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山路十八弯”,是经典老歌的一句歌词;这里的“盲道十八弯”,是最近新闻热搜的一条标题——据报道,外地某市一处新修的长约150米的盲道,为避开新移植的树木,被铺设成直角多弯,改成了“十八弯”。
“十八弯”的盲道,不只在“这里”。某省有一处“史上最曲折”盲道,百米内有35处“Z”字转弯;某省一处不足50米的盲道呈“S”形,23个转弯,另一处50米长弧形盲道有29个转弯。盲道也不只“弯弯绕”,盲道上车辆随意停放、杂物堆积,盲道上的电线杆、灯箱广告等更是成为无影杀手。前些日子,一位小男孩小心翼翼学习走盲道的视频刷屏。因为视力障碍,男孩看不见,妈妈带他到街上,教他走盲道。孩子用小脚试探着在盲道上前进,不时停下来,摸一摸盲道上的凸起。孩子走着走着,一辆红色轿车赫然停靠在盲道的中央,挡住了孩子的去路……
这些年,大中小城市的盲道建设一哄而上,可是我们见过多少盲人走在盲道上?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事前事后了解过盲人朋友的感受吗?我们获取过多少样本的“用户体验”?
从事特殊教育研究的学者认为,对某些特定对象的产品或服务而言,仅仅“用户体验”还不够——用户体验更多强调的是换位思考,而好多體验不是简单换位就能感受、认知到位,不是健全人闭上眼睛走一段就完事,需要用户直接见面,亲身检验,也就是“用户检验”。如果从设计之初、竣工验收乃至文明创建,都请视力残障人士参与,大街上那些盲道就不可能只是健全人“看”的道,而会成为盲人脚下放心“走”的路。
(摘自《杂文月刊》2020年10(下)周云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