众的文化活动,主要指的是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根据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在满足社会化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文化活动。
2.日常文化活动与非日常文化活动相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日常文化活动主体是非常广泛的。其与非日常文化活动主体相比,非日常文化生活的主体是在日常学习、分工的基础上,成为从事各项科学、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活动的主体,而无论何种社会角色的人,只要是真实存在的个体,无论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年龄等都可以成为日常文化活动的主体。因此,日常文化活动的主体带有广泛性的特征。二是日常文化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今天我们的生活中,不但节日多不胜数,日常文化活动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在城市,以河南开封为例,该市以群艺馆为依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的戏曲、舞蹈、模特、乐器活动,吸引了戏曲、舞蹈等爱好者积极参与,从2011年至今已连续四年举办了40多场群众文化活动,同时借助于群众大舞台文化活动和“欢乐周末”文化广场、“文化进社区”“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一样,成为开封群众文化活动的知名品牌,备受市民关注。同时,网络的普及、现代传媒的介入都给我们的日常文化活动拓展了渠道,使其呈现丰富性的特征。三是日常文化活动载体的多样性。在我国古代,多数家庭终日为温饱而忙碌奔波,有暇顾及娱乐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是上层富贵家庭。不过,普通人家尽管生活单调,压力大,但是同样需要放松休息,因此也有自己的休闲娱乐方式,只不过上层富贵家庭的日常文化活动是以琴棋书画为载体的高雅文化为主,而普通家庭的日常文化活动以与信仰礼仪相关的娱乐方式为主。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把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开展日常文化活动。大众传媒的介入,极大地拓展了群众日常文化活动的公共领域,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电子媒介,书籍、报纸和杂志等印刷媒介,城市的购物中心、街心公园、体育场馆、度假胜地等休闲娱乐场所的建立,社区文化、广场舞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开展,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总之,当前群众的日常文化活动载体呈现多样性态势,能充分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此外,还有日常文化活动的商业化属性。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日常文化消费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普遍需求,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为群众的日常文化活动的商品化创造了极佳的条件。与非日常文化活动有意淡化其商品性不同,日常文化活动从不隐讳自己的商业性特征。美国著名学者詹姆逊曾明确指出:“大众文化产品和消费本身——与全球化和新的信息技术同步——像晚期资本主义的其他生产领域一样具有深刻的经济意义,而且完全与当今普遍的商品体系连成一体。”四是日常文化活动的娱乐性特征。市场经济社会,日常文化活动具有明显的世俗消费倾向,因此与非日常文化活动相比,具有明显的形式娱乐化特性。娱乐是生命主体的一种主观性的生命体验,是一种自然的生理需求,日常文化活动承载的使命就是为群众提供消遣休闲和娱乐,使人们获得感官的刺激、轻松的满足和精神的慰籍。
毋庸置疑,社会主体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主体所具有的经济基础、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均会制约其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就一个时代而言,具有时代特点的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既会受到是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也会受到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各方面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而这其中,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更为密切。从某个层面来说,价值观就是文化,而文化对价值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文化对价值观的影响
1.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是一个社会自觉建构社会规范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生活在具体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基于对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的自发思考而得到提升的过程。不同时代人的价值观既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的熏染,体现了文化传承的影响,同时也是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折射。
2.当前的一些文化产品本身就蕴含着价值观。打开电视,一些公益性的广告诸如央视的“梦娃”广告系列——“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使人们在看电视休闲的时候就理解了价值观的内涵。一些好的文化产品,像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也折射着敬业、法治、爱国等向人们传递正能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一些电视台的“择偶类”相亲节目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婚恋观。
3.目前,文化产品的多元化使得其成为价值观塑造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重视以文化产品的方式,尤其是在日常文化活动中进行价值观的塑造。
日常文化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不仅包含了价值意蕴,而且在价值观的形成、传承、践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日常文化活动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
1.日常文化活动方式的选择体现人的不同的价值追求。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本质属性时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根本特征在于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人的根本属性,而文化的核心就在于价值的追求。人们的日常文化活动都是在一定价值观引导下进行的,无论是听音乐会、看演出,还是跳广场舞、打麻将、玩扑克等,无论是高雅的还是通俗的,所有的日常文化活动方式都没有脱离个体价值观的影响,只是不同的人价值观不同罢了。而且,日常文化活动自身也承载着价值,蕴含了价值。
2.日常文化活动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健康向上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丰富多彩的日常文化活动的开展,客观上增强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人们通过相互沟通了解以及相互影响,必然使交往的双方发生一定的影响和改变。尤其是日常文化活动中的主体通过语言沟通、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想沟通等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向对方施加影响,同时自己也在接受对方的影响,实现了人性情感交流和精神世界的构建,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健康向上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3.日常文化活动的丰富,不仅增加了人们的文化消费选择,在促进自身身心和谐的同时,也有利于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发生的变革,社会结构也随之作出了深刻调整,从而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在文化领域,突出表现为文化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文化多元化格局中,群众的日常文化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为依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有了更广泛的选择自由。与此同时,文化活动产品本身也蕴含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这些都会在人们进行日常文化活动消费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通过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和受众群体的日常文化活动将对人们形成了强大、持久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从而使内涵于其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人们进行日常文化活动消费过程进行传承和发展。众所周知,一种价值观念如果在日常文化产品中反复呈现,就有可能在人们思想、意识深处扎根,从而逐渐被人们认同和信奉。价值观在日常文化活动的渗透往往不为大众所察觉,但正因为其不自知,反而增加了公众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日常文化活动的丰富,在促进群众自身身心和谐的同时,也有利于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思政部)
责任编辑:司 斯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高校互联网舆情管理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LGW10161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