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遠
四年一輪迴,澳門總要熱鬧一次,這一屆的立法會選舉本來因多組報名、拆分競選已經成為史上競爭最激烈的一屆選舉,各方候選人馬要縱橫捭闔,防止自己被拆票的同時,都希望能拉到別人的票倉。奈何鐵打的“支持群眾”,在各種因素尤其是天鴿風災等夾擊下也容易變成流水的兵,本屆出爐的14個席次,因為選舉制度設計的關係,需要觀察存在變數的也就是最後五個席次,而“林玉鳳、黃潔貞、蘇嘉豪、鄭安庭、梁孫旭”的最後五席當選名單還是給社會帶來了小小的震動,這是改變的開始還是曇花一現的虛假現象,有人關心,也有人直搖頭坦言不存改變的期待,問題又在哪裡?
過往從澳葡時代開始,吸收華人領袖加入立法會系統,後來開放直選,再到回歸後的競爭愈發激烈,當候選人自我異常投入之時,發現澳門民眾其實對於參與立法會選舉並沒有太多的熱情,落區掃街拜票、街頭宣揚時,少有民眾真正關心他們提出的政綱訴求或者個人主張,但民眾仍然不會吝嗇握手支持一下,畢竟人情社會裡,見面三分熟,但對於澳門有什麼構想,這個候選人如何能夠改變現狀,對市民而言一概都是:“唔知”,這種啼笑皆非的現況的最大根源就來自於我們的立法會多年來沒有真正“立”起來。
在澳門的制度設計上,雖然對於議會的定位不是三權分立中的“監督權”角色,但在《基本法》框架下是希望立法會能夠配合特區政府施政的同時加強對政府的監督,結果立法會時常有“會”,但常常不分青紅皂白直接配合政府,坦白講這樣的施政看似太順暢了,但其產生的後果卻令人苦不堪言,成為全澳市民不可承受之重。多少大白象工程包括中央圖書館的改建,我們的議員事後才被告知,有多少是被告知以後也已經無從追查公帑花在哪裡,效率如何評估的案例,因此當立法會的議員自廢武功,忘記替市民監督政府、看好荷包的時候,政府又何來重視立法會的討論和建議呢?多年來立法會中政治生態穩定,鐵打的陣營,流水的各家議員而已,不知道是大家都看彼此膩煩了,還是“選前你最大,選上我最大”的狂妄心態,使得很多民眾加深了對立法會的失望,有不少民眾坦誠,四年才看到議員一次,因為要選舉了,終於看到某人出來“握手、鞠躬、拜託”了,這是代議文化本該有的嗎?當然不是,其實無論是建制派議員、民主派議員只要真心為澳門發展,或支持政府依法施政或監督政府官員懶政庸政都會得到市民掌聲,不用等議員宣傳,民眾透過各種途徑看到,自然會為議員們點讚。過往太多的法案,不少議員只負責擔當“投票部隊”,事後出了後遺癥,才突然驚覺有問題,這樣下去其實耗費了多少社會成本,不得而知,但對於民眾的信任是最大的傷害,當民眾一次次投票期待議員來監督施政,走向更好的澳門,奈何一次次打擊選民,最終民眾獲得超強的政治挫敗感,從老一代到新一代的年輕人都覺得不用去投票,反正議會就是如此的怠惰,對於澳門這個人情社會而言顯得何其冷漠。在天鴿風災中受損嚴重的一家十月初五街的餐廳,當老闆被問起今年要不要去投票時,老闆無奈地說投票也改變不了什麼,沒有想好投誰,所以就要放棄。這樣的無奈赤裸裸照出立法會監督不力,無法直接給予市民信心與希望的現實。因此,立法會,先不談法案如何擬定的超前或者優秀,首要是把自己的職責勇敢地“立”起來,才是不辜負市民的期待。
不知道是受到本屆直選結果的影響,還是特首本人深思熟慮為了澳門的長遠發展,本屆提名的官委議員,除了原先委任的青年形象代表馬志成議員外,其餘大部分為專業人士、學者,這樣的名單相較於以往的“重商”名單而言,自然引發社會一片熱議與民眾叫好,不管成效如何,至少特首給予市民希望,寄希望這些擁有專業素養的人士進入立法會未來推動都市更新、災後重建、經濟適度多元與賭牌調整等重要政策。因此藉著這樣的“曙光”,我們期待由直選議員的監督施政、由官委議員的科學討論專業政策開始,改變這個沉悶的立法會,改變澳門社會這個“大悶鍋”,履行選民付託的重要責任,讓議員自身在民眾中“立”起形象,也讓立法會真正“立”起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