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后兵 朱峰玉
【摘要】声乐表演在我国具有深远的历史,声乐艺术自身反映出了表演者深刻的艺术造诣,是对表演者内心情感以及技术的有力反映,通过声乐表演,使表演者拥有更高的艺术造诣,使作品拥有生命和灵魂,生动演绎世间万物的感情。站在审美的角度上来说,声乐表演值得深刻的挖掘,声乐表演者通过精神情感、语言、肢体动作来表达艺术作品的思想感情,充分展示作品与角色的内在精神世界,表达作品的实际意义,运用唱歌艺术的表演规律进行艺术歌曲的再创作,在遵循声乐表演的美学原则中更好的实现表达其审美的价值。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实现声乐表演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声乐表演;内心情感;艺术造诣;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声乐表演的艺术性要求越来越强烈,已不再是传统的语言传达方式,而是词曲结合的艺术形式。声乐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是通过演唱形式将声乐作品转化为人们耳中动听的优美音乐,真正地表达音乐的本质。声乐是把人的声音赋予旋律,运用严谨科学的发声、科学细致的咬字吐字、艺术化的歌唱语言,从体验到内化再到展现进行艺术创造的一个过程。它是为声乐作品重新赋予生命和内涵的方法,也是对声乐美学、音乐美学再度理解的过程。声乐表演与其他艺术种类相同,都是以审美意识为基础,讲究美学要求。对于声乐表演而言,它的美学思维主要包含了作者、表演者以及观众对声乐作品内涵的理解,形成“作者—作品—欣赏者”三者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这才是声乐表演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一、声乐表演中美学思维的体现
声乐是音乐的一个分支,声乐美学与音乐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声乐作为人类诞生之后最早出现的艺术,同人类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要求表演者具备高超的嗓音,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在声乐作品表演中,首先要对声乐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对作品的创作思路、创作背景要做详细了解,并剖析作者创作感受,在表演当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通过演唱、演奏等方式对作品进度合理控制。因此,声乐表演并非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形式,而是一个综合创作的过程。在声乐创作中我们不仅要将表演者的内心感受融入其中,还要对声乐的整体艺术感觉进行全面掌握,在演唱中还需要注意艺术与技巧的结合,从而提升声乐表演的审美特征和整体性。声乐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应将自己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将感情形态的程度、个性特征有层次的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来。通过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自然抒发演唱的形式美,反映人类内心真正的情感渴求,有效结合感性和理性这两种情感。
对于声乐表演而言,美学思维的具体原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统一性原理
声乐在表演的过程中每一个作品都是同人類实际生活、历史环境、该时期政治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声乐表演人員在表演的同时要将历史色彩逐渐融入其中,分析乐曲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行为特征。
(二)精彩再现原理
在声乐表演中,任何一部作品都是通过艺术的方式来展现作品精髓和当时环境。而每一部作品在创作之初就将所需要表达的思想和含义赋予其中。因此,声乐表演并非是一个单纯的艺术表演,它还是历史文字、历史景观、历史文化的载体。
声乐作为音乐作品的一种,是通过聆听、体验等方式让人们从精神、思想上产生一种愉悦感,这也是音乐艺术体验的一种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演唱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能解和分析,在演唱中不断创作和完善,进而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对于声乐表演而言,它不同于音乐,随着演唱者的不同而演绎出各种不同的风格,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美,最终实现艺术创作的升华。
二、声乐表演与声乐美学的完美结合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应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拥有娴熟的表演技巧,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这样才能将作品表演的生动并且有意义,实现声乐艺术中音乐和美学的完美结合。
(一)“真实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寻求音乐表演的真实性,必须把乐谱作为基本根据加以认真看待。另外,对于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和风格范围的研讨也同样重要。声乐表演艺术不仅是一个本质还原的过程,所以作为第二创造,仅仅忠于原著,具有真实性是不够的。石惟的《声乐基础学》里就说过:“声乐表演艺术概念本身具有系统性,这种系统性突出表现是艺术表演动机,表演者的形态、面部表情、感情表达是艺术传承的载体,临唱前吸气、器乐的伴奏都是表演契机,歌声有效结合器乐,感情生动地融进歌声,这样的表演才是成功的。”因此真正实现“真实性”和“创造性”的有效统一,还必须在秉承作品的内涵基础上与表演者的创造个性相联合。富于个性是音乐表演走向成熟的标记,但是要在忠于原作的根基上施展表演者的创造个性。
(二)“传统”和“创新”相结合
任何声乐作品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其特定的、各具特色的历史背景,这是原生的基础,也是它生长的基本土壤。就如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舒伯特与舒曼的歌曲作品,印象主义时期德彪西的歌曲作品,民族乐派的柴可夫斯基与格里格的歌曲作品,以及我国近代音乐家青主为宋代诗人苏轼做谱曲的 《大江东去》,刘半弄作词、赵元任作曲的《叫我如何不想他》以及抗日时期出现的大批抗日歌曲等,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并且体现着这一历史时期的风格和特征。这就要求声乐表演家去了解、挖掘这些原创作者的时代背景、艺术流派、生活境遇等重要信息,将自己带入作者的历史背景,体验作者的遭遇和生活,依据声乐乐谱,跟着自己的感情,感受声乐作品的表达方式及思想内涵。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应当努力追求传统特性和时代品味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传统”和“创新”的有效结合。
(三)技能与表现相结合
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在音乐表演中是相辅相成、互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没有表演技巧根本谈不上是艺术表现,反之,脱离了艺术表现,表演技巧也将失去它自身的存在价值。只有实现艺术表现性和技巧性的有效结合,才能达到声乐艺术表演的真正目的。在艺术领域,技巧是艺术表现的基础和前提,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无一不是身怀绝技,技艺超群。技巧是声乐艺术表现的基础条件,没有表演技巧的表演艺术毫无意义,但技巧并不是表演成功的唯一条件。因为,声乐表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展示单一的技巧,而是为了表现声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过程,实现声乐表演的多样化,而技巧则是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手段。声乐艺术表演,从概念上讲,它既是声乐艺术,又是舞台表演艺术,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声乐表演是有情感转化的听得到看得到的艺术形式,是演唱者运用声音把感情转变成人们知觉的东西,并将情感呈现供观众感受欣赏的艺术。在声乐表演中,情感的融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全面的融入情感才会促进声乐表演的成功。情感的融入会给表演增加生命力,使之具有强烈的生命气息,一场声乐表演如果具有了生命,那么它的表演效果就一定会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因此,声乐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只有融入感情,那么声乐表演的风格才会完全的显示出来,观众就会体会到声乐表演所带来的最终表演意义,才能保证表演情感的丰富,塑造完美动人的形象,使表演艺术者充分的发挥,真正实现声乐表演与声乐美学的有效统一。
(四)站在主观视角看声乐表演
因为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不同的,所以在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上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表演者应当在保证完美表演的基础上,细心注意欣赏者在欣赏表演时的反映和状态,站在欣赏者的角度来感受和评判自己的表演。我们的声乐表演是表演给广大的观众的,观众对表演的要求就是震撼能够刺激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所以只有不断的提高表演的美感,才会真正的使声乐表演提高艺术造诣。当观众与词曲作者、演唱者的情感达到一致,按照相同的节拍进行时,便产生了情感共鸣。共鸣是情感介入的升华,是审美体验的最高境界。只有表演者站在主观的视角上看声乐表演,理性对待欣赏者的评价,时刻反省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听取欣赏者的意见,整合观点,才能创造性地塑造自己的表演风格,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和表演能力。
(五)声乐表演要适当“留白”
“留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它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在进行艺术创造及艺术欣赏时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新,能更好的展现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不能言传的魅力。根据艺术美学理论分析,当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适当的“留白”来让欣赏者去填补,可以促使欣赏者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自由的想象空间里去感受艺术的魅力。这种沟通形式具有高度开放性,更利于欣赏者突破传统视域的局限,去充分挖掘艺术的美学价值。在更深层的意义上,“留白”已经表现为一种审美现象。
(六)声乐表演要强化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互动。
表演者在表現声乐艺术过程中,应该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来最大程度的调动欣赏者的积极性,才能达到增强舞台效果的目的。由于声乐表演的特殊性,他们的交流不能直接使用语言,而只能通过面目表情来实现,观众通过演唱者的面目表情来理解作品的情绪,而演唱者则通过观众的表情来掌握自己的演出效果,并及时作出调整和回馈,予以回应,通过观察、断定,分别传达出回馈性的形体语言。一个优秀的声乐表演者不仅仅只是艺术演绎手段丰富和娴熟,更要保证自身演绎能够真正触动到欣赏者。只有认识到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的重要性,借鉴前辈艺术家在声乐表演形体语言方面的宝贵经验,综合自身情况,才能形成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形体语言表达方式,在今后的声乐表演中实践加以熟练运用,才能有效增强自身的舞台感染力并且将自身的声乐表演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三、结束语
作为一门表演艺术,音乐是一个集创作、表演以及欣赏于一体的连贯过程。声乐表演作为音乐表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声乐表演艺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直接决定了作品演绎的水平和舞台效果,所以声乐表演者是“艺术创造者”与“欣赏者”之间的连接点。表演者自身必须具备对音乐作品的作品感知能力、领悟能力、表现能力、欣赏能力以及二度创作能力,在准确、全面领悟作品思想和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作品作者的时代背景、创作体裁形式及作者的生活境遇,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用声音、表情、动作等当做媒介將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有效融进艺术表演之中,完美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表演者在舞台上通过表演对作品的演绎是美学思想作为基础,用自身独特的声音和表演技巧诠释了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使得声乐艺术能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得到普及,让更多的人感受声乐无尽的美。
参考文献
[1]许贝.基于美学视角下声乐表演艺术研究[J].音乐大观,2014.
[2] 郭海龙.浅谈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J].黄河之声,2013.
[3]傅雷,傅聪.傅雷与傅聪谈音乐[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4] 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丁后兵(1992— ),男,汉,江苏省淮安市人无,江苏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民族唱法);朱峰玉(1971—),男,副教授,本科,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