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兴
摘 要: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教育、虚拟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把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整合,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呢?本文从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教育整合的价值意义、整合模式等角度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教育;整合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21世纪委员会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这场革命既影响着与生产和工作有关的活动,又影响着教学和培训有关的活动。”广大教育工作者如何适应时代要求,认识到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对象、变革教学方式提供物质支撑,从而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德育教育服务,是摆在每一个老师面前的新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育整合的价值意义
1.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的朱蔓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
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如《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老师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找有关“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相关内容和图片,并让学生制作出网页和演示文稿,并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展示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堂注意力明显提高,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不再把学习当成负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育知识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以下转变:即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知道者和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多媒体由老师的演示工具变成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从传统的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它是对旧的教育模式辨证地否定,它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网络情境中鲜活多变的认知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古人曰:“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输入让一些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接受、易相信,从而增加了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可信度。无形之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他们之间的感情。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教师可以在分析司法机关的行为要求时,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如果公民违反了法律,那将会有什么后果?然后,播放一段关于司法机关将违法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的极具教育意义的录像及一段独白,进而说明违法犯罪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说明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更进一步说明青少年学生要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深刻的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实现情感的升华。
二、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育整合的主要模式
1.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常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虽然不大,但是在实施教学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说常用的Powerpoint、Flash、以及FrontPage网页制作和Photoshop图象处理等技术。就是说利用优美的课件甚至是以教学网页的形式把所展示的知识点栩栩如生的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以直观和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学习欲望。
2.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
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例如:在对上《可持续发展战略》德育课时,课前教师可介绍一些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网站,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ttp:∥www. zhb. gov. cn)、中国环保网(http:∥www .ep. net. cn)等,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主题和相应的资料来研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还把学习成果制作成网页的形式,综合应用所学的语文写作、美术绘画和欣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化并激活。
3.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在进行《小浪底库区环境污染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时,我們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协作能力,该活动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小组协作为主导方式进行。学生们先通过网上浏览、图书查阅、调查访问等各种形式收集有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的共同研究主题;然后小组成员根据主题进一步多渠道收集、分析、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设想和建议。这样,不仅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也改变了许多同学对于网络的认识和利用,改变了他们的观点,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2002.1.
[2]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3]章剑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浙江教学研究,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