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意义

2017-10-14 07:06伍应洪
魅力中国 2017年23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德育大学生

摘要:中国精神是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对当代大学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容易扭曲、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淡化以及心理素质基础薄弱的德育状况下。弘扬中国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的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中国精神;大学生;德育

一、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国精神是指贯穿于中华民族人民几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在推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迸发出来的具有民族团结、统一和顺应时代发展意义的精神。它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包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个方面。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关于民族精神的定义,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但大多数人赞同张岱年的构成民族精神应具备:“一是有广泛的影响”,即为民族的多数人民所信奉;“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1]刘文英指出,“中华民族精神只能限定为中华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精粹思想,这种限定是必要的,因为它本来就具有两重性,是标识中华民族精神特征所必须进行的限定。”[2]而在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阐释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3]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当中,爱国主义的是最为深厚的,它与中华民族人民的性格和气节相互交融,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不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先秦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品格,道家的超然豁达与开放包容的胸怀,墨家的刻苦耐劳、实践笃行等先辈的主张则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体现。它们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纽带,也是构成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元素。

(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4]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人民积极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当中,而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升华,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重要体现。对于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虽然并没有具体的概述,但在2006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5]从而可以把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发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时代精神体现在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软件”支撑。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中国精神的内涵则具体体现为热爱祖国和拥护社会主义、忠于人民、坚持真理、追求个人理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与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多个方面。它们也都是中国精神内涵的组成部分,能够助力中华人民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二、当代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模糊。

政治信仰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它是特定政治形态的心理基础。理想信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价值观念,但他们不是一般的价值观念,而是价值观当中最核心的部分。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讲,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是不可缺少。显然,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信仰和信念,但他们的这种信仰和信念是模糊的,因为大多时候他们把人生的目标当作个人的信仰或是信念。而目标只是阶段性的,但信仰和信念则不同,它是具有稳定性的。比如:大学毕业后,想要寻得一份待遇好、轻松的工作,这就是大学生的目标;而他们的信仰至少应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政治信仰对于我们来讲,既不是不可实现的或不可触摸的,它是经过人们的努力之后,并且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能够实现的,如:共产主义社会。但是大学生往往就容易弄混,把个人的目标当成个人的信仰,这是在他们的思想上极大的错误。

(二)价值取向扭曲。

所谓的价值取向,它指的是主体在面对或处理与自我价值观不一致的矛盾、冲突或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价值评价。中国历经多次的社会大变革,但并没有使我们摒弃在社会中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重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党和政府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更显集体主义的重要性。虽然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上一直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还不能避免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一直是以个人主义为首要的。由于他们从个人价值和个人发展考虑多,反之从集体和社会利益方面考虑少,从而导致大学生在现实人生追求中,注重索取与回报而轻无私奉献,重物质享受而轻理想追求,追求等价交换作为付出的衡量标准,把人生幸福的标准建立在越多越好的物质享受上以及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这些都是由于价值取向扭曲所出现的不良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表现。

(三)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淡化。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演进,这种精神还在被人们所称颂。但是由于现代许多家庭物质的条件的改善,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沉醉于这种物欲横飞的社会,尤其是许多的学生是家庭中独生子女,父母对于他们的呵护可是无微不至。由于长期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容易使大学生形成一种“惰性”,并且容易产生一种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再提老传统就不是与时俱进的错误意识。这就导致一些大学生的思想严重偏离社会所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养成“享受”、“安逸”和“索取”的不良习气。还有一些大学生热衷于攀比之风,大肆地铺张浪费,根本就不考虑父母的沉重负担等等,这些都是与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背道而驰的。endprint

(四)心理素质基础薄弱。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是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首先,从对个人的情绪把控上看,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面对求学的事情容易烦躁,并且产生一些消极的负面的情绪。其次,从意志力的角度看,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但是有的人去却能勇敢的面对,而有的人则与之相反。再次,从对自我、对他人及社会的认识上,很多的大学生是基于脱离事实的层面而做一个不正确、不客观和不公正的评价,并且还容易造成走上极端化的道路。最后,从个人的思维逻辑上看,有的大学生容易感性对事、对人,凡事缺乏理性的思考,这就容易导致思维混乱,甚至可以认为没有思维逻辑可言。许多的大学生或许并不认为自己存在心理素质薄弱的问题,或者知道自己的心理素质低而不愿意承认。但类似于自卑、自负、嫉妒心、失落感等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则又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将会直接导致他们的思想脱离高校德育教育的轨道。

三、弘扬中国精神对大学生德育的意义

(一)弘扬中国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

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在大学生众多的思想问题居于首位,这是因为大学生的政治方向不明确或不坚定,就不能达到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要求。再加上处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接受来自全球的政治潮流影响,特别是西方所宣扬的绝对民主、自由以及人权等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便会热衷于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认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价值观,这些对维持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稳定产生极大的冲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弘扬中国精神的政治主流价值观,特别是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意义重大。爱国主义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卫祖国领土和主权、抗击外来侵略,它有更深的内涵。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一致,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爱社会主义,爱社会主义的核心就是爱社会主义的祖国。若是只爱国而不热爱社会主义,就会使爱国主义失去具体内容和远大目标,而爱国主义一旦离开社会主义方向,就会失去行动的指南。在高校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弘扬中国精神,特别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这将对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的立场,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个人政治信仰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弘扬中国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在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它的终极目标就是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新时期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淡化了,个人的心理素质薄弱等,它正好与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相反。而弘扬中国精神对于实现这个目标的意义重大,这是因为中国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往往形象、生动、有趣,容易贴近大学生。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历史前辈们的崇高精神和事迹寓于教育的过程中则更加容易在被大学生所接受。如:悬梁和刺骨的艰苦奋斗精神、近代长征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它们都是中国精神在各个时期所凝结的精华,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意义重大。因此,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红色革命基地活动、参观博物馆等,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和英雄事迹,感受近代以来最具代表着中国精神意义的红色革命精神。这与传统的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对比,能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吸收和消化。特别是在这种基地的活动中,将过去革命先辈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战胜困难的满足感。同时在这些活动中还能够使心理素质薄弱的大学生清楚认识自我,达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目标,练就过硬的心理素质。因而,弘扬中国精神不仅能够增进大学生对这些历史的了解,而且可以根据形成这种精神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时代要求,创设一种虚拟的情境使大学生在此环境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目的。

(三)弘扬中国精神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念决定行动方向,大学生的价值观同高校的德育工作密切相关。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尤其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自己的人生追求,自觉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一贯强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但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越来越其倾向个人主义,这对于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极为不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精神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和丰富,尤其在新时期中更加强调淡泊名利、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等能够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精神,并且反对一切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一方面,党和政府一直在倡导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中国梦”,它的内涵当中体现了为国家、为民族和为人民的三种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正是与民族精神的内涵相一致。而当代大学生又正是实现“中国梦”的希望,它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党和政府也在不断地强调创新、发展、法治和公正等理念。这些不仅是时代精神的具体表现,而且大多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的价值观。因而,弘扬中国精神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和个人价值,并通过正当的途径实现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文化与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8 8年,第121页。

[2]刘文英: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1991年,第25页。

[3]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65444/4429125.html。

[4]http://news.hexun.com/2015-09-14/179067818.html。

[5]http://news.sohu.com/20091116/n268237888.shtml。

[6]周婷婷.弘扬中国精神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7]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人民出版社,2013.

[8]张雷.浅谈加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J].青春岁月,2010(04).

[9]王娟娟,刘栋.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現状及对策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0(06).

[10]李定庆,刘磊.浅析在高校中弘扬中国精神促进实现中国梦[J].思想教育研究,2014(10).

[11]蔡志军.长征精神的德育价值研究[D].大理大学,2013.

作者简介:伍应洪(1993-),男,汉族,广东茂名,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德育大学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