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都去哪了》是一首由董冬冬作曲、陈曦作词的通俗歌曲,在2014年的春节晚会上一经亮相,立刻引来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作品略带忧伤的曲调和朴实无华的歌词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我本人也十分喜爱这首歌曲,并于2015年将它改编成混声合唱。合唱版本的《时间都去哪了》同样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并在全国第四届大艺展中荣获最佳创作奖。本文将以此作品为例,从编曲的技法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展开探讨。
关键词:编曲技法;音乐形象
一、自然音响的模拟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的声音,如:鸟鸣、水流声、风声、雨声,作曲家常用模拟手法唤起听众的联想达到某种形象感。在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中,作曲家就是用两支长笛模仿涓涓细流的;在合唱作品《八骏赞》中,作曲家用象声词“叮嘀哩”与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模仿马蹄的声音。而在本首作品中,我用象声词“滴答”来模仿钟表的声音,这个模仿共用了两次。第一次在呈示段中,女高音声部清脆明亮的声音模仿分针走动。
例1、
第二次运用是在过渡段中,由女低音模仿秒针、男低音模仿时针。女低声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与男低声部稳健的八分音符共同营造了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消逝的效果。给听众带来了紧迫感、流逝感、追忆感。
例2、
二、象征类比的运用
音乐要表现既无原始声音可模仿、也无具体形象去描绘的抽象概念时,只能运用象征类比的手法使抽象的概念转化为音乐形象。例如:《中国军魂》这首作品的前奏是用铜管乐器吹奏出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军号声,使听众联想到一种威严的命令和勇往直前的感觉;还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就是运用很强的力度奏出三度下行音阶,给人们呈现出命运在敲门的效果,同时也揭示了贝多芬徘徊在命运与希望、现实与理想的斗争当中的情绪。在本曲中,我用象声词“呜”和音程大跳以后的级进上行来塑造时间的飞逝,这里有遗憾、有感动、有无奈还有奋进!
例3、
三、织体的增长、减薄和对比
从相对简单的一个声部的原歌曲改编为合唱,必然有一个从简单到丰富、从浓烈到单薄的对比,这种安排就是由简入繁。例如混声合唱《保卫黄河》就是这样一部由简到繁的很好的例子。作品是由齐唱、二部轮唱、三部轮唱与合唱组成的。随着演唱声部的不断扩充,演唱力度的不断加强,巧妙的隐喻了抗日武装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汇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在《时间》的创作中,A段的第一、二乐句就处理的比较单薄,由女声齐唱主旋律、男生“哼鸣”打底的方式呈现的;
例4、
第二、三乐句男声齐唱主旋律、女高音模仿钟表的声音、女低音复调织体交织其中。这样的安排可以使音乐的情感逐步递进,为下一段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例5、
结束句男高音、男低音声部同度演唱“满脸的皱纹了”,就是用减薄的手法营造出伤感的情绪和结束感。
例6、
在本曲中也运用了音色的对比的手法:。
副歌部分的第一乐句“时间都去哪了?”主旋律在女高音声部;第二乐句“时间都去哪了?”主旋律放在了男声部。由音色的对比反映出社会中的不同性别、不同角色及不同情感的人们的形态。
例7、
四、原歌曲结构的扩展
由于原歌曲比较短,为了与合唱体裁、形式相适应,作曲家常将歌曲的曲式结构进行扩展,增大歌曲的容量。例如陈国权老师编写的合唱《天路》,在原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段变奏及尾声。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时间都去哪了》中,我增加了一段新材料,用以代替原歌曲的间奏,以期获得丰富的音响和表现力,事实证明这种增加是成功的。
例8、
音乐作品中多种创作手法的运用,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充分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所以模拟、类比,不是为了写具体的物,而是借物抒情;而织体的增长、减薄和对比、歌曲结构的扩展也是为了塑造音樂形象,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情感的体验和人生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国权《合唱改编》
[2]高为杰 吴春福 《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
作者简介:陈宏,副教授,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宁夏大学合唱团常任指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