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歌是民歌中的一种体裁类别,创作与演唱的主体都是普通劳动者,流传的主要方式是口头创作与口头传唱,演唱的场景是在生产、劳动、生活的“现场中”,没有特定的听众或仅有参与性的听众,主题和内容主要关涉演唱主体自身的境况,音乐风格高亢嘹亮、節奏自由,具体名称灵活多变。山歌在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仍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对山歌概念含义的诠释也要不断跟进。
【关键词】民歌;山歌;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学术界关于山歌本质含义的讨论尚不够深入和系统。比如较之于有关民歌含义的讨论,有关山歌含义的解读则显得比较单薄。笔者认为,探讨山歌概念的含义,一方面可以从学术界关于山歌含义的讨论中寻求解答;另一方面,既然山歌是民歌的一种体裁类别,那么,对山歌概念含义的阐释,也可以从学术界关于民歌含义的讨论中得到启发。
国内学术界关于山歌含义的解释有如下一些代表性观点。《中国音乐词典》对山歌的解释和描述是:“山歌是民歌的一个类别。泛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感情思想的歌唱。爬山调、山曲、花儿、挣颈红、飞歌、耕田歌等均属之。歌词多即兴创作,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汉族山歌大都以七字为一句,二句或四句为一段。有的穿插进某些固定的衬词(如穿号子)或增添部分词句(如三句半、赶五句),形成不同的变体。各地山歌都有一批代代相传的曲调,歌者即在这些曲调上即兴编词唱歌,并根据歌词的需要对曲调做相应的变化处理,但仍保持当地山歌的音调特色。山歌曲调的节奏一般都比较舒展自由,还有‘加垛等不同的变化。歌头歌尾常带吆喝性歌腔。独唱为山歌的主要演唱形式,也常用对唱,还有一领众合的形式,但不普遍。”[1]郭丽亚在《山歌·号子·小调》一文中对山歌含义解释是:“山歌产生在山野勞动生活中,是农民在山野、牧场、田间劳动时所唱的抒情民歌。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具有即兴演唱的格调。常用上扬的自由延长音来抒发感情,有直畅而自由的抒发感情的特点。山歌大多是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乐段结构较简单,乐句内部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编唱形式自由。上扬的自由延长音是山歌音乐形式最典型的特征,也是山歌中最常见的旋律部分。山歌在许多地方还有自己习惯的专用名称。例:在草原称为牧歌,水乡叫渔歌,平川称为田秧山歌,陕北叫做信天游,山西称为山曲,青海、甘肃、宁夏一带叫花儿,安徽称为赶慢牛等。”[2]
中外关于民歌含义的讨论,大致有如下代表性的观点。简明牛津音乐词典中关于民歌的解释是,“任何种族的农民所产生的歌曲,代代口传,无伴奏……民歌常常重复曲节,且常不用现代的音阶,而用古调。”[3]“国际民歌协会”(1954年)赋予民歌的含义是:“民歌是通过口传过程而演变成的一种音乐传统之产品。塑造这些传统的成分是:将现在与过去相连接的持续性;因个人或集体创作冲动而跃成的变异性;经社区的选择,而决定哪一种或一些音乐形式得以保存。”[4]外国学者艾邦(R.P. Elbourne)认为,给民歌下定义可以从两个取向去把握:一个是关注民歌的内容,另一个是关注民歌的文化背景。“对有些人而言,民间音乐听起来必定有个门道,它的创作必须具备独特的风格,任何符合这种风格的音乐,就是民间音乐。如果跟随另一取向者,则接受民间音乐是所有由社会中某一特别群体制作的音乐,因而称之及界定为‘民间音乐。”[4]中国古代就已经有关于民歌含义的讨论。最早见之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及西汉初年《毛传》中关于“风”和“歌谣”的论述。南宋学者朱熹提出了民歌即“民俗歌谣”的观点:“风者,民俗歌之诗也。”[5]近代以来关于民歌含义的讨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民国初期的学者胡怀琛的观点:“流传在平民口上的诗歌,纯是歌咏平民生活,没染着贵族的彩色;全是天籁,没经过雕琢的功夫,谓之民歌。而一切的诗,都发源于民歌;在今日说,民歌变成了诗中的一部分;在最初的时候,民歌就是诗,诗就是民歌。”[6]现当代关于民歌含义的讨论更是众说纷纭。香港学者叶锡光从如下六个方面界定民歌:“第一,‘民间歌谣是过往或当时民间流传口唱形式的其中一种综合艺术品。第二,歌谣歌者可以一人或以上。第三,观众可以一人或以上。但也可在全无观众的情况下由歌者进行独唱。第四,歌谣可以无伴奏或有伴奏。第五,‘歌可包含‘唱、‘喊、‘叹、‘哭等过程。第六,歌谣内容乃反映作者心情及生活环境,是‘即兴性作品。”[7]台湾学者史惟亮认为:“民歌本质上是通俗而大众化的,它们被表现出来,往往不是为了娱乐他人,而是他们(演唱者)的生活本身,不是再现别人的情感,而就是他们自身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自己就是作曲家、演奏家和观众。”[8]美国华裔音乐学家卞赵如兰提出,民歌歌唱场合应是无任何观众,或有参与性的观众,并有实际功能,如表达感受和传达讯息等。也只有配合这些歌唱背景,才可真正界定一首歌曲是否是民歌。大陆学术界关于民歌含义的代表性观点有:《中国音乐词典》对民歌的解释:“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群众口头的代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音乐语言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9]朱传迪编写的《中国风俗民歌大观》中民歌含义解释:“民歌集文化、风俗于一身……世代相传,历久弥新,因此,可以说,民歌——民众所作的歌,乃是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风俗交叉的复合体,亦即民间口头传承的一种民俗音乐文化。”[10]周青青编写的《中国民歌》中对民歌含义的解释:“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它一般是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经过集体加工,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11]王耀华编写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对民歌含义的解释:“民歌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应现实、被人民群众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短小歌唱艺术。”[12]江明惇编写的《汉族民歌概论》中对民歌含义的解释:“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着的歌曲艺术。民歌是民间音乐(歌曲形式)和民间文学(韵文形式)相结合的艺术形式。”[13]陈丽霞在论文《浅谈中国民歌质朴的地域性》中对民歌含义的解释:民歌是指各民族民间音乐生活中即兴传唱并不断加以提炼而成的一种具有变异特点、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的非专业音乐创作的音乐类型。这里所说的非专业音乐创作指定了民歌只能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当中,由集体创作并口传心授的一种特定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乃至消亡都有其不可逆转性,可以说它是纯粹的“土地的产物”。[14]何畏在论文《民歌就是民歌》一文中论述了民歌的基本特征:民歌是由生活在农业文明社会底层中的农民,根据其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和感受,自发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艺术形式。[15]
综合上述国内外关于民歌与山歌含义的众多解读,可以归纳出“山歌”概念的含义要点如下:第一,山歌是民歌中的一个类别,山歌不等于民歌,民歌不僅包括山歌,还包括“劳动号子、小调、长歌和多声部歌曲”。[16]第二,创作与演唱的主体都是农民或其他普通劳动者。这说明山歌既不同于现代流行音乐、学院音乐,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古典音乐、宫廷音樂、宗教音乐,这些音乐形式“都是由掌握音乐技巧和知识的行家里手创作和演唱的,都在一个所谓‘艺术世界的制度中生存和发展。”第三,流传的主要方式是口头创作与口头传唱。民歌是在口头创作形式下形成的,并在口头流传中不断变异、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山歌作为民歌中的一个类别也具备这种流传方式。第四,演唱的场景是在生产、劳动、生活的“现场中”,也就是说“即兴表演”或“现场发挥”是其重要特征。比如山歌就是从事农牧渔猎等的劳动者在山野、田间、牧场、河流等场所从事生产劳动时的即兴发挥形式歌唱。第五,演唱的形式是一人独唱或多人的对唱或和唱。山歌大多是一个人或多个人,在独唱、对唱或和唱的形式中演绎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第六,没有特定的听众或仅有参与性的听众。山歌在演唱的过程中没有特定意义上的听众,其听众往往也就是演唱者本身,比如独唱;或者是参与演唱者,比如对唱、和唱等。第七,主题和内容主要关涉演唱主体自身的境况。比如演唱者自身的周遭环境、生产生活、心理情感、人文传统等方面。第八,音乐风格高亢嘹亮、节奏自由、少见现代的曲调。比如山歌的曲调多见上扬的自由延长音,高亢嘹亮,节奏多为即兴,音乐结构常常重复,且多用古调。第九,具体名称根据不同地域而多变。山歌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专用名称,例如,“在草原称为牧歌,水乡叫渔歌,平川称为田秧山歌,陕北叫做信天游,山西称为山曲,青海、甘肃、宁夏一带叫花儿,安徽称为赶慢牛等。”
当然,山歌在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仍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对其含义的诠释也要不断跟进,以期更如实、深刻和全面理解和把握山歌概念的含义。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郭亚丽.山歌·号子·小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4):65.
[3]Percy A Scholes.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M].T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4]R.P.Elbourne.The Question of Definition[M].Year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Folk Music Council,1975.
[5]朱传迪.中国风俗民歌大观[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82.
[6]胡怀琛.中国民歌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7]叶锡光.香港西贡及其邻近地区歌谣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89.
[8]史惟亮.论民歌[M].台北:幼狮书店,1967.
[9]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10]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11]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尹诗(1990—),男,江苏徐州人,获音乐与舞蹈学硕士,苏州大学附属尹山湖中学音乐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学理论、民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