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内容概括与分析试题五注意

2017-10-15 22:42徐文静
报刊荟萃(下) 2017年1期
关键词:古文

徐文静

摘 要:对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来说,命题者在设题时会在以下几个方面给考生挖“陷阱”。如果审题时注意这些“陷阱”,考生在做题时就会更加有把握。

关键词:古文;内容概括;分析试题

一、张冠李戴

原文中人、事的关系是特定的,某些选项却张冠李戴,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换成文中出现的其他人,从而形成误点。

示例1:(2016全国3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誣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解析】C项“他仍坚持离职”错误,文中“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的意思是两京的言官上奏请求皇帝留下傅珪,但皇帝不答应。这里“不听”的主语是皇上,属张冠李戴。

二、南辕北辙

史传文中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不同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客观的,某些选项往往将这种客观顺序颠倒,从而形成误点。

示例2:(2016山东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解析】B项设误点在于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与所表达内容南辕北辙。

三、以偏概全

这类选项将局部的、个别的误设为全局的、普遍的,或将全局的、普遍的误设为局部的、个别的;或者故意将范围、程度误设为大于或小于材料中叙述的范围、程度。

示例3:(2013天津卷)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李二曲肯定那些出身商贾却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解析】本文记述姚敬恒生平事迹,兼用了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刻画其形象,故D项的表述片面,以偏概全。

四、时空错位

文言作品中,事件的发生、发展在时态上、空间上是客观的,某些选项却把时空弄错,将原文中没有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件当作已发生的事件,或者将此地发生的事件当做彼地发生的事件。

示例4:(2016天津卷)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亂母子失散,长达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解析】B项中“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错误。杨万里是在李台州去世后,与丞相京公交谈才知道李台州母子之间的事。

五、正误夹杂

这类选项常见的编拟方式是,选项中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信息都能在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点,但有一部分信息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是捏造的事实。

示例5:(2016全国1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解析】C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错,据原文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可知,并没有“派使者偕同”。

猜你喜欢
古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灌水取球
现代的流行语用古文居然是这样说的
妈妈“威胁”我
称象
嫦娥奔月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说文》古文的时代辨析及价值
学习古文 先苦后甜
多元化教学法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