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演奏中,很多大提琴者因长期不科学的演奏方法和不良的演奏习惯造成身体疲劳和疼痛,这对演奏者来说无论从生理和心理上都能产生极大的伤害。本文从从持琴姿态、右手运弓、左手按音和演奏习惯培养等方面着重论述了大提琴演奏技法的几点规范要求,以及如何形成良好的演奏状态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大提琴;演奏方法;演奏规范
【中图分类号】J622.3 【文献标识码】A
演奏方法是每一个从事演奏乐器的人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强大的演奏技术支撑就无法完整表达乐曲。但在实际演奏中,经常会出现演奏者由于演奏方法的不得当而造成演奏障碍,最常出现的现象就是身体某一部位的疲劳和疼痛,对于器乐演奏专业的演奏者来说,这种现象实际上是长期不科学的演奏方法和不良的演奏习惯造成的,对演奏者来说无论从生理和心理上都能产生极大伤害。大提琴是一件西方弓弦乐器,有着和小提琴一样的提琴家族血脉,近些年随着音乐艺术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以及在媒体和影视剧的曝光率逐年提高,大提琴被人们熟知并喜爱,很多人甚至走上了体验大提琴演奏和学习大提琴并以此为专业的道路。在大提琴带给人们高贵优雅的音乐享受的同时,对演奏者来说,如何在舞台上以最好的演奏状态将乐曲的美展现出来是至关重要的。当人们看到演奏家在舞台上风光无限的接受着观众的鲜花和掌声时,有谁能知道他们在台下经历了什么样的艰难练习,克服演奏带来的身体上精神上的折磨是每一个演奏者都需要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从学琴时期就开始并伴随演奏者一生,演奏者能否正确地认识到科学正确的演奏方法的重要性,以及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调整,不仅考验着演奏者的思维能力,更是决定演奏者的演奏生涯的延续还是终结。
一、大提琴演奏出现技术问题的成因
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对演奏状态概念认识不清与演奏方法的不科学。首先,正常的演奏状态是什么?是毫无表情的炫技?做作浮夸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还是沉浸在自我世界的陶醉感?事实上演奏状态是一个综合的演奏行为,它集合了一名演奏者在完成乐曲时所需要的技术、音乐表现力和能打动他人内心的魅力、自信等等所有的元素,因此在演奏时,演奏者只是单方面的强调某一种演奏技能都是不够的,正确的演奏状态不是完美的呈现某一方面,而是将所有因素结合起来,这些因素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更可以相互帮助,以达到最好的演奏效果。因此,总的概括起来,正常的演奏状态就是“在演奏当中能够掌控所有自身状况”的能力。其次,科学的演奏方法是什么?使用科学的演奏方法目的是什么?大概每一名教授大提琴的教师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事实上无论哪种观点,在实际演奏中却有着统一的认知标准,那就是——使演奏者感到舒适的演奏方式!不论何种演奏方法,其表达出的演奏效果都应该建立在舒适演奏的基础上,只有当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没有产生任何的疲劳、疼痛的状态下,才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去完成乐曲的技术要求,表达出最丰富的音乐内涵。因此,一味强调技术难度,不研究技术方法,即使乐曲的技术能够完成,音乐效果也不会出色,因为那只会让演奏者觉得演奏本身是一種完成任务的行為,感到无趣甚至是折磨,进而产生对演奏的厌恶,丧失对从事演奏事业的信心。
二、大提琴演奏技术的规范与调整
所谓“演奏技术规范”就是演奏者对演奏技术的具体控制和使用的方式方法,这种方法能以最合理、最高效的操作步骤帮助演奏者完成技术内容,具有演奏使用的共性,能满足大多数演奏者对技术训练的要求。虽说每个演奏者的自身生理条件存在差异,但也是要在演奏技术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整的。
当一名演奏者在舞台上演奏时,最终展现给观众的是一首乐曲完整的内涵,包括乐曲技术体现部分和音乐风格表现部分,其中乐曲的技术部分是音乐风格的基础,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音乐风格才能顺利体现和被强调,而音乐风格的完美表现也将演奏技术不断地提高升华,因此说,演奏技术与表现力缺一不可,而技术是完美诠释音乐风格的前提,如何正常发挥演奏技术就关系到练习时的演奏规范和练习方法了。
(一)持琴姿态的问题
大提琴是以坐姿演奏的,由于琴身放在胸前的关系,在演奏过程中要求演奏者必须将力量完全集中在身体的前方才能完成各种演奏技术动作,这里就需要强调一个概念,那就是“重量”。演奏时双手的力量从何而来?这是很多演奏者和教师都容易忽视的问题,如果只是知道一味地用力而并不知道力量是如何产生和运行的,那势必就会造成演奏时的发力障碍。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是依靠自身的重量的去做出各种动作,演奏大提琴也不例外,所有的技术动作都是基于身体作用于琴身上的重量完成的,也就是说,身体的重量是演奏时最原始、最重要的力量来源,如何将身体自身的重量(即身体自重)运用在双手的动作中是演奏能否正常进行的基础。以坐姿演奏大提琴时,特别要注意琴和人的角度,琴身要和人体形成“人字形”支撑关系,即人的身体角度前倾将身体力量靠在琴身上,而琴身以和地面呈约45°的角度支撑住身体的角度姿态。这样一来,身体的重心完全放在琴身上,使演奏者的双臂能够自然向琴前方伸展并以环抱的姿势集中力量,完全避免了演奏者演奏时的腰部和背部的力量过于积聚而产生的酸痛。
(二)右手持弓的问题
在实际演奏中,很多演奏者都会遇到右边肩膀、手臂、手指(尤其是大拇指)的酸麻和疼痛,严重者甚至拿不住琴弓,属于比较普遍、比较典型且对演奏状态杀伤性比较强的演奏技术问题。在身体重心的作用下,身体的重量应该能够较为完整地保留并输送到手臂上,此时身体的重量和手臂的力量相结合就形成了一股新的力量——手臂自重,而手臂自重就能够将所有的力量重心最终传导至握弓的手指上。在整个力量传送的过程中,为了使力量在传送路程中始终保持畅通无阻,肩膀、肘部、手腕、掌关节这几个连接点的关节必须保持在相对统一的高度上,如果任何一个关节处下榻或者翘起,势必会引起力量传送的断裂和中止,当力量输送不到握弓手指,手指无法依靠自重发力时,握弓手指就会自主发力,用“攥”“捏”“掐”“别”的错误方式用力,导致右手指乃至整个右手臂演奏姿势的扭曲变形并产生明显的疼痛。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演奏者在弓毛的擦弦角度上习惯性地使用侧弓毛(即偏弓毛)的演奏方式,这种将弓毛侧向琴身的方法曾经流行一时,但其弊端是:由于在演奏时运弓力量大多集中在弓毛的里侧,只相当于用了一半的弓毛面积,音量和音色会受到影响,最重要的是如此的擦弦角度会使右手腕形成下压的姿态,整个手臂力量的传送被阻碍,疼痛随时会找上门。
(三)右手运弓的问题
在右手运弓动作中,演奏者经常遇到这样的难关:上半弓无法用力、手臂僵直迟钝、强弱速度无法控制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会带来明显的身体反应,不仅影响演奏质量,还严重干扰到演奏者的演奏信心和演奏前途,需要特别给予重视。
首先,上半弓无法用力是演奏者右手最早出现和最常遇到的技术问题,当演奏者发现这个问题后,所作出的反应基本都是缩短弓子的长度,也就是不演奏全弓,这即是上半弓力量出现障碍最明显的标志。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多,其中右手臂角度的不正常是众多形成原因中的典型。大提琴有四条琴弦,每条琴弦的高度和位置都不同,在右手臂的各个部分都保持在相对统一的高度的基础上,在运弓过程中要根据琴弦高度和位置的变化改变手臂的整体角度。试想一下如果演奏A弦时用演奏C弦的手臂高度,在手臂高度低垂時怎么能使力量输送到本应手臂高度较高的琴弦上?于是有的演奏者开始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能够相互作用的“杠杆力”用力“别”弓杆以达到发出力量的目的,此时会呈现右手手腕向左侧倾斜下压、右肘部上提的扭曲姿势,在这种扭曲的演奏姿态持续演奏不久就会出现右手大拇指和右肩的疼痛,右手发力就会停止,在这种情况下演奏者会再次扭腕下压和抬高右肘部以期能够恢复力量,可是换来的是疼痛的加剧和力量更加严重丧失的情况,这种情况会周而复始的不断恶性循环下去,直至演奏者完成演奏或中斷演奏。还有其他很多原因都会造成上半弓无法用力,在此就不赘述了。其次,手臂僵直迟钝、强弱速度无法控制的产生与运弓的动作的运动轨迹有关,有以下两点要注意:
1.运弓的启动点
握弓的手指处于手臂最前端的位置,是最接近琴弦发音点、对运弓动作掌控最灵敏、最灵活的身体部位,能够最快速地感知弓子在琴弦上摩擦的各种变化,相对于手指,大臂的位置处于手臂的末端,对运弓动作的感知灵敏度较低,因此要想能够灵活驾驭运弓动作,要以手指为运弓动作的启动点,使手指动作处于所有动作的领导位置,由手指负责指示弓子的使用部位和运弓的方向,其他部位只要紧紧跟随而不能超越手指动作。尤其是在演奏时短弓,如果错误地使用大臂而不是手指动作为开端,手臂的动作就会笨拙迟钝甚至僵住不动。
2.运弓顺序的统一性
常有大提琴演奏者在练习运弓时使用“手臂分解动作”的方式,也就是按照小臂—大臂或大臂—小臂的动作顺序运弓。但“手臂分解动作”的运弓方式会使大、小臂的动作过于主动,剥夺了手指对弓子操控的领导权,而过大的手臂动作更是会动摇手指握弓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演奏长弓或是短弓,运弓动作都会由大臂或是小臂带领,握弓手指只能被甩在后方,造成手指、手臂各部位在运动中“上下翻飞”,原来统一的手臂运动轨迹被肢解成各自为战的状态,力量在传导给手指前就全被手臂的动作消耗掉殆尽,当演奏者感觉到手指无力时会无休止地加大手臂的动作和压力,到达力量的上限后手臂就会彻底僵死。
三、大提琴演奏的强度控制与习惯
大提琴演奏技术问题的产生除了由于使用不科学的演奏方法之外,高强度或过度的演奏状态也是重要的形成原因。从事专业大提琴演奏的人员主要包括职业演奏员和演奏专业学生,他们要想成为出色的演奏者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练琴上,由于每天练琴的总时较长、单位时间过于集中,加之练琴时会不断地重复发力和用力动作,久而久之,即使是采取正确的演奏方式也会导致肌肉的酸痛的现象。因此,在进行演奏活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将过于集中的演奏时间分散,降低演奏强度或采用间歇式的高强度演奏,都可以有效缓解由于过度疲劳造成的演奏技术问题。
很多演奏者和教育者对科学规范的演奏方法缺乏重视,在演奏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由于技术状态不正常而导致演奏状态出问题的情况,但只要能够正视这个问题,对演奏方法进行耐心细致的研究和体验,并采取正确的应对解决方法,每个演奏者都可以舒适放松地将大提琴这件美好的乐器演奏出天籁般的旋律!
参考文献
[1]聂双编.中国大提琴演奏艺术及中外经典乐曲汇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2]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聂双(1978—),女,北京人,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大提琴、低音提琴讲师,戏曲音乐理论硕士,研究方向:大提琴演奏艺术本土化与戏曲音乐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