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贝多芬《第12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文本分析。试图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了解作品中所使用的变奏技法。文章主要对变奏曲式的主题及其变奏段落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其变奏技法的分析,能够为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贝多芬;变奏曲;变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18-19世纪德国作曲家、钢琴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音乐体裁涉及歌剧、交响曲、协奏曲、管弦乐曲、钢琴奏鸣曲、室内乐、合唱、独唱等。①作曲家以娴熟的作曲技法,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被誉为“新约全书”。32首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家和作曲家而言,都是重要的音乐文献,也是贝多芬留给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
《第12首钢琴奏鸣曲》(op.26)是贝多芬于1800-1801年创作的一首奏鸣曲,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这部作品是一首结构比较特殊的奏鸣曲,作曲家突破传统,首次在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使用了变奏曲式。这一变奏曲式由主题和五个变奏部分组成,作曲家以娴熟的作曲技法对主题进行严格的变奏,使主题得以最大程度的发展。整个第一乐章共219小节,3/8拍,调性为降A大调,速度为行板。
二、主題及变奏分析
(一)主题(1-34小节)
主题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分为上下两个乐段A和B。 A段(1-16小节)是一部曲式,由上下各8小节的两个乐句构成了平行的两句体乐段。第一乐句停在属和弦的半终止上,第二乐句停在主和弦的完满终止上。B段(17-34小节)由连接展开性陈述构成的对比乐句和再现的乐句构成;对比句(17-26小节)运用新的主题材料,中间采用离调手法,离调进行到降B大调、f小调和c小调;再现句(27-34小节)是A段第二乐句的再现,调性回归到降A大调。
主题A段以降A大调开始,B段的对比句发生离调,再现句又回到降A大调。在织体方面,主题以旋律性织体与柱式和弦织体相结合的织体类型,伴奏声部的织体部分多与旋律部分的走向相一致。从全曲来看,主题的结构简单、平稳方整、节奏松散、和声语言简洁,为之后变奏地发展带来无限的变化空间。
(二)变奏Ⅰ(35-68小节)
变奏Ⅰ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与主题的曲式结构完全相同,结构没有扩大或者缩小。在变奏Ⅰ中,作曲家采用和弦分解音式加花的变奏手法,将主题旋律音调镶嵌在分解和弦之中,同时主题旋律部分的和弦音也有省略,织体也由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混合的形式,转变为右手的旋律声部与左手的柱式和弦。变奏Ⅰ中B段的第一乐句,以左右手交替变奏的形式出现,前四小节的变奏发生在左手声部,仍然采用和弦分解音式加花的变奏手法;后六小节以左右手交替混合变奏的形式引入再现乐句。
(三)变奏Ⅱ(69-102小节)
变奏Ⅱ与主题相比,曲式结构、和声、调式调性都没有发生改变。变奏Ⅱ与变奏Ⅰ有很大的不同,织体发生了变化。变奏Ⅱ为和弦式织体变奏,旋律声部位于左手低音声部,旋律线被完整的保留;同时,高低声部相互交替的密集音型,使得节奏律动更为紧凑,产生连绵不断的感觉。变奏Ⅱ的B段第一樂句,旋律发生在左手低音声部,原主题高音声部中三度叠置的音程以十度的分解方式进行。在整个变奏Ⅱ中,作曲家主要通过伴奏声部和旋律声部的互换方式来强调主题的和声框架,使乐曲整体的和声效果不发生明显的变化。
(四)变奏Ⅲ(103-136小节)
变奏Ⅲ的结构与主题相同,仍然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乐曲调性不变,调式发生改变,由主题的降A大调变为同主音小调降a小调。在这一变奏中,使用音型化织体的变奏手法,主题旋律在右手的高音声部,并与左手的低音声部以连续切分的节奏交替进行;织体采用与变奏Ⅱ相同的高低声部相互交替的音型,与变奏Ⅱ相比交替频率变缓,由原来每小节六次的交替,减少为每小节三次的交替。
(五)变奏Ⅳ(137-170小节)
变奏Ⅳ的结构与之前的主题及变奏部分均相同,也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调性再次回到降A大调,仍然采用主题的和声结构。同时,变奏Ⅳ主要的旋律骨干音的位置和主题的旋律音基本相同。变奏Ⅳ采用自由加花式的变奏手法,主题的音调被有选择性的加以安排。旋律主干音调以大跳的变奏方法,并且跨小节的连音形成节奏的切分。变奏Ⅳ的B段,出现了连续的离调和弦,并且离调和弦与属和弦交替变换出现。
(六)变奏Ⅴ(171-219小节)
变奏Ⅴ共49小节,在结构上,与主题和其他变奏部分相比有所扩大。变奏Ⅴ由主体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171-204小节)和附属结构的补充部分(204-219小节)构成。变奏主题开始时在右手高音声部,在再现部转为右手的内声部,而外声部以流音的形式相陪衬。变奏Ⅴ采用音型化织体变奏,主题在高音旋律声部,低声部以分解和弦作为伴奏式织体,逐渐进入有尾声性质的补充部分。
三、结语
《第12首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一首典型的严格变奏曲,五个变奏部分主要是对主题旋律的装饰变化,主题旋律在这种变化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整个变奏曲(变奏曲式)在和声、结构上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这也使得音乐在变奏中基本是同一情绪、同一形象的深化。作曲家将变奏曲(曲式)作为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结构,采用丰富的变奏技法,通过不同织体形态的运用,使音乐的主题材料得到最大的发展。
注释:
①迈克尔·肯尼迪,乔依思·布尔恩编著.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赵行道.器乐作曲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赖朝师.钢琴变奏曲主题研究[J].乐府新声,2003(02).
作者简介:郑海兵(1992—),男,哈尔滨师范大学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