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歌剧《江姐》为例谈人物形象的音乐塑造手段

2017-10-15 04:11张竹
北方音乐 2017年10期
关键词:江姐人物形象

张竹

【摘要】中国歌剧的发展曾经历了三次高潮。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歌剧也有了新的定位和品位,为了迎合观众,作家们创作出了许多富有时代特色和生活品位的作品,歌剧《江姐》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该作品以中国民歌和传统戏曲元素为基础,借鉴欧洲歌剧创作方法,运用多种音乐手法,塑造了江雪琴、甫志高等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江姐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2004年在德国戏剧节上,该剧得到了主席贝尔·哈斯的高度评价,他认为:“江姐就是中国的圣女贞德,她既是英雄,也是一个充满爱情意味的真正女人”。因此,本文对歌剧《江姐》进行深入剖析,对音乐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具体实践予以描述和说明。

【关键词】江姐;人物形象;主题音乐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歌剧同其他戏剧艺术形式一样必须要塑造人物形象,由于歌剧本身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在刻画人物形象和描述戏剧冲突的过程中,音乐便成为了主要的艺术手段。在仅有数十年的中国歌剧发展历史中,对于这一艺术手段的开发与实践,我国音乐学者们曾有过许多艰难的研究与尝试,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歌剧《江姐》便是其中非常成功的一部作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歌剧《江姐》曾经轰动一时,作曲家将中国民歌、戏曲等传统音乐元素同西方歌剧先进音乐创作手法相结合,以贯穿变化的主题音乐和极具特点的伴唱、合唱等艺术手段,成功塑造了歌剧《江姐》中多位人物形象。这部作品不仅以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使人印象深刻,更以其独特的人物塑造手法成为了中国歌剧史上少有的佳作之一。

为了使当代歌剧创作能够更好地汲取歌剧艺术音乐创作的经验,本文对歌剧《江姐》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音乐艺术手段和技法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一、借鉴戏曲板腔运用得当

板腔体,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中的独特音乐结构方式,以其多样的板式、严谨的程式、多变的手法和丰富的情感,在展现波折的长篇抒情唱段时极为醒目。《江姐》在塑造人物形象塑造,刻画内心情感时大量采用了板腔体技法,获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在江姐演唱“巴山蜀水要解放,革命到底志如钢……”等大段咏叹时,曲作者采用了传统戏曲中的导板、快板、慢板、清板、流水板和散板等板式打造唱段结构,展现旋律变化,并结合剧情及人物特点,只用板式,不用程式,十分得当。在《巴山蜀水要解放》中江姐所唱“看长江”一句,虽采用了导板式,却没有采用接“回龙”“原板”的程式,而采用短促的“快板”和“流水板”来描绘江姐“快把征途上”的急切心情。紧接着采用慢板来表达江姐对重庆的不舍和胜利的向往。通过快板、慢板的对比,刚柔并济地塑造出江姐情感风度的革命女烈士形象。

《革命到底志如钢》是围绕主题音乐以传统板腔技法与多种音调融合而成的核心唱段。为了塑造江姐坚毅情深的性格,曲作者对此做了浓彩重墨地表达。为了表达江姐见到老彭人头时晴天霹雳、肝肠寸断地惨烈悲痛,曲作者安排了女声合唱营造氛围,以散板与剧情相容,在悲痛的摇板之后转为清板叙事,将人物的激情咏叹转为婉转地诉说。在这段旋律中,曲作者不拘泥于传统戏曲程式的板腔体结构,成功塑造了江姐在面对考验时化悲痛为力量的坚毅性格,并为后面的宁死不屈做了结实铺垫。

板腔手法的妙用不仅体现在正面人物唱段中,在反派人物的唱腔中也有体现。在沈养斋出现在码头时,主题音乐过门引出“有板有眼”的低沉唱腔,恰当地展现出人物面对凌乱局势的感叹,随后“叫人怵目也惊心”一句将音乐转为“有板无眼”的流水板,则将沈养斋消灭不了地下党的急乱情绪生动地展现。由此可见,无论是正面还是反派,曲作者都能以恰当的板腔运用来抓住剧情的关键,进而深入揭示出角色的内心世界。也正是由于传统板腔体咏叹调的得当运用,使得《江姐》中许多艺术形象在音乐的塑造中能够展现地生动而丰满。

二、多种音调运用杂而不乱

歌剧《江姐》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分割,其多种音乐素材的选用,不仅使音调变得丰富,还使该剧音乐色彩更加艳丽,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与《洪湖赤卫队》《阿依古丽》《红珊瑚》等不同,前者取材仅限于一种地方音调,而《江姐》的音调素选材多种多样。《江姐》的曲作者,首先在故事的发生地四川选取音调素材,并将四川民歌和戏曲音调作为首选,在筛选主题音調、选取场景音乐,尤其是在选择背景音乐时,首选四川音调或直接从四川民歌中选取,如开场的川江号子等。但是,《江姐》的曲作者为了能够更好地塑造剧中的人物性格,将视野进行了拓展,从江浙一带的戏曲、曲艺中选取了不少音调素材。如江姐唱腔及其过门中多次出现的源自浙江婺剧的婉转音调;江姐的咏叹唱段中频繁出现的源自越剧音调的清板;甫志高在开场的第一唱段首句,源自苏州评弹的整段唱腔和过门中典型弹词风格的中板节奏等等。

在一部歌剧中将来自于不同地区的多种曲调有机融合,对曲作家的全局构思能力要求极高,既要在不同音调变化中推动剧情的发展,又要以丰富的音调塑造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将歌剧音乐在喜剧人物的性格与剧情冲突有机地结合。既不能怕杂,更不能怕乱。这种杂而不乱地音调运用,不仅使人物性格之间拉开了距离,形成了反差,还使歌剧音乐在统一中产生了变化,更加生动。

在《江姐》中,曲作家不仅选用了《尖尖山》、《茄子开花》等川北民歌来渲染群众场面和塑造群众人物,更是将民歌音调融入到主题音乐当中,以此丰满江姐的人物形象。例如江姐唱段中多次出现的商调式民歌风格,其旋律音调昂扬,节奏有力,在成功突显出江姐坚强的品格的同时,更以其特有的苍凉感為主题音乐增添了几分悲壮。而在《五洲人民齐欢笑》唱段的首句则是从孙明霞唱段的音调演变而来,极具四川民歌特点,其自由的散板节奏和微妙变化的装饰音使得该唱段的戏剧性和感染力都有所加强。

三、结语

歌剧曲作者对作品中主题音乐的筛选、锤炼、创作是个艰苦的过程,而其中借鉴传统戏曲得当与否更是考验作曲者的技法与功力。无论是主题音乐的提炼、变化还是借鉴传统戏曲都反映了戏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要遵循作品主题的原则,歌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要依据人物的唱词及曲调来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歌剧《江姐》在对江姐坚毅刚强的性格及细腻的女性化音乐形象的塑造上,主题音乐运用的十分准确,借鉴传统戏曲十分得法。这使得江姐的音乐形象更加真实。所以在以音乐作为塑造人物形象艺术手段方面,歌剧《江姐》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季亚霞.浅谈歌剧《江姐》选段的人物角色塑造——以声音为例[J]. 黄河之声,2011(01):32-34.

[2]邱爱金.歌剧《江姐》中“江姐”人物形象和音乐表现[J].音乐创作,2013(02):108-109.

[3]刘蕊.江姐题材艺术现象研究成果综述[J].音乐时空,2013(08):83-84.

[4]杨郁.歌剧《江姐》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科技创新导报,2009(04):212.

[5]龚亚虹.走进江姐——歌剧《江姐》中江姐的人物塑造[J].四川戏剧,2010(01):22-23.

猜你喜欢
江姐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强化形象思维进行歌曲表演创作
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歌剧《江姐》的故事(三)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