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伟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金晓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
多维度视角下武汉公交站站点细节设计与体验
甘伟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金晓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
无论一个城市有多大、多繁华,再多的高楼林立也不及一处体恤市民的细节设计给人带来的温暖与关爱让人有归属感,公交站台作为连接城市交通的节点正是体现城市的细节所在。本文从功能需要、人文关怀、地域特色等多个角度入手,分析公交站台易忽视的细节问题,并在武汉公交站台设计方案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优化设计,同时对已建成的武汉公交站进行实地体验与比较。
多维度思考;城市公交站设计;设计细节与实地体验
基金: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公交站点设计策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基金编号:(15YJC760028)
专利:(设计造型专利)
智能公交站台设计 A 编号:2015302070413
智能公交站台设计 B 编号:2015303141350
当前各个城市中的公交车站设计基本上能满足人们出行候车的基本功能需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品质的提高,仅仅满足这些基本需求似乎是不够的。如何将车站设计得更人性化,考虑到更多的人群是当今社会公交站设计所追求的目标。所以,本文从城市功能、人文关怀、以及地域特色等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公交车站设计应注意哪些细节。
公交是大多数市民会选择的出行方式。与轨道交通不同,公交车能点对点地到达街道各处,覆盖面也更加广泛。因此,由于地点的不同,各地的车流量与人流量必然会有所不同。在人、车较多的繁华地段,公交停靠时会与其他车辆交叉行驶并产生一定的干扰,乘客上下车也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造成交通混乱与无序,影响城市次序。
公交站台除了具有美学性的造型、材质等外观设计之外,其实用功能包含了站台顶棚、座椅、站牌、垃圾桶、广告牌等。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商贩会选择在人流量大的公交站台张贴小广告,使得公共站台的立柱、站牌等处有如“牛皮鲜”般花花绿绿的小广告,极其影响市容市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对公交站台构件的设计细节上进行考虑。
多年来,每个城市都在倡导“公交优先”的理念,事实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公交出行方式。然而我们可以发现,使用公交出行方式的群体绝大多数仍然是身体健康的无障碍人群,许多公交站仍然缺乏行动能力有障碍人群的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障碍人群不仅仅是指生理方面有缺陷的肢残者,其中也包含老人、妇幼、伤病等相对弱势人群。近年来随着65岁以上老年人乘车优惠政策的推进,乘坐公交车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所以在公交站设计中是否也应考虑爱心候车区的设立,在给相对弱势的群体心理上关爱的同时也提倡了礼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已有智能化公交站台的运用,例如运用太阳能板供电,使用电子站牌,可以让乘客直接运用触屏查询线路信息,并且提供wif i网络等。
然而在人口众多、土地面积辽阔的大城市中,采用智能化公交站台,在使用秩序、后期维护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公民对公共设施的爱护是一重要方面,在公交站台智能化的优化进程中提高国民素质,加强爱护公共设施意识是不可或缺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内在,纵使有再多的高楼大厦,没有了精神文化建设城市仍犹如一个空壳般让人没有归属感与安全感。中国大多城市都在努力打造城市硬件设施,然而却忽略了其独一无二的软实力文化建设,造成了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城市公交站作为城市的窗口,更是在杂乱无章的城市建设中,往往被忽略其文化和应该体现得精神内涵。
通过以上对公交站台的多维度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创新实验基地承接了武汉公交站台的设计,主要对武汉大道沿线的公交站台进行优化。通过现场考察、亲身体验、问卷调研、人群跟踪等方法,从人群需求入手,发现老公交站台存在的问题,对武汉公交站台进行了重新设计。为了验证其科学性,对优化的方案进行了工厂实验,专家评估以及公众参与以反馈问题,通过反复的修改检验,最终形成了该设计方案。
通过调研走访,发现了老旧的公交站台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缺乏座椅、广告牌、垃圾箱,站牌过于简陋、缺乏挡雨棚等问题,同时对各地周边的情况分析出了各个站点的设施需求,对基础功能进行了完善并且对其细节进行了优化改进。车辆站点信息牌直接设置在LED灯箱内,取代了传统的立在雨棚边的露天铁片站牌;座椅造型简洁并适当减少了宽度,给公交车站庞大的客流量提供暂时性的休息空间;在车辆进入最前端以及车辆进站后最正面对的方位都设置了站牌,使车上的乘客能在各处知道到站信息。(如图1)
所以该方案也致力于从细节上进行公交站台的改进,希望使其更符合人的使用习惯,从而在生理上达到更好的使用体验。
以方案为原型,以到站车次和高峰期人流量为标准,将车站分类为A、B、C、D四个不同规模的车站类别。将公交车站各个功能区分解为独立的个体,通过模块化的构件将其形式统一,根据武汉不同站点的人流、车流量大小将其进行重新预置、组合,形成了新的可随流量变化的公交站台设计。
武汉的城市精神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并且大多数构筑物的风格是偏现代的,所以公交站台的整体设计还是以简约、便捷、舒适为主,本方案以武汉城市主导色为基础,用深灰色主色调显得明快一些,体现城市现代文化,同时也能融入城市环境。其次,红色的小面积使用也可起到警示条的作用,突出站台的重要信息位置。
在该方案中的部分广告牌设有LED显示屏,提供公交车辆实时信息。在广告箱材质的选择上,使用了单钢化夹层玻璃及双钢化夹层玻璃,同时满足了对安全性和高强度的需求。在照明上则采用了LED灯管。虽然价格高出普通的T9日光灯管,但其使用寿命、安全性、操作上远优于普通日光灯管,同时能耗也只有普通灯管的30%。针对前文粘贴“牛皮癣”小广告的问题,该方案在站台立构件的材质上选用了竖向凹凸纹理的铝合金板,减少了小广告粘合的接触面,利于清理者将其揭下。
图1 设计后功能完善(作者团队共同绘制)
图2 盲道铺装设计(作者团队共同绘制)
针对前文对无障碍设计的分析,公交车站适当增设了盲道的设计。在地面特定的方位,用300mmX300mm的黄色盲道砖进行了地面铺装(如图2),根据车辆停靠的位置和走向进行了出入口的设计,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乘车。并且注意了公交车站的提示盲道与人行道中的盲道进行接驳。
目前该公交车站已建成,总体上与设计方案基本一致。下面就已建成的公交站台的实地体验与概念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并对实际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
实施改进过的座椅首先在高度和宽度上进行了调整,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前提下适当地减少其宽度,避免人们久坐,提供了暂时休憩的功能。并且将座椅单独设置,与站台其他各部件分开,使其座椅的功能更纯粹。在材质的使用上,由于武汉天气炎热,在实际的施工中采用了透气的穿孔金属板,使其比整块金属板的散热性更好。
在实际建成的站牌立构柱上采用了前文提到的“竖向凹凸纹理的铝合金板”,类似“拉丝”工艺,减少了小广告与柱子粘合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小广告宣传单的铲除,大大的便捷了环卫工作人员作业。
另一方面在实地体验中发现在公交站台LED显示屏在投入使用的初期尚能正常使用,显示车辆到站情况。但现在大多数公交站已经没有了这项功能,有的只显示了日期或者商业广告,有的甚至直接黑屏。所以对于电子设备后期的设备维护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这样才有当初进行设置的必要性,否则易让百姓认为增加电子系统是“面子工程”,从而产生失落的心理。
在实际建成的公交站台站标中取消了原设计中能显示日期、时间以及温度的LED液晶显示屏,但除了设计方案中类似长方体形状的站标,还采用了三棱柱型的站标设计,能让乘客360度无死角地看到公交站名。然而在某些站点,存在站标位置不合理的现象,例如站标设置离站台太远,无法使车上的乘客准确知道站点信息。
与此同时,如“牛皮癣”般小广告的张贴仍是难以解决的一大问题。通过对站牌立柱的拉丝处理使小广告较容易揭下,但站标却成了商贩贴小广告、喷涂广告的聚集地,十分影响公交站标的美观性。
在概念方案中虽有盲道的铺设,但在实地的体验中发现鲜少有公交站点完全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在部分实际建成的公交站铺设的盲道并未与城市道路中人行道上的盲道进行接驳,另一方面,在部分站点中甚至并无盲道的铺设。因此可以看出在公交站实际施工中缺少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监管,导致基本无障碍设施的缺失。
其次,在实际体验中发现,在方案设计中纵使有对盲道的细节设计,但对于肢残者或乘坐轮椅的乘客,仍缺乏坡道的设计,如车站应在公交车门停靠处增设坡道与公交车本身后门的坡道无障碍设计进行连接,方便轮椅或带滚轮的大型行李上车。
目前按该设计建设的公交候车亭在武汉各主干道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已建成500余座,市政府相关部门及单位共投入资金近亿元,并受到了外界各方的一致好评,并成为武汉市公交站台候车亭建设标准。总体来说,该设计将实用性与艺术性进行了较好的结合,展现了武汉市良好的城市面貌。但也存在着几点不足:1. 无障碍设施不够完善,甚至在部分站台功能上都无法满足残障人士的正常使用。2.对于站台细节的考虑仍不够完善,如未考虑到站标的细部设计,使其成为张贴小广告的“重灾区”,并难以清理。3.大多数站牌上的LED显示屏已偏离其提供乘客公交信息的设计初衷,取而代之的则是大量的商业广告,没有对乘客提供真正的便利。这些将是下一轮站台升级改进的重点,同时结合时代发展,未来信息化与数字化在站台的应用,以及注重乘客的交互体验将成为新时代城市公交站的发展目标。
[1]郭敏敏.谈城市公共设施设计[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08(6): 116-117
[2] 彭国雄,莫汉康.城市公交停靠站设置常见问题及对策[J].交通工程学报,2001(5)
[3]田保珍、糖冰洁.人性化公交站牌的设计研究[J].科技创造与生产力. 2012(7):72-73
[4] 冯希. 中国城市无障碍公交车站设计及使用行为研究[M].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08
[5]Jennifer Preece, Yvonne Rogers and Helen Sharp. INTERACTION DESIGN beyond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M].JohnWiley&Sons,Inc 2002
[6] Hall, Edward Twitchell. The Hidden Dimension[M]. America,Peter Smith Pub Inc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