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

2017-10-14 11:41张建军
魅力中国 2017年23期
关键词:心肺复苏健康

张建军

摘要:健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树立健康的理念,掌握应有的健康知识意外,更要有针对性地学会并掌握常见的幼儿阶段容易出现的心脑或心肺方面窒息的影响生命健康的现象,于是我们要加强心肺复苏急救方面的演练和技能培训。

关键词:健康;心肺复苏;心搏骤停

我们人人都需要树立“健康”的理念,然后从行为到心理逐步努力,达到健康的目标。健康的机体,良好的体质完全依靠强健的心肺功能来支持。人体通过肺脏(呼吸器官)进行气体交换称为外呼吸,然而,把氧气和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细胞这一过程又称为呼吸,使之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因此,心肺功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体代谢功能的强弱和健身锻炼后机体恢复功能的快慢。

心肺功能指的是人的摄氧和转化氧气成为能量的能力。整个过程,牵涉心脏制血及泵血功能、肺部摄氧及交换气体能力、血液循环系统携带氧气至全身各部位的效率,以及肌肉使用这些氧气的功能。心肺功能良好,也反应身体主要机能都可健康运作,从而可推断出患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机会较低。

掌握医疗保健知识有助于健康长寿。我们要学习一些健康教育知识,从大家还年轻的时候开始重视养生保健,而不是等到患病了再去治疗,那么我们每个人就都会最大限度地延缓衰老和死亡。因此,健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树立健康的理念,掌握应有的健康知识意外,更要有针对性地学会并掌握常见的幼儿阶段容易出现的心脑或心肺方面窒息的影响生命健康的现象,要加强心肺复苏急救方面的演练和技能培训。

这些年在学前教育领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让我清楚地意识到:幼儿年龄小,缺乏独立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识别危险的能力差,各种感知觉及动作能力发育尚未成熟,加上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成人一时疏忽,特别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因此,不管是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还是作为孩子的父母亲,甚至仅仅作为这社会中一个普普通通的个体,我们都十分有必要掌握挽救生命的急救技能。

在本次的山西省幼儿园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培训的学习中,山西省妇幼保健院、山西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的杨建平主任,以及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马雷军研究员在现场的讲座中均提到了意外伤害已经成为造成我国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两位专家均表示,每个公民特别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掌握心肺复苏的技能。

由于我个人多年来有过在太原幼儿师范学校教授幼儿健康学并在育英、育星两所幼儿园担任十多年园长的经验,通过该课程任课教师的集体教研,再加上有关专家以及医务工作者的指导,总结并掌握了一些关于心肺复苏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特别希望通过一些渠道和平台,能把这些成果和大家分享。

一、心肺复苏概念

所谓心肺复苏,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循环骤停后心、肺功能重建的过程,是合并使用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是危机情况时的抢救措施。呼吸停止和心跳停止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发生。呼吸停止后,则全身缺氧,随即引起心跳停止;心跳停止后,延髓(主要功能为控制基本生命活动,如控制呼吸、心跳等)血流即停止,也可迅速引起延髓缺氧及中枢性呼吸衰竭而导致呼吸停止。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分钟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争分夺秒地进行,以挽救患者宝贵的生命。

心肺复苏术是针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采用的最初急救措施,是对病人“基础生命支持”的技术,即以人工呼吸代替病人的自主呼吸,以胸外按压代替病人的自主心搏。对溺水、触电、中毒、创伤等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及时正确地实施心肺复苏术,是进行现场急救、挽救伤者生命所必须的一种技术。

二、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病人无先兆症状,常突然发病。少数病人在发病前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有头晕、乏力、心悸、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心搏骤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一般心脏停搏3-5秒,病人有头晕和黑朦;停搏5-10秒由于脑部缺氧而引起晕厥,即意识丧失;停搏10-15秒可发生阿-斯综合征,伴有全身性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停搏20-30秒呼吸断续或停止,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或紫绀;停搏60秒出现瞳孔散大;如停搏超过4-5分钟,往往因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过久而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损害。辅助检查以心电图最为重要,心搏骤停4分钟内部分病人可表现为心室颤动,4分钟后则多为心室静止。

心搏骤停的识别一般并不困难,最可靠且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一般轻拍病人肩膀并大声呼喊以判断意识是否存在,以食指和中指触摸劲動脉以感觉有无搏动,如果二者均不存在,就可做出心搏骤停的诊断,并应该立即实施初步急救和复苏。如在心搏骤停5min内争分夺秒给予有效的心肺复苏,病人有可能获得复苏成功且不留下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损害的后遗症;但若延迟至5min以上,则复苏成功率极低,即使心肺复苏成功,亦难免造成病人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性的损害。因此在现场识别和急救时,应分秒必争并充分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性,注意不应要求所有临床表现都具备齐全才肯定诊断,不要等待听心音、测血压和心电图检查而延误识别和抢救时机。

三、心肺复苏操作程序

心肺复苏包括A、B、C三个步骤,A判断意识并打开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循环。

A:Airway 打开气道。

1.判断意识:平拍患者肩膀高声呼喊,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摸劲动脉(1岁以下摸股动脉或者腋动脉)判断有无脉搏,听或感觉有无呼吸音。

2.体位:平仰卧于硬板床或地面上。

3.开通气道:解开衣领及裤带,并清除患者口中污物。一手放在前额,轻轻压额石头后仰,另一手四指放在下颌处,向前向上抬起。成人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为90度,儿童气道打开60度,婴儿气道打开30度。

注意:不要过分摇晃患者的头部和身体,如颈椎损伤,过分摇晃患者的头部和身体可加重损伤。在开放气道同时应该用手指挖出病人口中异物或呕吐物,有假牙者应取出假牙。

B:Berathing 人工呼吸。

1.救护者保持平静呼吸的状态。

2.婴儿口对口鼻,儿童口对口,拇指食指捏紧患者鼻孔,维持头后仰体位。

3.深吸一口气,口对口吹起两次,每次吹气为2秒钟,以胸廓抬起为有效标志。

4.注意:过度通气(多次吹气或吹入气量过大)可能有害,应避免。

C:Circulation 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循环。

1.用双手掌重叠,食指相扣,掌心翘起,上半身前倾,双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有节奏地按压。放松时手掌不要离开胸膛,避免移位。婴幼儿可以双指或者单手操作。

2.按压乳头连线中央下一横指处。

3.通气/按压比:单人操作2 : 15,双人操作1 : 5,人工呼吸时不要按压心脏。

四、心肺复苏终止条件

1.患者有自主呼吸和脉搏。

2.急救人员到现场接替。

以上即是心肺复苏的知识及操作流程。

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健康教育既要遵循幼儿教育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又要以医学、心理学知识为理论基础。这就对我们幼儿教师的师资培养以及在职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这几十年的工作和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增强教师学习效果:

第一,幼儿教师师资培养方面,提升幼儿卫生学在整个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增加该学科的课时,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规范专业技能的操作步骤,必要时请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医务工作者开展专业技能的培养。

第二,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为老师们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把掌握相关技能作为考核标准,建立健全相应的学习、考核制度并认真的贯彻执行。把相关的技能学习常态化,将意外伤害的急救措施加入到教师教研中去。

第三,对未来的幼儿教师(即幼师和学前专业在校生)应普及和加大此方面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实操性训练,为其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奠定此类突发性情况的处置。

相信这样的做法一定会提高教师处理意外伤害的能力。以上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批评指导。

对于健康而言,人人都要从我做起,不但要树立健康的理念,而且要从行动上得到健康的保障,尤其是我们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传播正确的健康理念,健康行动实施方案和心肺复苏及其他的相关性急救技能和抢救方法。尤其是健康学的教师而言,传播正确的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宣传掌握该项技能的重要性,我们责无旁贷的要起到宣传和促进的作用,同时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在推广人人掌握健康理念、急救方法和心肺复苏术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好宣傳推广的工作,并与医护工作者一起做好幼儿、学生和成人的健康教育和心肺健康复苏工作,为人类的健康、幼教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实用心肺复苏指南》 沈洪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年出版

[2]黄培志,心肺脑复苏的研究进展《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7-750

[3]蒋健,复苏研究若干进展《中国急救医学杂志》1999.1:4

[4]《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7):443-445

[5]《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王坚红著 人民教材出版社

[6]《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5 主编何妍

猜你喜欢
心肺复苏健康
从社会事件的剖析中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与途径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桂林市卫生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技术培训的探索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