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平 杨才德
(1 七里河区中医院针灸科,甘肃 兰州 73005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甘肃 兰州 730020)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59)
杨氏3A+“腘五针”埋线针刀治疗腘肌损伤疗效观察※
王双平1杨才德2*
(1 七里河区中医院针灸科,甘肃 兰州 73005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甘肃 兰州 730020)
目的 观察杨氏3A+疗法 “腘五针”治疗腘肌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腘肌损伤或伴发腘肌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杨才德教授创始的杨氏3A+疗法 “腘五针”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针刺疗法+中频治疗仪治疗,2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记录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24例,显效5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临床治愈13例,显效3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78.5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杨氏3A+疗法 “腘五针”特色疗法治疗腘肌损伤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疗法+中频治疗仪治疗,值得在基层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腘肌损伤;腘五针;杨氏3A+疗法;埋线;针刀;痹证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Yang's 3A+therapy at"guowuzhen" and embedding thread acup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popliteus damage.Methods 62 patients with popliteus damag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of 34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of 28 cases.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Yang's 3A+therapy at"guowuzhen".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intermediate frequency therapy.The clinical effect after 1 course was observed.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24 cases were cured,5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3 cases were improved,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12%.In the control group,13 cases were cured,3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6 cases were improved,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8.57%.The total effective of two grou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The clinic effect of Yang's 3A+therapy at"guowuzhen" for popliteus damage 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intermediate frequency therapy.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reference and promotion.
Keywords:popliteus damage;guowuzhen;Yang's 3A+therapy;embedding thread;acupotomy;arthromyodynia
(上接第17期)
腘肌是膝关节后方一块重要的屈肌,腘肌位于腘窝底部,起点在股骨外侧髁的外侧面外侧缘,止点在胫骨后侧的胫骨内侧髁下,腘肌和前交叉韧带共同作用可防止股骨运动时向前移位,保护半月板不受挤压。该肌主要受胫神经支配。因为腘肌是屈小腿的肌群中体型最小、最短且力量最薄弱的一块肌肉,在膝关节的屈曲运动中又必不可少,所以最易损伤。在目前的临床实际中,各级医师对腘肌损伤的关注度确实较低,医学教材中没有独立的这个疾病,医学期刊上也刊登较少。因其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和/或小腿局部的疼痛。多被笼统地诊断为“膝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并有年轻化趋势[1]而缺乏针对性的治疗,延误病情。笔者运用导师杨才德教授创始的杨氏3A+疗法“腘五针”特色疗法治疗腘肌损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康复科的门诊和住院病例,共62例。将62例腘肌损伤或伴发腘肌损伤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34例,含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43~63岁,平均53.0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3年。其中对照组28例,含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38~66岁,平均52.0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1年。2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腘肌损伤的诊断标准[2]制定如下[3]:①急慢性损伤病史;②腘窝深部脓痛,膝关节屈伸不利,过伸膝关节时疼痛加重;③腘窝中央稍偏外方,有深压痛,有的可向腓肠肌放射,胫骨髁稍下多压痛;④膝关节X线片无异常或仅有轻度的退行性改变。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腘肌损伤的诊断标准;②年龄20~65岁,性别不限;③能按医生要求积极配合坚持完成疗程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病例;②合并有严重全身疾病:如糖尿病及心、脑、肾、肝等脏器疾病者,精神病患者;无法耐受治疗者;③处于妊娠及哺乳期的妇女;④不能主动配合治疗或不能完成治疗疗程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采用杨氏3A+疗法“腘五针”特色疗法治疗。
1.5.1.1 治疗方案 杨氏3A+套餐选择:腘五针之腘肌点。腘五针包括:1)腓内点(腓肠肌内侧头)。2) 腓外点(腓肠肌外侧头、跖肌)。3) 腘肌止点(腘肌点)。4)腓骨头点(比目鱼肌起点或者股二头肌止点、外侧副韧带)。5)鹅足点(匠薄膜腱、内侧副韧带)。
1.5.1.2 体位 俯卧位,全身放松,完全暴露膝关节及腘窝。
1.5.1.3 埋线针刀选择 针具采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杨才德教授发明的埋线针刀。针具:3.4 cm长7#埋线针刀。
1.5.1.4 定点与选穴 腘五针之腘肌点:腘肌止点 定点于胫骨内侧髁下的压痛点上,即为腘肌止点处。
1.5.1.5 操作技巧 腘肌止点:刃口线与肢体纵轴平行,针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缓慢匀速推进直达骨面。让埋线针刀自然浮起,沿腘肌的斜行走向纵切纵摆,针下有松动感后出针。术毕,针口用创可贴或无菌敷料覆盖,固定。每周1次,2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5.2 对照组 采用传统针刺治疗+中频治疗仪(本治疗所用的中频治疗仪为北京祥云佳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FX998-GA型)。
1.5.2.1 基本方 血海、梁丘、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委中、驷马三穴及阿是穴。
针刺方法:每穴常规消毒,进针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
1.5.2.2 中频治疗疗法 将同源的两片电极片置于膝关节髌骨部及腘窝部,选择处方7,调整治疗强度至患者耐受为止。每日1次,每次30 min。
以上传统针灸配合中频治疗疗法12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处理,计量资料用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痹症的疗效标准[3]。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自如活动,并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显效:行走、上下楼梯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劳累或受凉后易复发,但较治疗前症状减轻;好转:主要症状明显减轻,关节功能有明显的进步,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疼痛未见减轻,关节功能障碍未见改善。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治愈率76.47%,总有效率94.12%;而对照组分别为46.43%和78.57%。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杨氏3A+疗法“腘五针”特色疗法治疗腘肌损伤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刺+中频治疗仪治疗方法。
表1 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现代医学认为腘肌损伤的病因是由于腘肌肌腱供血不足引起,诱发因素为外伤或激烈运动、慢性劳损导致。而在中医学中,腘肌损伤属“痹症”范畴,病因为长期劳损或者感受风寒湿邪等侵犯腘肌,使局部气滞血瘀,筋脉失养。病机为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筋脉失养,不荣则痛。
腘肌为一扁三角形肌,形成腘窝底的下部,该肌以一强劲的肌腱起自股骨外侧面,肌纤维斜向内下方,经腓侧副韧带和外侧半月板之间达到胫骨上端的后面,至于胫骨胫骨内侧髁下的骨面,腘肌对小腿的作用是屈曲和内旋小腿,其重要作用是当肢体负重时作用于股骨,有固定大腿外旋的作用。其屈曲作用是在动作的早期先使股骨和外侧半月板外旋。当屈膝站起时,还可以防止有和半月板向前滑或脱位。该肌对膝关节的屈曲启动及伸直时维持其稳定状态,不断地伸屈膝关节很容易造成该肌部分纤维撕裂而损伤。如在登山、爬坡、上下楼梯时,每行走一步大腿都要外旋牵拉腘肌,长时间反复牵拉致腘股损伤,患者由站立位蹲下或身体前倾登高时,腘肌需主动收缩。损伤的腘肌变硬或者与周围组织粘连,收缩牵扯而引起疼痛。运动后可使损伤的腘肌及其筋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增多,刺激紧贴其后经过的胫神经、血管而使疼痛加剧,并向下发散[4]。
腘肌损伤最重要的特征是腘窝下方有明显的压痛,表现在3个部位:(1) 腘肌在胫骨后面的止点;(2)外侧半月板后脚及肌腱与关节囊之间的腘肌下隐窝;(3)腘肌在股骨外髁外方的起点。一般前两处压痛明显。其次腘肌损伤患者在下蹲、起立或上楼梯时,膝关节处于半屈状态,会因收缩时疼痛加剧[5]。因此一些患者只能常年半蹲大便,十分痛苦。另外,腘肌损伤有时出现膝前区痛,偶尔小腿肌肉抽搐或足跟痛,也有表现为小腿前侧疼痛者。这可能是胫神经的关节支受到压迫刺激引起的放射痛。文献报道,约有20%膝关节病变伴有腘肌损伤[6]。其主诉往往是膝关节内疼痛,临床表现隐匿,易误诊、漏诊。所以一般情况下,凡膝前、膝后疼痛,胫骨后痛,足跟痛及上楼痛等时,尽可能检查一下位于腘窝下方的腘肌,查看有无压痛,有无痉挛、隆起和条索组织增生,以便能及时发现,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腘肌损伤的病程包含3个时期: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压痛、肿胀、肌肉紧张等,这一时期治疗应以消肿、镇痛为主,此期应以活血止痛的膏药外敷为主,不宜松解和理疗;治疗期,是由于长时间的劳损致筋脉失养,不通则痛。此期可用采用杨氏3A+疗法“腘五针”治疗,利用埋线针刀松解,使腘肌周围在短时间内松解粘连,打通血脉、促进血液循环,进而达到修复软组织的目的;慢性期,由于长期供血不足,肌肉粘连挛缩,形成了以腘肌局部结节,硬块为主的表现形式。此时杨氏3A+疗法“腘五针”松解加埋线特色模式可使腘肌局部的挛缩、粘连、硬结得到有效松解,改善腘肌的血液循环,并刺激局部的穴位,从而达到整体调节的作用。
杨氏3A+疗法根据腘肌损伤引起的膝痛症的临床生理、病理及病机特点,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科学制定“腘五针”疗法。其意义在于,通过对腘五针腘肌点的松解,可快速缓解腘肌及腘窝部相关肌肉,释放异常肌内压;可解除腘肌止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使腘肌具有更为自由的收缩活动空间。在此基础上,可解除损伤腘肌对胫神经的刺激,而起到解痉止痛的功效。另外松解腘肌的止点,可促进局部血液与淋巴循环,加速局部组织水肿、瘀血和各种代谢产物的吸收,改善局部组织的代谢,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缓解肌肉痉挛,从而起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重新恢复膝关节腘窝部的动态平衡及生物力学平衡而治疗腘肌损伤,中西结合,标本兼治。
中医的传统针刺+中频治疗仪疗法虽在改善患者局部症状方面有一定作用,但由于其对腘肌损伤在组织粘连等力学改变治疗不到位,未能从根本上治疗其引起的腘窝部疼痛及膝关节功能受限,因而疗效较为局限。
本临床观察表明,杨氏3A+疗法“腘五针”治疗腘肌损伤具有操作安全、简便、快捷,可迅速缓解患者疼痛和膝关节功能受限,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1]张福岐,冯渭滨.膝关节周围的常见损伤——腘肌损伤(附150例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2):15-18,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0.
[3]张善东,梁建新.手法治疗急性腘肌损伤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4):746-747.
[4]陈勇.针刺拔罐治疗腘肌损伤 38 例[J].中国针灸,20056,25(10):681.
[5]张云鹏.腘肌损伤 69 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中医药,2008,3(36):127-128.
[6]朱汉章,柳百智.针刀临床治疗与诊断[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92.
[7]杨才德.埋线针刀百问百答[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5:30.
(未完待续)
由于我刊原邮箱服务商合同到期,原投稿邮箱于2015年7月1号停止使用,特通知各位读者、作者,为确保投稿及时送达编辑部,即日起请将稿件投至zgzyyycjy@163.com新邮箱 ,由此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刊的关注与支持!
投稿邮箱:zgzyyycjy@163.com
咨询电话:010-57289308/57289309
官方网站:www.zgzyyycjy.com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编辑部
2015年2月10日
Series Primary Lecture about Acupoint Embedding Thread Therapy(59)Clinical Observation on Yang's 3A+Therapy at"Guow uzhen"and Embedding Thread Acup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Popliteus Damage
WANGShuangping1,YANGCaide*2
(1.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and Moxibustion,Qilihe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50,China;2.Integrated TCM&Western Medicine Department,Donggang Branch of the First Hospital of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20,China)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8.047
1672-2779(2017)-18-0107-03
2017-07-19)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立项课题【No.GZK-2015-58】
*通讯作者:139931627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