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心理特征

2017-10-15 05:41牛琴
北方音乐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音乐

牛琴

【摘要】所谓“传统音乐”(traditional music)即是特定地域、特定族群之特定文化所孕育出的音乐艺术。在本文中笔者将聚焦于中西方传统音乐的核心样态:西方钢琴音乐艺术、中国古琴音乐艺术,通过对中西不同文化型态所孕育出的此两种截然不同音乐艺术形态之音响结构、音响呈现方式以及音响文化语境进行比较,并借由对两种传统音乐艺术的独特性阐明中西传统音乐审美心理的特质。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音乐;审美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钢琴,伴随着西方十二平均律的不断探索、发现出现的一种固定音乐键盘乐器,自十八世纪现代钢琴的样式确立以来,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古琴是五度相生律与纯律相结合使用的一种拨弦乐器,在汉代逐渐定型并一直流传到现在。两件不同的乐器彰显出中西方不同历史文化进程中对于艺术的声音认知的不同模式与心灵感应。

依照美国音乐人类学家Merriam在上世纪60-70年代所提出的音乐研究三位一体模型“思想-行为-产品”,作为音乐审美心理的物质基础之音响结构本身即存在上述三个相互融为一体的不同方面:产品,即是音响结构,是中西方音乐音响在时间中所具体呈现的动态性乐音组合;行为,即是一段相对固定音响呈现时间内,在空间维度所发生音响结构呈现之具体方式与行为,其最為直接的就是乐器的演奏行为,也就是演奏人员的身体行为;最后,思想即是在特定时空环境之下音响结构呈现之时其所安立的文化语境与哲理基础。以上三个音响存在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四维音响时空,直接决定了人类在面对一种音乐文化音响呈现环境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所带来的个人体验。

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西方钢琴音乐的音响结构是立体性的时空结构,依赖于在特定时空中不同音高的有组织、有规律叠加、镶嵌与组合。反之,中国古琴音乐的音响结构是直线性的时空结构,强调的是每一个音高在时间过程中的发生、持续与消亡,此即佛法中所说“成、住、坏、空”,音高的连续即是特定时空中线性音响结构的不断重组与轮回。钢琴音乐强调以音程为最小结构单位的纵横多声部音响组织结构形态,而古琴音乐则强调以单音为最小结构对位的横向单声部音响组织结构形态。多声纵横织体之音响结构形态在其特定音乐时空与审美心理的音心对应关系中呈现出人类历史时空的立体、实有、机械目的化的可知性,而单声线性音响结构形态在其特定音乐时空与审美心理的音心对应关系中却呈现出人类历史时空的非立体、非实有、生命目的化的可知性。

进一步来说,西方钢琴音乐中音高组织的调性逻辑、和声结构的收束、延长与展开、多声部对位结构中的逆行、倒影等,都是作为物质性的客体化音响组织结构映射到听者心灵而引起作为音乐审美主体的人对于作为审美客体的音响结构体验。而中国古琴音乐中音高组织的调式逻辑、以腔音为基础的每一个音高在线性时间维度下展开的音高、音色等变化,多个音高在连接过程中构成的相互依靠、回环与承继,都是作为非物质性的主体化音响结构映射到听者心灵而引起作为音乐审美主体之人对于作为审美客体主体化的音响结构之体验。此即《礼记·乐记·乐本》中所论述的著名音乐审美心理特征:物动心感,比音而乐。而在对钢琴音乐的审美聆听中,其多声部纵横织体音响结构与人是面对面而存在的,对于这种音响结构我们知其美,但美是属于上帝、基督耶稣或者某种超物超感的宇宙普遍规律,其立体音响时空架构对于人而言,是超越性审美。

这种音响结构又被其音响呈现的方式所影响、制约与规定。钢琴弹奏,必要正襟危坐,手指起落的力度、速度以及手指触键部位的不同变化是音响在具体呈现的动态化过程之基础。强调的是以作为生物之人的机体部位以物理科学的基本原理作用于另一物质而获得音响的产生,物我之间、主客之间保持着清晰而绝对不容跨越的界限。同样,古琴演奏的方式亦深刻影响着古琴音响结构的呈现。而与钢琴演奏不同的是,古琴演奏一开始就强调演奏主体对于音响结构的绝对把握,吟、揉等演奏行为凸显出将作为客体乐器之古琴主体化的取向。

在現场演奏的欣赏中,置身于音乐厅,聆听钢琴音乐被视为一种严肃的、集中精力的、调动知性获得理解的音响美感,在演奏者的演奏行为下,在主客分野界限的两边,音响结构如同物质一般呈现而出,聆听者与其面对面以感官接受、理性加工获得其作为物质音响结构的绝对美感。而置身书斋或山寺禅房,聆听古琴音乐则是一种智性的审美活动,在演奏者的演奏行为下,线性音响结构如同聆听者的另一种非物质存在形式,聆听者不仅与其面对面以感官接受,同时也与其肩并肩以智性的形而上之把握与音响结构进行融合性阐释,此音心之间的主客界限被智所依赖的生命之常所消融。更进一步,上述所谓音响结构与音响呈现所带来的审美心理不同特点,实在有一最终的决定力量,这就是孕育该音响结构、音响呈现身体行为的文化形态——文化语境。西方文化强调革新与创造,其历史的开展是以社会形态的不断革新来获得前进动力的;相反,中国文化则强调流传与继承,其历史的开展是以社会形态的不断流变与变迁获得前进之动力的。西方人的历史观是进化论的史观,而中国人的历史观则是在“天地不与圣人同忧”的永恒原则来开出的绵延论之史观。进化论则强调历史的目的性,绵延论则强调历史的生命性。在钢琴音乐中,音响结构的陈述、铺排、对立发展、高潮、收束等都带有强烈的目的性。而在古琴音乐中,音响结构的不断重复、展开、延伸、演变则带有生命的特征。

因此,在西方传统音乐的审美心理中,在心音主客对立的基础上,在知性的层面完成对立体音响时空的了解,是其审美心理活动的根本特点。而在中国传统音乐审美心理中,在心音交互主体的基础上,在智性的层面完成对线性音响时空的了解,是其审美心理活动的根本特点。前者强调音乐审美的知性目的,而后者则更强调音乐审美的智性过程;前者将音响结构以物质化的形态认知,后者则将音响结构以生命精神化的形态理解。然而,中西传统音乐的审美心理在其基础上有着无可辩驳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实现跨文化音乐审美可能的钥匙,此即是人类音乐文化对于谐和音响结构认同的一致性。

由上所述,中西方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心理保持着知性、与智性;主客分离、交互主体;目的论、生命论的差异与特质,又在最根本处以谐和音响结构之追求体现出其美学上的一致性。

猜你喜欢
中西方传统音乐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高校音乐教育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土与洋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